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道河村

十道河村

十道河村,河北省承德縣東北部的一個自然村。該村坐落在燕山中段深處,七老圖山南麓,位於五道河鄉政府北側5公里。十道河最高海拔將近1000米,是村子的西溝大尖。山頂上,原設有專供飛機導航用的鐵架一座。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多山區。自道北溝梁頂至該村街里,一路全是下坡。十道河街海拔約200多米,際山枕水,坐西朝東。山村地質堅實,且構造穩定。近百年來,少有地震發生。

沿十道河北上,一路翻山過梁,可通平泉縣,乃至內蒙、遼寧。村莊雖小,但屬名副其實的南北通衢、戰略要地。十一道河、聖祖廟、楊營、建廠等村屯,往來車輛、客商,必經此處。

十道河村北起與十一道河交界的大河溝上沿,南至與九道河交界的沙窩地;東自與建廠村交界的二道窪大坡,西達與致富村交界的刀把溝梁頂。境內有多條溝岔,其中最狹長的要數道北溝、東南溝和大西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道河村
  • 隸屬省份:河北省
  • 海拔高度:約1000米
  • 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多山區
景色,交通,氣候,風光,經濟,節日,歷史,

景色

老牛河畔 景色秀麗
老牛河在馬鞍梁前,流經村東沙灘地,由北向南貫穿全境。村內有2條主要支流匯入,分別發源於建廠溝和道北溝。這兩條季節性河流在冬天被冰雪覆蓋,初春開始融化,匯成涓涓溪水,泠泠作響。
河北省承德縣五道河鄉十道河村
四月芳菲天,冰雪盡消,十道河溝壑之內、谷地中間,溪流奔涌,形成短暫的桃花汛。在盛夏、初秋時段,雨水豐沛,平地出泉,流量達到峰值,最深處可沒過膝蓋。
道北溝多山泉,水質清澈、純淨、甘甜、沁涼、爽口。每逢春種或秋收時節,村民忘記帶水,就去溪澗源頭掬一捧山泉喝下,解渴又痛快。草窠間、水塘邊、農田壩堰,不時蹦出來幾隻螞蚱、青蛙
老牛河畔,水草豐美,景色秀麗。每年春天,蘆蒿遍地,水芹菜繁茂。婦女領著孩子們挎上小筐、竹籃,到這裡踏青、採摘。一群大白鵝在河邊高歌、嬉戲,幾隻小鴨子順流啄食水中的魚兒。
村裡的叔伯們,喜歡把黃牛、騾馬拴在河東岸楊樹下。然後躺在河灘草坪上,翹著二郎腿,哼著戲曲,仰望白雲藍天、飛機拉線。牛馬騾群則在樹下或立或臥,怡然自得地啃食青草。
冬季,老牛河全線封凍,罩上了厚厚的冰層。從高處看,如同一條銀白色的彩帶。在太陽輝映下,閃耀著奪目的光芒。每年放寒假後,這裡是孩子們的樂園,打出溜、抽冰尜、滑冰車。
最熱鬧的活動項目,恐怕要屬劃冰車比賽。十道河街里一群孩子,攜帶各式冰車在大橋下聚齊。隨著“預備、開始”指令下達,孩子們爭先恐後滑向終點,場面相當壯觀,扣人心弦。
白鵝戲水,魚蝦肥美。白鵝戲水,魚蝦肥美。
大人們則帶著鐵杴、尖鎬、笊籬、水筲等物件,到老牛河砸開冰窟窿,抓魚、摸蝦、掏蛤蟆。冬天魚蝦肥嫩,蛤蟆肉香子多,又很容易逮到。如果找對地方,一小時功夫,連魚帶蛤蟆,能抓多半水筲。
夏秋之際抓魚,村民習慣先攔河築壩,將水流引向另一個溝汊。水落石出,可見河床上有無數魚兒在跳躍、翻騰。每個水坑裡、石縫間,都密密麻麻地簇擁著泥鰍或白鰷子,擠成一團。
一笊籬下去,半碗魚舀上來。兩三公里長的河道,最多能有幾十人在打撈。自己家吃不了,就勻給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過了十天半個月,再把水流截回去,到另一河汊抓魚。芥菜櫻、新豆腐燉小魚,在十道河絕對是經典菜品、美味佳肴。
早年家裡人洗衣服、被罩、床單等,都喜歡結伴到老牛河邊。找塊大石頭,放上搓板,邊洗邊聊。許多人自孩提時代起就在老牛河裡洗澡,從夏初到仲秋。這條母親河,留給村民太多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交通

交通運輸 非常便利
十道河村境內有縣級公路1條,即三柳線(三溝鎮至柳溪鄉)。截止到2013年初,三柳線公路南段已修通至車道溝。未來準備從聖祖廟村的西北溝里鑿山洞過梁,連通三家鄉、柳溪鄉。
雙廟梁頂安有風力發電機組,三柳線或經此延伸至平泉,通七家岱鄉。據悉,三柳線公路正在規劃升級,將其擴建為省道。十道河有鄉村級水泥、土路多條,可通往街里、河東、河西、道北溝及鄰近的建廠溝、刀把溝、牛圈溝。
三柳坦途,交通便利。三柳坦途,交通便利。
十道河街已於2004年在全鄉率先實現水泥路面硬化,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到五道河鄉整5公里,到三溝鎮僅19公里,到承德市區50公里左右。距離北京市區300多公里,只需四個小時的車程,出了高速,全是水泥道或柏油路。
村民出門便捷,總計三趟班車路過十道河。一趟通往承德市,另外兩趟通往縣政府所在地——下板城。班車站點設有兩處,招手即停,其一在原供銷社前,其二在現村委會前。
早晨七點左右,班車經過十道河,分別發往市里與縣城。下午一點半左右,再從承德北站和下板城汽車站朝回發。大約三點多點,路過十道河。發往縣城的第二趟晚班車,早晨、下午會朝後延遲半小時左右。

氣候

夏秋多雨 冬雪奇異
十道河一帶為多雨區,全年降水量在500~800 mm之間,通常集中於夏秋季。6~9月份降雨量,約占全年的80%左右。夏季伏天,降水特徵受山勢地形影響,區域差異大且易出現暴雨、冰雹。
冬天雪多,不僅頻繁,而且量大。十道河村首場降雪,通常出現在10月份。高山陰坡面的積雪最深處可達半米多,一般要等到次年四月才能化淨。鳥獸蹤跡,清晰可辨,村民習慣於上山下套或放鷹,逮野雞和兔子。
冬季多雪,精彩無限。冬季多雪,精彩無限。
如果是先雨後雪的陰冷天氣,往往會形成一道鄉間奇異的景觀,當地人稱其為“雪掛”。雨落寒冰凝樹梢,雪滿枝頭俏,鵲躍聲聲叫,幾多歡鬧。疑似燕歸春又來,桃杏芬芳梨花開,園中惹人猜,小徑共徘徊。
站在十道河街里放眼環顧,村子四周雪景截然不同,皆有可觀之處。馬鞍梁,大雪壓青松,更顯翠色蒼勁;東南溝,羊腸小道路漫漫,曲徑蜿蜒,直上九重天;後樑上,茫茫一片皆銀裝,宛若童話世界山中藏;土洞溝,群山之巔,峰巒如劍,雄踞紫塞如龍盤,精彩無限。

