產品特點
十里香濃香型白酒,以中高溫大曲配合地槽發酵。每年立夏後,十里香的釀酒師以優質大麥、小麥為主要原料,輔以豌豆等穀物,培養製做上乘曲料。芒種後要進行踩曲,在攝氏55度至60度之間的曲房內,工藝師鋪稻草和竹蓆,撒穀殼,隨時進行溫度檢測。小暑出曲後,存放於乾燥通風處,三個月後,既成優質大曲。曲塊要進行粉碎,混合上等五糧(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入窖池發酵。這裡使用的十里香窖池已有八十年的歷史,在釀酒師傅的精心維護下,窖泥已充分老熟,帶有濃郁的窖香。非常有利於已酸菌的生長和糧食的糖化,發酵。發酵的頭十天,紅糧在酒麴的作用下充分的發酵,基本成酒,以後的時間是酯化生香過程。在入窖池的60天后,發酵和酯化已經充分完成,入甑桶蒸餾可成上乘原酒。
十里香酒工藝獨特,生產過程中以中高溫大曲配合泥窖發酵。用此工藝釀造出來的十里香酒,高而不烈,低而不寡,綿長尾淨,豐滿協調。再經過百年木質酒海和特質宜興陶壇的長期恆溫儲藏。飲前香氣優雅怡人,飲中暢快甘潤,飲後余香不絕;正是憑藉酵香典雅、甘柔淨爽、諸味協調、尾淨悠長的獨特品性,成為柔香白酒的典範。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泊頭市處於河北平原腹心地帶,屬典型平原地貌,東接濱河平原,西連山前平原,無山無丘,平坦開闊,地形簡單。古河殘堤及淀泊淤積形成的槽形淺平窪地自西向東分布在市境北部一線。地勢自南向東北緩傾,最高點西辛店鄉秦村,海拔16.1米,最低點文廟鎮楚賈杜村,海拔10.1米,平均海拔13.2米,自然坡降為萬分之一。
氣候特徵
泊頭市屬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又屬冀南暖濕輕乾旱區。大陸度64.69%,乾燥度1.6%,由於受歐亞大陸季風與地理位置影響,氣候季間差明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春季常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春、秋、冬三季多有西北風,夏季以西南風為多。年平均氣溫12.7度,無霜期187天,年均日照2.784小時,年均降水54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兩月。
土地資源
泊頭市幅員廣闊,土地資源豐富,市境總面積1006.5平方公里,折合150餘萬畝,國有土地面積87226.09畝,國有耕地1272.20畝,土地利用率為98.6%。市域土壤由古河流沖積形成,層理清晰,土層深厚,疏鬆涵潤,礦物質營養較高。各種農作物及野生植物均有生長。
水文概況
泊頭市境內河流有:南運河、清涼江、滏陽新河、滏東排河、連線河、老鹽河、江江河、南排河、黑龍港河。
泊頭是黑龍港流域傳統農業大縣,被認定為河北省糧食生產大縣,是河北省86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之一。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優質水資源,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為十里香酒的釀造準備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歷史淵源
清順治年間,新橋驛(古泊頭)為漕運咽喉,商賈雲集,酒業興旺。運河邊上有一古井,上覆三眼之巨石,稱“一步三眼井”,又稱“三井”,以井水釀酒,味兒甚佳,取名“十里香”。
民國九年(1920年),余姓在泊鎮新華街創辦第一家釀酒作坊,取名“泰盛永”。隨之,“恆興泉”、“恆升泉”、“德興泉”、“聚興永”、“永興泉”、“少泉”、“禮泉”七家酒坊相繼興辦。但由於當時正處在軍閥混戰時期,加之後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不聊生,經濟蕭條,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泊鎮的釀酒業一直處於艱難維繫狀態,幾近凋零的境況。八家酒坊僅存五家,最大的“泰盛永”也只有20餘人,5—6間草棚,一個甑桶,兩盤石磨,幾十口大缸的規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泊鎮解放,人民政府開始對酒坊實行公私合營,將“泰盛永”、“德興泉”、““恆興泉”、“恆升泉”、“聚興永”五家酒坊並為一個酒廠,取名“公私合營聚興永酒廠”。
1949年,新中國成立,酒廠變為國營企業,定名為“國營交河縣泊鎮制酒廠”。當時有職工41人,三套蒸餾設備,廠房178間(租用),年產白酒173噸。
1957年,職工發展到150人,廠房增至207間,年產白酒達580噸。
1958年“大躍進”,次年,進入三年困難時期,糧食極度緊缺,該廠被迫縮小規模,職工被迫下放,基本停止了糧食酒釀製,代以伊拉克棗、甜菜、甜秫秸為制酒原料。
從1963年開始,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策調整,國家經濟開始出現轉機。以紅糧為原料試製成功“十里香”優質白酒,並瓶裝出售。到1965年,新建倉庫13間、粉碎車間7間、快曲房9間,年產量由1963年的220噸發展到460噸。
“文革”時期,政治動亂,經濟癱瘓,生產受到極大幹擾,十年間,年產量始終在300—400噸左右徘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序幕拉開,十里香白酒產量達到811噸,扭轉了連續幾年的虧損局面,1979年白酒產量首次突破千噸大關。
隨著社會對白酒需求的不斷增加,企業規模迅速擴大。1982年初,十里香生產能力達到2000噸。1985年白酒生產能力創下3000噸記錄。
1990年,十里香完成液體生產3000噸翻5000噸改造項目。利稅連續穩定在500萬元以上,至1993年,達到902萬元,創歷史最高記錄。
1994年開始,酒業市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全國中、小型酒廠林立,產品供大於求,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十里香產品開發滯後,產品結構單一,市場份額逐步縮小。