風光

田園風光 令人著迷
十道河可謂典型的農業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最真實的寫照。村中常住居民570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業戶口。村民姓氏主要有:李、孫、劉、鄭、張、於、韓、趙、高、胡、徐、閆、周、付、唐、許、姚、宋、朱、延、冉等。
平蕪春山,村舍農田。平蕪春山,村舍農田。
全村的耕地面積為477畝,人均0.83畝。荒山面積2400畝,人均4.2畝。山地居多,平地少。農作物以種植玉米為主,共400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0%。每畝年產600斤左右,如遇冰雹、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糧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歉收。
此外,村民還習慣在山地少量種植高粱、穀子、黍子、糜子、大豆、紅小豆、花豇豆等雜糧及蓖麻、芝麻等油料作物。田間地頭,則常附帶著種些南瓜、角瓜、茄子、辣椒、大蔥、葫蘆、豆角等蔬菜。
仲夏時節,當你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放眼四野:這一塊田地綠油油,青碧碧;那一片果園黃橙橙,紅彤彤。在田地與果園之間,是一排排大蔥、一串串辣椒、一壟壟土豆,黃瓜頂花帶刺,葫蘆藤蔓纏繞,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野風情,令人著迷。鄉野風情,令人著迷。
峰迴路轉,別有洞天,但見平地玉米吐紅纓,丘陵高粱結滿穗,小開荒谷黍低垂沉甸甸,梯田上樹木蔥蘢果纍纍,映襯著街里一排排參差錯落的農村新居,為十道河最迷人的景致。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村里曾經嘗試通過地膜覆蓋、混合種植等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九十年代中期,又在村內推廣水澆地,進行稻麥開發。2000年後,將村東頭的兩片蘆葦塘和部分楊樹林變成了耕地,並承包給個人種植。

經濟

天然林區 蘊藏商機
近幾年,十道河村由於積極落實中央關於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政策號召,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對於涵養水源、淨化空氣、防風固沙以及維護生態平衡,都具有重大作用。十道河林區隸屬於五道河林場,是“三北防護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道溝門,退耕林區。三道溝門,退耕林區。
十道河林果業發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中普遍栽植山楂樹。少則數十棵,多至幾百株。山地開荒,擴展梯田,栽樹種糧,一舉兩得。山楂俗稱“山里紅”,健脾開胃,可以製成罐頭、果丹皮、冰糖葫蘆等。
蘋果、家杏、鴨梨、紅櫻桃、秋海棠等果木樹種,在十道河村也隨處可見。蘋果在當地最有名氣、最受歡迎的,要數“國光”和“黃元帥”兩種。該村處在“承德國光蘋果”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範圍之內,也是五道河鄉重點發展的對象之一。
在村民家中院外、房前屋後,多種植有杏樹、梨樹、桃樹、棗樹、蘋果樹、李子樹、海棠樹及白楊、垂柳、桑槐等。春天,家家花團錦簇、蜂飛蝶舞,路上行人可見村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景象。夏季綠蔭蟬鳴、初秋瓜果滿藤、寒冬雪白燈紅的景觀,也令人留戀。
十道河村現有松樹30餘畝,主要分布在馬鞍梁、頭道溝、南大窪。另外,在大西溝門、道北溝後山也各有一片松林。多數為馬尾松,四季常青,狂風一過側耳傾聽,仿佛猛浪競逐,又似驚濤拍岸之聲;少量是落葉松,筆直挺拔,恍若一柄柄利劍,刺向雲端。
馬尾松林,四季常青。馬尾松林,四季常青。
松樹,一身都是寶。除了木材外,松花粉可入藥、美容。松仁可食用,營養又美味。將松枝洗乾淨,鋪在鍋篦子上蒸饅頭、花捲、肉包,會有一種特殊香味,令人胃口大開。落地的松果和松枝收集起來,可作為百姓家的引火之物。
每到夏天,雨後初晴,松林里會長出成片的小蘑菇。除了松蘑外,還有肉蘑、草菇、喇叭張等。撿蘑菇,是村中婦女和孩子們的一大樂趣。鮮蘑菇可自己食用,曬乾後也能賣掉,掙點零花錢。秋季林子中還能採到一種小黑蘑菇,口味極佳。
十道河村擁有柞林1200畝,該樹木質堅硬,可做礦柱建材,亦能用於燒炭取暖。柞樹在當地俗稱“桲欏葒子”,生長於陰坡,為村民燒火做菜的主要燃料。柞樹結出的果實為橡子,澱粉含量較高。
柞樹高達數丈,枝繁葉茂,濃蔭蔽空。密林深處,但聞言語聲近,不見人影到來。立秋前後,柞樹林中生長著大片榛蘑。這種蘑菇,在十道河村的每條溝岔都可以採拾。新鮮的蘑菇,從腐朽的枝葉間和濕潤的泥土中鑽出來,婷婷而立如傘蓋。
十道河村,柞樹杏林。十道河村,柞樹杏林。
榛蘑趕上旺季那些天,人們早起晚歸,整筐整袋子朝回背。蘑菇在院中攤開,用針線穿成串。家家窗台、月台、花牆上,都晾滿了榛蘑。農家用蘑菇燉小雞,款待客人,山珍菜餚,營養美味,綠色環保。榛蘑也是村民饋贈賓朋、訪友送禮的佳品。
其他樹種,如榆樹、椴樹、椿樹、樺樹、柏樹等,在十道河林區也有較廣泛的分布。榆錢兒,是人們春天非常喜愛的美味,可以生吃或做湯。對於曾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從小吃糠咽菜長大的老一輩而言,榆錢兒像椴樹、椿樹葉子那樣,都有著無法忘卻的記憶與難以割捨的情懷。
小葉椴須在早春嫩芽初萌時摘下來,拌點白面、玉米面放鍋里蒸著吃特香。大葉椴可做乾糧葉,一般是過白露後採回家,留著冬天蒸饅頭、豆包時用。山中的白樺林,則為小村子平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幾分溫馨的情調。
十道河的野山杏樹800多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和柞樹林一樣,每家都有自己承包的那段杏枝山場。端午節過後,正逢采山杏之時,大清早起來全家齊上陣。男人用小車推著孩子,婦女挎倆筐裝著口袋,老者拎著涼水和食物跟在後面,別提多壯觀了。
東山西嶺、樑上溝底都有人,村民們一邊採摘山杏,一邊大聲說笑、喊叫。傍晚時分,無數車輛滿載著大小口袋、麻包朝家裡奔去。山杏採回來,仍然需要碾杏皮、砸杏核、挑杏仁等多道工序才能賣個好價錢,這期間人們緊張又忙碌。到了初秋,勤勞的婦女們還要捋杏葉餵豬。
山杏味苦,但營養價值頗高。可做杏仁霜,熬成美味的粉糊喝;可捏杏核油,專門治療長期咳嗽。也可配胡蘿蔔丁,當做冬天一道桌上必備的小菜,紅白相間,老幼皆宜,香脆爽口,回味無窮。承德地區特有的野生山杏仁,成就了那個年代露露集團盛極一時的輝煌。
五月槐花,十里馨香。五月槐花,十里馨香。
十道河的荒山大部分被村民劃段承包,栽上刺槐、棉槐、荊條等樹種。農曆五月,無論你去十道河的哪條溝,總有一路槐花香。蝴蝶在前面翩翩起舞,蜜蜂於耳畔嗡嗡鳴唱。用槐樹花摻雜豬肉餡蒸包子、餃子,吃的時候讓你滿嘴流油,馨香無比。
刺槐木結實耐腐,可加工成杴槓或鎬把。棉槐、荊條細長柔軟,富有彈性,多用於編制筐、蘿、囤等農具器物。農忙時節一過,村民就陸續上山砍回刺槐、荊條,既能賺錢又有柴燒。老百姓說,這叫“靠山吃山”!
荒山上,荊棘叢生的灌木林中有許多酸棗樹。酸棗經發酵後可當果汁飲用,安神健腦。晾乾研磨成面,每天沏水喝,還能治療失眠頭痛。早春時節,向陽坡有種被村民稱作“黃角”的植物,看起來金燦燦的,吃到口裡甜津津、美滋滋。秋天,山崗上遍布一串串紅色的“優酪乳子”,令人垂涎欲滴。
酸棗樹林,荊棘叢生。酸棗樹林,荊棘叢生。
灌木叢里,也夾雜著山櫻桃樹、榛柴桿子和四季常青等。每年種地的時候,十道河村杏花、櫻花競相綻放,先有杜鵑爭春色,隨即桃花、梨花斗芳群,奼紫嫣紅,煞是好看。夏秋之交,蜿蜒曲折的道路邊,在紅花綠葉間,有榛子、山梨掛滿梢頭,似乎正歡迎遠方來的客人。
四季常青,即冬青樹,十道河老百姓稱其為“豆青子”。嚴冬時節,山樑上就只有這么一種植物還帶著勃勃生機。皚皚白雪覆蓋下,青青枝葉透露出了一股獨傲風霜向寒冬的氣質和笑看紅塵不低頭的韌勁。雪地上是一排排山雞、野兔或鳥雀的腳印,從樹下延伸向遠方。
因地制宜 提高效益