2000年9月,十里香在泊頭市率先完成了企業改制,與京、津、石十餘所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穩定的技術協作關係。
生產情況
2004年,十里香產品銷量、銷售額、實現利稅均比上年增長20%以上。
2006年,十里香覆蓋了京、津、冀、魯、豫、晉、蘇、蒙、遼、晥等10餘個省(市、自治區),銷量連續三年增長30%以上。
2007年,十里香實現全年銷售翻番,上半年優質酒銷售做到淡季不淡,銷售量同比增長20%。
產品榮譽
2006年,“三井十里香”和“三井小刀”獲“河北地方名酒”。
2008年,“三井十里香”和“十里香釀酒”獲得《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2011年,“三井十里香”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同年,被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評定為“中國創新典範白酒產品”。
2012年,“三井十里香酒釀造技藝”被認定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1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十里香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5年,“66°十里香”在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上榮獲金獎。
2016年,“66°十里香”獲2015年度白酒類高度組“青酌獎”TOP10。
2017年,十里香獲2016年度白酒類酒類新品“青酌獎”TOP10。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十里香酒產地範圍為河北省泊頭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料
1.糯紅高粱:產地範圍內所產的糯紅高粱,粗蛋白含量≥13.0%、總澱粉≥65.0%、單寧含量1.48%至2.0%,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
2.大米:澱粉含量≥70%,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
3.糯米:澱粉含量≥70%,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
4.小麥:澱粉含量≥60%,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
5.玉米:澱粉含量≥60%,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
6.水:取自產地範圍內300米以下的古潛山脈的純天然無污染之水,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要求。
二、生產工藝流程及特點
1.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破碎→入房培養→出房→出曲→入庫貯存→領料→潤糧→蒸酒蒸糧→加漿水→攤涼→加曲→入窖發酵→出酵→配料→上甑→半成品酒→等級鑑定→分型貯存→勾兌→灌裝→包裝。
2.工藝要求:
(1)制曲:
小麥經破碎加水,水分控制在34%至36%,製成曲胚培養48小時,曲房溫度40℃至45℃。揭晾霉24小時。之後第一次翻曲:由2層翻為3層。5天至6天后,三層曲溫度在60℃以下,翻第二次,由3層翻至5層進入高溫培養期,控制品溫在58℃至62℃之間,保持8天至12天。第三次翻曲:在18天左右,等品溫開始下降時,由5層翻至6層培養。第四次翻曲:等品溫下降到40℃以下時,由6層翻至8層。成熟出房,總天數約30天至35天,品溫降到與室溫相近,曲心乾燥時出房。大曲貯存高於6個月後,才可投入制酒生產。
(2)制酒:
①投料階段:將高粱、小麥、大米、糯米碎至4至6瓣,玉米要求單獨粉碎,粉碎至8至12瓣,不得有整粒糧食,20目過篩,細粉≤25%,然後按照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比例配比混合投料,與母糟混蒸混燒、蒸酒蒸糧後,出甑攤晾,之後加曲,入池水分控制在54%至58%,溫度冬季在18至22℃,夏季和地溫持平,然後入窖發酵75天后,開窖取醅。
②餾酒階段:餾酒採用低溫餾酒,分層、分級、分質摘酒。所制的原酒共分成優級酒、一級酒、二級酒。
(3)貯存:
原酒按優級、一級、二級分成五糧濃香優質酒、濃香優質酒、翻沙調味酒、壓排調味酒、雙輪調味酒,在恆溫恆濕環境的地下酒窖儲藏,貯存於陶壇中至少三年以上。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項目
| 40%vol以上
|
色澤
| 無色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
|
香氣
| 窖香濃郁,複合香好,陳香突出
|
口味
| 綿甜柔和,醇厚協調,略有回甜,回味悠長
|
風格
| 綿柔、醇甜、窖香濃郁、醇厚、協調
|
2.理化指標
項目
| 規格
|
酒精度/(%vol)
| 40%vol以上
|
酒精度允許公差
| ±1%vol
|
總酸(以乙酸計)(克/升)≥
| 0.30
|
總酯(以乙酸乙酯計)/(%)≥
| 1.50
|
己酸乙酯/(克/升)
| 0.60—2.80
|
固形物/(克/升)
| ≤0.40
|
酒的溫度低於10℃時,允許出現白色絮狀沉澱物質或失光。10℃以上時應逐漸恢復正常
|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原料和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十里香酒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北省泊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十里香酒的檢測機構由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