十道河村的退耕還林工作成效顯著,共有170餘畝偏遠山地重新披上綠衣。該村現已完成荒山造林600多畝,既防止水土流失,又改善了環境,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同時,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現有蜜蜂60多箱。十道河村山多林密,氣候宜人,從早春到晚秋,花開不斷。棗花、槐花、椴樹花等蜜源,分布較廣。尤其是在道北溝一帶,各條山岔都有大量花蜜,吸引許多放蜂人前來。
十道河村
在十道河的深山裡,有許多中草藥。村民農閒時會上山採藥,作為一項日常收入,填補家用。常見的藥材有十餘種,例如百合、柴胡、桔梗、黃芩、沙參、串山龍、車前子等。
山腳下、路兩旁、水塘邊、田地頭,有各種各樣的野菜。蒲公英(當地俗稱“婆婆丁”)、羊媽媽、苦麻菜等挖回來,洗乾淨,都是餐桌上的美食。純天然,無公害,又能消炎祛火。園子裡的灰菜和小掃帚,要先用熱水燙一下,蘸醬吃,最可口。
2012年秋季,村委會決定將房框溝、土洞溝和道北溝後溝子承包給個人,用於養豬、種植栗子樹,以提高經濟效益。十道河村道北溝擁有儲藏量較豐富的方硼石、赤鐵礦、鈦礦、金礦等資源,現正處於剛剛開發階段。
發展養殖 繁榮經濟
十道河村近年在鄉政府的指導下,重點發展養殖業。養豬、養雞的專業戶,每年都能得到鄉里的財政補貼,並上有保險,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每年生豬出欄上百頭,牛、羊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增長。
發展養殖,繁榮經濟。發展養殖,繁榮經濟。
另外,該村還養殖肉雞五六萬隻,蛋雞四千餘只。十道河村的農家院,多設有豬圈和雞、鴨、鵝圈。普通農戶養活一兩頭豬,留著年底自己家殺肉吃。春夏之交,再上集買二三十隻雞、鴨、鵝。平常既有蛋、肉可吃,也能賣點零花錢,添補家用。
勤勞的村民家庭,一年光柴雞蛋也不少賣錢。前街由於臨近老牛河,差不多家家都養點鴨與鵝。秋天農民喜獲豐收,院內的倉房裡裝滿糧食。玉米放不下,就擱進院外的棒樓子。故此農家會養只貓捉老鼠,再弄條狗看大門。
飲水工程 群策群力
早些年,村民提水做飯、挑水澆園,多用手壓井。在井口下面的青石板上,放兩個鐵質水筲或塑膠桶。水壓滿後,使扁擔挑著,一路上,顫悠悠,吱呀呀。回到家裡,倒進大缸內,可用兩三天。
數九寒冬,忘記拔塞,水井管子極易凍住。村民在井旁攏一堆火,下邊燒著,上面熱水澆燙。一夥人要費很大功夫和精力,才能把井管疏通。部分人家汲水,還得用手搖轆轤。在鋼絲繩頂端掛鈎處拴個鐵桶,拋向井底取水。待桶中水滿,一圈一圈搖動轆轤往上提。
就地取水,灌溉菜園。就地取水,灌溉菜園。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村民開始用自來水。十道河村街里的自來水,採用了主幹線集體出工、按戶分段,支線由各家負責挖通的方針。從道北溝至西街邊,地硬石堅,跨溝越坎,土層結構非常複雜,人工挖掘也相當困難。
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大家群策群力,攻難克險,管道鋪設按時完成。自來水剛一入農戶,對那時的村民而言,還是個新鮮物。人們用它洗衣、做飯、澆園子,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
天時人事日相催,一代新生換舊物。手壓井慢慢淡出了農家的視線,至今已很少見。井中放個潛水泵,天氣乾旱時可灌溉菜園。手搖轆轤,也被棄置一邊,成為老古董。年青一代,甚至有許多人都不曉得那是何物。
新型能源 取暖升級
上世紀九十年代,五道河鄉政府在該村做試點,推廣沼氣池,開發新能源。此項舉措將農家的屋舍、廁所、豬圈、沼氣池、菜園子等生態資源融為一個有機循環系統,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施肥、排污等問題。
低碳環保,節能降耗。低碳環保,節能降耗。
近幾年,十道河人也很注重低碳環保、節能降耗。許多家庭安裝了太陽能,用熱水、洗澡淋浴更方便。瓦房和平房都有彩鋼瓦、保溫牆,冬暖夏涼,既舒適又安心。再也不必為房頂漏雨、山牆透風或屋裡結滿冰霜而擔憂。
農家來客人,做飯多用電,炒菜使煤氣。夜間照明,普遍換成節能燈。冬季取暖設備,也升級換代。火爐子更新後,節煤省柴,燃燒充分,供熱性能優異。室內的暖氣片,則換成管型薄、散熱快的二代產品。
舊貌新顏 翻天覆地
在十道河,村民開展形式多樣的個體、私營經濟,小商品市場活躍。超市、商店和小賣鋪有4家,集中分布於村前三柳線公路兩側。村里現有一處棋牌室,位於北街。
新世紀,新階段,十道河村的整體面貌也與時俱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前梁或後山頂上俯瞰十道河街里,嶄新的瓦房、平整的路面、往來的車輛,令人不禁心潮澎湃。
舊貌新顏,翻天覆地。舊貌新顏,翻天覆地。
如今在十道河村,人們看見一輛豪華轎車、一台新式電腦、一件時尚衣服,早已經不會感到驚奇。在腳踏車時代逐漸遠去的今天,電動車、機車、三輪車以及大卡車、小轎車不知不覺間紛紛落戶尋常百姓家。
村里孩子們聚在液晶電腦前玩著遊戲,大人們坐在平板電視前看著連續劇,小青年握著名牌手機、穿著時髦衣服,邊走邊聊,有說有笑。冰櫃、洗衣機一類的家用電器,由於享受政府補貼,也已基本普及。
走向富裕 贏得讚譽
十道河新修建村部辦公室4間、學校教室9間。開設農家書屋和村民活動室,並辦起了幼稚園。村衛生醫療站點也已完工,可隨時投入使用。在村里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興修多處水利配套設施,打機井14眼。
2011年,十道河村安裝了路燈,街巷胡同都起了諸如通順路、廣順里一類的響亮名稱,並編列了門牌號。表達了富裕起來的村民,對於未來建成小康社會美好前景的熱烈期盼和執著追求。
十道河村,北街路燈。十道河村,北街路燈。
十道河村民注重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資和精神文明建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村十道河國小以其花園式教育環境,廣受上級好評,曾是全鄉的典範和樣板。2000年前後,村里由於屢出大學生,備受鄉民矚目,贏得普遍讚譽。其他村的女孩子們,都以嫁到十道河為光榮。
道路修通了,收入增加了,思想開放了,農村經濟也繁榮活躍起來。小山村的環境面貌在短短几年時間裡靜悄悄地大變模樣,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淳樸民風與現代氣息交織融合,幸福的暖流處處蕩漾。純美不失風尚,這種感覺真好!

節日

(一)傳統節日 保留完整
十道河村民眾質樸、好客,民風古樸、淳厚。一年裡最看重的三個民族傳統節日即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在十道河均保留得非常完整,依舊那樣原汁原味。親屬之間、鄰里之間的情感紐帶,仍然這般有始有終。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更迭、時代的變遷而變質褪色。
傳統節日,保留完整。傳統節日,保留完整。
此外,如農曆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去興隆山趕廟會。農曆六月十三是龍王會,村里集體買頭豬殺掉,在道北溝門舉行完祭拜儀式之後,開始按家分肉。每戶可分到生熟兩份肉,用各種器皿盛著,上面蓋張蓖麻葉,回家改善一頓。
(二)新年習俗 有始有終
1.年乾糧
臘月和正月的講究最多,老人們總能講出一大串說道。豆包、年糕和烙糕是每家節前必備的乾糧,冬月底就開始淘米壓面。年乾糧要多準備,管好的,預示將來家旺業興、豐衣足食。另外,不少家還要炸些大果子、油條或攤點煎餅。
農家烙糕,香醇可口。農家烙糕,香醇可口。
2.殺年豬
臘八過後,喝完粘粥,十道河進入殺年豬的旺季。肉一般不賣,當天請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來大吃一頓。大人赴宴常常帶著孩子,類似於結婚吃流水席那樣。殺豬菜很簡單,最主要的一個是燉。這裡面除了五花肉,還有酸菜、骨頭、豬血。另一個是酸菜、粉條炒肉絲,很受人歡迎。
淖酸菜,曾長期是村里人冬季飯桌上的主題佳肴。在承德民間,有“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之說。老輩人常講,吃大白菜可以清熱解毒養腸胃。晚秋時節,婦女們選些棵大心好的白菜放到窖里,留著過年包餃子。
其餘的白菜,用開水燙完之後,撈出來放入缸內。每一層都均勻地撒上鹽粒,最快半個月左右即可醃透,製成酸菜。時間越長,菜就越酸。冬天吃酸菜火鍋、酸菜蒸餃、酸菜熬凍豆腐,別有一番風味。
村里一到年根,男女老少忙得不亦樂乎。“吃豬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反映兩家關係好壞的“晴雨表”。不少鄉親父老也願趁此時機消除誤會,達成和解。在十道河村寒冷的冬日,滿院飄香的不只是殺豬菜,還有齊聚一堂的幸福味道。
鐵鍋燉肉,殺豬菜餚。鐵鍋燉肉,殺豬菜餚。
誰家殺豬晚,可能要等等外出打工的或上班、上學的親朋。“吃豬肉”這一習俗在該村延續幾十年了,是溝通彼此、和睦鄰里、加深友誼、融洽親情的手段。這種尊老愛幼、質樸純真的人文風情,已成為山村歲末的共識和傳統。
十道河人,特質樸、實在。婚喪嫁娶,誰家有事村民都會上前幫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活。沒人袖手旁觀,在一邊看熱鬧。街里人更是如此,鄉親們凝聚力很強,一句話全來。有時聞訊,不用招呼,每戶當家人也都到場,幫著籌集資金,拿個主意。
3.熬雞凍
除了殺年豬以外,每家也會宰幾隻大公雞。不算鐵鍋、榛蘑燉柴雞,還要做成凍。雞凍是用雞湯熬制,然後放於外屋冷卻而成的。室外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一夜即可凍好。村民常吃的,還有魚凍、山雞凍和黃豆肉皮凍等,方法亦然。
滷水秘制,農家豆腐。滷水秘制,農家豆腐。
4.做豆腐
在臘月,每家至少要做兩次豆腐。第一次通常是剛過了臘八,做成凍豆腐。第二次在小年以後,臘月二十五六,叫做“吃新豆腐”。新豆腐可燉可炒,可溜可燒,亦可涮食。除此之外,還要炸成丸子、方泡,滿滿一大盆。
5.儲果蔬
十道河家家有地窖、倉房,存儲著過冬的白菜、蘿蔔、土豆和蘋果、鴨梨等。窖口結著厚厚的霜,裡面倒很暖和。村民總是在為改造生存環境爭取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著,就連菜窖也進行了換骨脫胎。磚石水泥築起的牆面,鋼筋混凝土的窖頂,明亮的節能燈,早已“除舊布新”。夏日裡,還可儲藏啤酒、山野菜等。
6.爆棒花
筒狀棒花,孩子最愛。筒狀棒花,孩子最愛。
到了年終歲尾,十道河村的小孩子們可以鼓搗出老多花樣撒歡兒了,特別在琢磨吃上。農家屋檐下,垂掛著一串串白玉米,是專供爆棒花的。至今村里人家習慣在菜園子邊種一圈小白米棒子,秋收後打包存放。冬臘月爆上幾鍋棒子花,一直留到過年時拿出來。
玉米花,是農家孩子特別喜愛的一種小零食。爆玉米花時,需要從自家帶上柴火、棒子和糖精。新爆的棒花又甜又酥,鬆脆爽口,是孩子們千金不換的美食。現在棒子花已不多見,逐漸被機器爆出的長筒形和蝦條形玉米花所取代。
7.糊窗棚
承德冬天冷,氣溫低,村里人全都生爐子、燒木柴、睡火炕。廚房燒柴火會產生大量濃煙,把屋頂、四壁熏得漆黑,既不美觀又不衛生。每逢過年,需要用報紙糊棚,才能稍微亮堂幾個月。時間一長,報紙就泛黃、發黑了。“新三月、舊三月、勉勉強強再半年”,這是報紙糊棚最好的寫照。
這些年,正趕上八零後一代娶妻生子,十道河村新瓦房迅速崛起。屋裡安裝暖氣,塗料刷牆,乾淨整潔又漂亮。寒冬臘月白紙糊窗、糊棚,已成為陳年舊事。如今農民家裡看著舒心,歲末大掃除挺省事,這邊擦擦,那邊洗洗。
8.趕集市
十道河村安集立市已有多年,時間為每月農曆三、八之日。集市規模雖小,卻方便了五道河鄉北部十幾個村屯民眾購物之需。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十道河集市最為熱鬧喧譁,物品齊全,買賣興隆。車輛、攤點從大河溝下沿一直排到了村委會門前,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互相擁擠,寸步難行。
十道河村,歲末集市。十道河村,歲末集市。
集市上,豬牛羊肉、鯉魚海帶、瓜果蔬菜、餅乾點心、音像製品、兒童玩具、家用電器、服裝鞋帽、各種調料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風車、烤腸、冰糖葫蘆,是孩子們的最愛;火煙、四扇、戲曲光碟則是長輩們的樂趣。
四扇是一套四聯精美山水風景組合或傳統戲曲故事劇照,老人們每年必選。十道河人不叫買畫,都稱“接畫”。年輕人喜歡接張明星油畫,放在臥室和客廳。新婚夫婦要接一對天真可愛的寶寶年畫貼牆上,在溫馨浪漫中又多了一份期待。凡招財進寶、吉祥如意、年年有餘之類的主題,印有搖錢樹、錦鯉、童子、美女之類的素材,是最受村民喜愛的畫。
歲末十道河集市,年畫、對聯、掛箋等家家戶戶必備的裝飾物品,都擺在了非常顯眼的位置。色彩鮮艷、款式新穎的油畫和春聯,最受人歡迎。在集上轉完一圈,人們開始採購,面對面侃價,然後大包小袋地往回拎東西。下午一兩點,集市上的人才逐漸散去。
9.訪親友
以前逢年過節,十道河村民走親訪友所帶的禮物很簡單,二斤點心一瓶酒。點心用草紙包成,上面還有一個大紅貼兒。四四方方的拿紙繩兒捆好,方便攜帶。酒也最普通了,多數是紅高粱或二鍋頭,沒有紙盒的那種瓶兒。
親友相聚,年味十足。親友相聚,年味十足。
賓客登門送禮,別管帶來的東西多少,主人都會笑臉相迎。燒菜做飯,盡其所能,唯恐招待不周。算是禮輕情意重吧!現在,過年時候的禮物變得多樣了。精緻點心、高檔白酒、特色水果,偶爾還會捎帶一箱飲料或奶製品、柴雞蛋等。家家都這些,親戚多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10.貼對聯
過年貼對聯,橫批要附帶雕刻精美的掛箋,這應該是承德鄉下一大特色吧。掛箋按單數來貼上,紅色居中,兩側配綠色和粉色,必須間隔開。大門口一般是五張或七張,再襯以寬闊的對聯、威武的鬥神,顯得非常大氣。
韓家大院,喜迎新年。韓家大院,喜迎新年。
院門口外正對著的牆上貼“出門見喜”,車庫的牆上貼“人車平安”,自來水的牆上貼“龍泉興旺”,臥室或客廳的牆上貼大“福”字。從前,碾子上還貼著“青龍大吉”,石磨上貼著“白虎大吉”。再者又如“金雞滿架”、“肥豬滿圈”、“家禽興旺”等,寄託了十道河村民對養殖業的良好祝願。
鬥神、灶王爺別講“買”,要說“請”,十道河差不多每戶都有“保家仙”。過年吃飯前,要給“保家仙”上供、燒香、磕頭。你可以不信,但請別亂講話,否則必受長輩責怪。年前要帶著燒紙、糕點、酒肉趁好天氣去祭祖、上墳。注意,不能超過中午十二點。這跟探望生病老年人一樣,都是有講究的。
11.團圓聚
十道河村從老輩開始就形成了傳統,過年再忙也要爭取一起吃三頓飯。三十那天下午、子夜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晨,這幾頓飯極其重要。冬季天短,過年恰逢農閒,村里人一般是不吃午飯的。
晚飯吃得早,多在下午兩三點鐘。誰家只要一放爆竹,就知道是準備開飯了。因為過年時早晨、晚上吃飯前,必點幾個二踢腳。到此為止,村中家家戶戶已經收拾停當,院落乾淨,對聯貼完,人們都歡聚在一起喜慶團圓。
對聯掛箋,美麗溫馨。對聯掛箋,美麗溫馨。
三十下午這頓飯,長輩拿出珍藏多日最高檔的酒,在桌上擺成排,跟家裡人推杯換盞。大家共同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致以新年最真誠的祝福。感謝的話語、宣洩的言談,在人們酒酣耳熱之際一齊傾吐出來。
這頓飯要吃兩三個小時,席間氣氛非常熱烈。合家團聚、共進美餐的那一刻,總是令人陶醉。飯後各家就開始準備和麵包餃子,左鄰右舍叮叮噹噹用菜刀剁餡的響聲也是村內一道獨特風景。
暮色降臨了,路燈亮起來,家家門前掛箋隨風飄擺,兩側燙金對聯熠熠閃光。走在街上一看,每戶都是如此,紅燈高掛,門口披彩,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家長讓孩子把各個房間的燈統統都打開,新房客廳最漂亮。除夕之夜,天雖寒,心卻暖,十道河村的景觀非常美麗溫馨。
12.扒盆火
熱炕頭,那是莊戶人家最愜意的地方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說法,表達了昔日農民的生活嚮往。農村人串門,有伸手摸摸炕頭熱不熱的習慣。熱炕頭也是村民幸福生活中的一項指標,說明這家日子過得好。
農家做飯燒開鍋,就將灶膛內的炭扒到火盆里壓實。天冷的時候,還要專門燒一灶濕柴,暖屋熱炕,順便扒盆火。果木炭火硬,供熱持續時間也長。紅紅的炭火,在屋子裡又熱又亮。
夜晚沒事,來串門的長輩叼支菸袋,盤腿圍坐在火盆邊,嘮著孫家長李家短。大人常在火盆上放個鐵盒,炒瓜子、黃豆或爆玉米花。反正都是自家地里長的,既省錢又休閒,也能哄小孩子過個開心年。
在十道河村,老人們有這樣的說法:“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意思是除夕夜守歲,一定要把炭火燒得旺旺。這樣,來年的日子才會紅火。於是,在大年夜,使用了一個冬天的火盆,以其最熾熱、最旺盛的力量來辭舊迎新。辛辛苦苦一年的生活,就在這盆炭火中升騰成一種歡樂、一種幸福。
13.看春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電視少,且多為黑白,台就河北、中央兩個。誰家是彩電,屋子裡擠滿了人看春晚,那叫一個熱鬧。孩子們搬著小板凳坐在地上,大人坐在炕沿,老人坐在炕頭,有說有笑。
農家來客,人氣旺盛。農家來客,人氣旺盛。
花生、瓜子、蘋果、鴨梨,對村民們而言可是好東西,節目看完滿地狼藉。但主人很熱情,很友善,誰也不生氣,不反感。家裡來做客的越多,說明在村中人緣越好,人氣越旺。
近兩年,十道河村民家多換成超薄液晶電視,使用數字接收器,一百餘個台隨意看。有人已經通過網路點播春晚節目,再也不用為看電視湊熱鬧去鄰家串門。世界的飛速發展,無形中給山鄉帶來巨大變化。
14.年夜飯
除夕晚上十一點半,婦女下廚準備煮餃子,做年夜飯,男人則拿出煙花爆竹。午夜零點左右,十道河鞭炮聲進入高潮,村里跟開了鍋似地響個不停。繁星點點的天宇,禮花齊綻,五彩斑斕。到處都在閃耀光彩,空中瀰漫著濃郁的火藥氣息。
合家歡聚,共度除夕。合家歡聚,共度除夕。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鞭炮響過,全家人開始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零點鐘聲敲響後,孩子們先給父母及長輩拜年。前些年,都是小輩輪流給老人們磕個頭,再作揖,問聲好。現在禮儀簡化,拜年一拱手,問個好即可。辭舊迎新這頓飯,全家先舉杯共同慶祝。然後人們分別敬酒,邊吃邊聊。
15.忙躲星
這裡,要說一下“躲星”。在十道河村,相信老人孩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誰近幾年運氣不好,算命先生會讓你躲星以避血光之災或官司纏身。人逢本命年,一般都需要躲星。有的人在除夕夜躲星,有的在正月初八、十八或二十八晚上。
躲星這天,太陽落山前就得待在屋子內,窗戶要遮嚴實。第二天早上,太陽升起來後才可出門自由活動。經常在外忙碌或開車、做生意的人,為了心理安然,願意躲星,以求新年太平無事。
16.拜大年
見面拜年,恭祝吉祥。見面拜年,恭祝吉祥。
正月初一開大門前,要點掛鞭,崩得落紅滿地。此舉叫“開門紅”,這一天地面再髒也不能掃碎屑。有些人家還會在除夕夜把寫對聯剩的大紅紙及糊窗戶剩的粉紙、綠紙剪碎,灑遍庭院。
初一這天早晨,十道河大街小巷都是來來往往互相拜年的人。村民走家串戶,從近鄰到遠親,差不多全去。出門前,大人要看財神、喜神在何方,孩子則不管那一套。同輩遇見先問好,還喜歡開兩句玩笑。上午九點鐘,是拜年的高峰期。十點以後,很多人就直奔棋牌室了。
17.包餃子
正月里,農家要包很多次餃子。初一、初三、初五、初八、十五、十八早晨,村里每戶必吃餃子。“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初二晚上包餃子時,順帶捏些邊緣是摺紋、中間有肉餡的圓合子。
所謂“合子”圖吉利,新年多多掙錢之意。十道河村有些老人,包合子堪稱拿手好戲,花紋精美,令人賞心悅目。初五這天,新春賀歲暫告段落,大年之後家人再小聚一番,吃頓團圓水餃。
除夕包餃,縱向擺放。除夕包餃,縱向擺放。
在十道河村,有“頭雞二鴨,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人七馬八,九子十成”的說法。據說初五管豬,所以婦女們會特意包幾個大餃子。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養頭大肥豬。
承德農村傳說,“七七八八老鴰拔苗”。初八按習俗,為防止烏鴉禍害莊稼,也要吃餃子,稱“捏老鴰嘴”。所謂“九子十成”,是說如果初九初十這兩日天氣都好,那么來年的莊稼就五穀豐登。按傳統習俗,再吃餃子,要等二月二了。
18.吃麵條
正月初二,十道河差不多家家都要吃麵。村民非常喜歡“鋼絲面”,這是用玉米製作的。由於麵條經過機器熱壓擠成,細如鋼絲,故而得名。該面有點硬,食用之前,要先放溫水內泡開再煮。鋼絲面色澤金黃,而且勁道,可蒸可煮著吃。
吃了麵條,一年順當。吃了麵條,一年順當。
鋼絲面在鍋里煮好後,撈到碗中,澆點酸菜、肉丁、凍豆腐做的滷子,放入辣椒、香油、味素、醬、醋等調味料,上面再撒把蔥花。一份熱騰騰、香噴噴的美食擺在面前,會勾起無數人的食慾。
19.圖吉利
正月初一、初五、初七這幾天,又是不許做針線活的日子。尤其在當天上午,家長會把針線、剪刀一類的物件藏匿起來,不讓孩子們亂動。據說,扎針對養活雞豬和家人的身體健康不利。
“三六九,往外走”。說的是正月初三、初六和初九,這幾天都是好日子,適宜出門遠行。初三那天,村民會開車拜訪親友或在自家宴請客人。初六、初九這兩天,在十道河村前站點等車的人,明顯要比其它日子多。
20.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承德民間以此日為“填倉節”。家家戶戶於太陽出來前在院內用火灰劃一個囤形,中間撒上五穀雜糧。糧食拿塊磚壓會,雞、狗也要晚點撒。此舉象徵倉滿囤流,旨在祈求新年豐衣足食。
吃飯以前,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飯後,把壓糧食的磚拿開,任自家的雞狗等動物去啄吃。表示糧滿倉囤,不怕雞狗吃。在承德農村,還流傳這樣一句民諺:“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麵湯。”這一天早上,十道河村很多家都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晚間做頓細絲滑韌的雜麵湯,慶賀節日。
21.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早飯,村里人家總會煎年糕,金燦燦、油汪汪、甜滋滋,相當好吃的。放了一冬的豬頭、豬蹄,也在這天烀熟,全家分而食之。早年,豬頭要用燒紅的烙鐵燙掉茸毛。每到這時,村中家家都飄散著焦糊的味道。
二月二,十道河村理髮、燙頭的人超級多。因為正月期間,絕對不允許理髮,有人說會死舅舅。理髮店一年之中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恐怕要數那天了。到這天晚上,家裡的爆竹基本放完,年才算真正結束了。
(三)民間花會 聞聲而動
正月里,十道河村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花會和元宵節撒燈會,已有多年傳統並形成習俗,經歷了幾代人,長盛不衰。鑼鼓一響,街里、河東、道北溝的文藝骨幹就會聞聲而動。初七八到十一二,為村民彩排練會時間。
附近村莊也願意加盟,與十道河一起辦花會。聯合辦會,通常從正月十一二到十五六。十道河會場多設在村前路東的平地,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一時間車輛鳴笛,商販雲集,好不熱鬧。
十道河村
十道河村的經典節目有踩高蹺、耍獅子、跑旱船、抬花轎、扭秧歌等。會首、旗手、演員、大鼓道、小鼓道、化妝師、放鞭炮的人員等,齊聚在北街十字路口。隊伍先到村頭站列兩旁,鳴鞭放炮,迎接其他莊的演員。
幾個村大隊人馬合為一處,按照客先主後的順序,沿十道河街里繞行一周,才進入會場開演。一路之上,但見旗幡招展,袖帶飄揚,鼓樂喧天,浩浩蕩蕩。所經之處,家家鞭炮齊鳴,門口擺放糕點、茶水,熱情迎送。
花會開始前要先打場,鑼鼓敲起來後,有專人用長竿挑著掛鞭到中間燃放。與此同時,兩條巨龍圍繞場地奔跑,讓擁擠的人群趕緊後退。節目也隨即開始,最多時有十餘檔會,持續三四個鐘頭。
(四)正月十五 雪夜撒燈
正月十五晚上,村里還要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燈會。至今在村民中間,仍然流傳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講的是中秋節晚上如果陰天,元宵之夜就有可能下雪。那天傍晚,孩子們早早準備好了自己糊制的心愛燈籠,到村委會門前集合。
人們參與最熱情,民眾積極性最高,要數十幾年前。那時燈籠有一百餘個,種類繁多,造型別致,五光十色。上面有八仙過海、哪吒鬧海、猴子撈月、聞雞起舞等典故和四大美女、白娘子、楊家將、岳家軍等人物及梅蘭竹菊、松鶴延年、富貴花開、江山如此多嬌等景致。
裝飾燈籠的剪紙,都出自村里老人們的巧手,蝴蝶栩栩如生,牡丹含苞待放,柳枝搖曳多姿。有人別出心裁,將一對窗花或皮影貼在燈籠上,倒也妙趣橫生。還有人圖省事,乾脆用過年貼剩的油畫糊燈籠,情景交融,雅趣十足。
暮色降臨,鑼鼓齊響,眾人紛紛點起蠟燭,花燈璀璨,蔚為壯觀。隊伍先到村東小廟前燒香上供,宣讀賀詞,請求神靈保佑人們新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然後沿河西、河東、道北溝、街里的順序,走家串戶。
燈隊到誰家,主人都會笑著迎出門來,並提前備好香菸、糖果、花生、瓜子、熱水及禮金。鑼鼓隊跟著主人進院,在屋子內敲打一通長流水。燈籠隊在分會首的帶領下,繞著庭院轉幾圈。院子裡的鞭炮有人幫忙燃放,爆竹響震八方,煙花照亮夜空,象徵新年滿堂彩,美好日子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雪夜撒燈,別有情趣。雪夜撒燈,別有情趣。
負責撒燈的人員,會在大門口、屋門口、石階上、井台邊、碾盤四周放幾個路燈。這種路燈是將鋸末與煤油混合,然後用報紙包好,放進大挑筐內,有專人抬著,跟在隊伍後面,邊走邊撒。
因此,元宵節在十道河也被村民稱為“燈節”。早些年,燈會一般都要鬧到凌晨。現在,晚上十點多就結束了。各家所贈的物品、禮金有人負責接收保管,第二天統計完畢再發放出去,參與就有獎勵。正可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花會、燈會結束以後,十道河宣傳欄要貼出答謝公告,每家幫會的錢款金額都有詳情展示。不在於誰家、某人掏了多少錢,關鍵是能看出民眾參加集體文化活動的熱情。村民都覺得熱心幫會屬於公益活動,可保自己一年做事順利如意。

歷史

(一)歷史悠久 文物眾多
十道河村自古就屬幽燕之地,後經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族千年統治,出土的珍貴歷史文物眾多。1984年11月,十道河鄉道北溝村民孫海,在挖水井時發現古墓一座。
道北溝里,出土編鐘。道北溝里,出土編鐘。
承德縣博物館得知訊息後,迅速派人趕到該村。考古專家確定為遼代墓葬,由於現場已被破壞,僅對殘存部分進行清理。古墓北倚黃土丘,周圍地勢狹窄。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呈西北東南走向。
死者頭朝西北,是單人墓穴。葬具為木棺,在其南側,還有殺殉的一匹馬,骨骼保存完整。這座古墓出土了多件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一套精美的遼代編鐘。今天,這些文物均收藏於承德縣博物館。
(二)集家並村 修建部落
1.游擊區
十道河村屬於抗戰時期的革命老區,處在熱河省中部,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原十道河鄉所轄的範圍,曾經是承平寧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八路軍冀東軍分區第三地區隊(即高橋部隊)長期在這一帶活動。
十道河村,革命老區。十道河村,革命老區。
解放戰爭時,我南山部隊、縣大隊、區小隊和國民黨軍在十道河村一帶反覆爭奪,互相攻防。國民黨十三軍駐二道河的自衛隊多次偷襲該村,至今在馬鞍梁與後山尖上,還有當年雙方激烈交火時挖掘的戰壕。
2.靠山屯
民國年間,十道河還是僅有兩三戶人家的靠山屯。村子周圍是地主家的良田,阡陌縱橫,土壤肥沃。大部分貧農都散居在各條溝岔的山坡上、樹林邊、小河畔,靠狩獵、燒炭、經營幾畝薄田或給地主扛活、打零工為生。
如老韓家、老於家住在河東大坡,老孫家住頭道溝里,老鄭家住房框溝門。道北溝徐氏一族為該村大戶,家資富庶,地廣人多,門庭顯赫,擁有三重院落。徐家門下,有多戶貧僱農,常年為其打短工、做零活。
3.無人區
1943年,日偽軍在承德境內實施集家並村和大規模製造“無人區”的計畫。居住在東南溝、大西溝、道北溝、建廠溝等地深山、溪邊的民眾,都歸攏到街里。聖祖廟西北溝、季洪溝等地的民眾,也被迫遷移至十道河村。溝里的民房、茅舍,全部燒毀或拆除。
4.部落牆
十道河村建有集團部落,四周修築了高高的圍牆、崗樓,設自衛隊武裝看守。部落圍牆西部,沿後山根而建;北部,自薛家、高家、於家、韓家、李家到王家的院牆西側一線。
十道河村,北門之外。十道河村,北門之外。
其中,韓家與李家之間,設角門一座。這也是老輩子村民常念叨“北門外”一說的由來。出了該門,僅兩三公里之遙,即十一道河偽“滿洲國軍”的營部,還可經此進入道北溝。
東部,從老王家幾戶直至李家、學校和村委會,再到趙家、周家的院牆連線。十道河國小與村委會之間,設正門一座。對面就是老牛河、馬鞍梁,拐過山彎可進入建廠溝。八路軍三區隊野戰醫院與承平寧聯合縣政府,距此不過十多里地。
大門頂端建有崗樓、垛口,供值勤人員瞭望、巡視。兩邊牆體厚實、堅固,內側搭有台階,可拾級而上。牆頭備有許多碗大的石頭,留作民團壯丁戰時防守“禦敵”之用。
南部,順周家、胡家、趙家、劉家的院牆西側直抵山根。在周家大院前面,又設一座角門。村民出了此門後,可徑直奔向十道河的小西溝、大西溝,去山上砍柴、放牛。
老百姓進出部落,在大門口有人盤查,受嚴格限制。日出後大門開放,黃昏前就得關上,嚴防八路趁機混入或村民“串通共匪”。十道河部落東北部的山區,被劃入“無住禁作地帶”。
5.受飢餓
部落東北,無住禁作。部落東北,無住禁作。
1944年春天,日偽軍在承平寧地區完成了集家並村。十道河等27個部落,隸屬於當時的二道河子村。部落內的人口多,民眾住茅草窩棚,缺衣少食,生活極其困難。
糧食不夠吃就兌一半米糠,有些家庭兩天才喝頓稀粥,大人到部落附近山上或河邊挖野菜、捋樹葉、拾橡子。沒有衣服,全家共用一條褲子,誰出門才穿。十道河部落里的孩子,一個個面黃肌瘦、衣不蔽體,經常有餓死人的現象發生。
6.傳染病
在滿洲國統治下,十道河村民飽受飢餓和病痛折磨。瘟疫、鼠疫等傳染病,都曾在部落內蔓延、肆虐。幾乎天天有人死亡,無家不戴孝,無家不哭聲。死人太多,沒有棺材,拿破爛炕席一卷就抬出去埋了。
村頭、山坡、林邊、河沿,新墳一座挨著一座,樹上烏鴉的叫聲令人心悸。有的大戶人家死剩一兩口,孤兒寡母,無依無靠。有的全家人暴斃,成了絕戶,斷了香火。辛酸的往事、悲慘的境遇,觸目驚心,不堪回首。
(三)革命老區 慷慨悲歌
1.反集家
滿洲國軍的殘暴統治和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沒有嚇倒英勇的十道河人民。在反集家鬥爭階段,部落里的進步民眾與八路軍、區小隊緊密配合,曾多次拆毀人圈的圍牆。白天日偽軍監工修上,夜間老百姓就破壞掉,前後持續一年多。
三區隊初到建廠溝時,沒有吃飯的家什。八路軍通過“家長”向十道河部落老百姓捎信,每戶徵集一個碗。家長很快備齊了一百多個大碗,由專人護送趕赴部隊駐地,解決了官兵的生活急需。
楊雨民照,化名黃雲。楊雨民照,化名黃雲。
2.交通站
十道河部落,是我黨在承平寧聯合縣一區秘密設立的地下交通中轉站,負責敵方情報的收集與傳遞。小西溝門老劉家遷入街里後,被毀壞的房院成了三區隊和交通員的聯絡點。
偽滿軍隊駐十一道河營部的兵力、武器與掃蕩計畫等情報,正是由此轉達到建廠溝。現已八十六歲高齡的劉春堂老人,在1943年秋天曾與本村韓明一起,趕兩頭毛驢到松樹底,為八路軍三區隊送去兩百斤小米和日偽近期掃蕩的情報。
高橋、楊雨民(黃雲)留兩人在部隊宿營地,松樹底老管家大院住了一晚,並觀看指戰員操演、訓練。當天晚間,楊雨民特意安排青春年少的劉春堂和自己的警衛員住在一起。
高橋隊長,英雄畫像。高橋隊長,英雄畫像。
不久前,高橋、楊雨民率領二連的一部主力、通訊排兩個班、偵察排兩個班,奔襲寧城三座店,抄了鴉片組合,以解決整個冀東地區的冬裝問題。次日臨走時,楊雨民打開雨布,用刀割下一大塊剛繳獲的煙膏,交給劉春堂,讓其母親治病。
在返回十道河的路上,劉春堂、韓明兩人打了些山梨用毛驢馱著。中途遭遇進山掃蕩的日偽軍,機智的劉春堂面對盤問,應答如流,未露一絲破綻,圓滿地完成了此次任務。
如今整整70年過去了,劉春堂老人對於那一幕和高橋、楊雨民的形象始終念念不忘。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劉春堂與本村的許多青壯年在承平寧一帶積極參與抬擔架、救傷員行動及土地改革運動。
3.擔架隊
例如五道河戰鬥、應杖子戰鬥及解放三溝、七溝的戰鬥等,均有十道河村的擔架隊作勤務保障。1947年春,三溝戰鬥結束後,村里派出二十多人的擔架隊,向寧城轉運傷病員。
劉春堂和擔架隊員從十道河出發,經建廠溝奔平泉。這一路上,歷經磨難,險象環生。他們寧肯忍飢挨餓,也把乾糧節省下來給傷員吃。在黃土梁子西側,遭遇國民黨軍飛機俯衝掃射。幸虧及時疏散到山林里,才避免了人員傷亡。
十道河擔架隊遠赴寧城送傷員,一個來回幾百里地,全靠徒步行走。回來的路上所遇村屯,百姓或窮困潦倒、揭不開鍋或死走逃亡、空無一人。糧食吃完後,劉春堂等人就摘野果、啃菜根與樹皮充飢,才勉強支撐到家。
4.親歷者
由於這裡是革命老區,民眾基礎好,有不少烈士安葬在該村。十道河後山根、頭道溝門原來均有烈士墓,每年清明節,學校都組織學生前去祭掃。劉春堂老人至今仍記得那些烈士的容貌、籍貫和犧牲地點。
劉春堂憶,戰爭歲月。劉春堂憶,戰爭歲月。
建國後,劉春堂曾任十道河村生產隊隊長。他作為村民代表,去沙石峪等地參觀農田建設,並見到了朱德元帥的夫人康克清。老人天生樂觀、豁達,雖年近九十,身體硬朗,精神矍鑠。
劉春堂在少年時被迫學習日語,親眼目睹了東洋鬼子及偽滿軍隊奴役國人,在承德犯下的累累罪行。他是村中為數不多尚健在且了解那段革命史的親歷者,經常向晚輩講述抗日的故事,告誡孩子們要“牢記國恥、勿忘先烈、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四)傳奇老兵 保家衛國
1.老革命
十道河村最具傳奇色彩的老兵,要數解放戰爭時參軍的韓財。他有七年當兵的經歷,在第四野戰軍王牌部隊主力師服役,參加過無數次大仗、惡仗和險仗。從東北黑土地一直打到廣西十萬大山,後又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保家鄉。
三大戰役,韓財先後參加了遼瀋和平津之戰。與驍悍的國民黨王牌軍較量過,與狡詐的廣西土匪頑敵智斗過,與強大的美帝野心狼也曾硬碰硬、槍對槍。韓財同志作戰經驗豐富,軍功顯赫,他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也是最值得我們景仰的革命前輩。
2.貧農家
1924年4月,韓財出生在河北省承德縣三溝東溝十道河村一個非常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韓慶發,母親王氏,還有兩個弟弟,三個妹妹,一個單身的二叔韓慶生。全家人住在河東大坡兩間茅草房裡,靠種田維持生活。
由於父親有癆病,身體不太好,都是母親和二叔上山拖柴、下地種田。王氏勤儉持家,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地勞作。一年到頭,家人吃不上一頓飽飯。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先後送給人家養活。
3.大個子
十道河子,村東大坡。十道河子,村東大坡。
據說,韓氏一門祖上為山東人。後來闖關東,到平泉縣七家岱鄉橫牆溝定居,成為當地望族。民國初年,韓慶發、韓慶生兄弟倆,經雙廟梁來到了建廠溝門,在一處依山傍水的坡地林邊安家。王氏,為建廠溝過梁後的車輪窖人。
韓財體格魁梧、健壯,相貌堂堂,身高一米八多,膽子大,有力氣。他從小就給富農家扛活,放牛羊。後又在建廠溝伐木燒炭,幫助母親、二叔養家餬口。集家並村後的艱難生活和日偽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在韓財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4.當兵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隊發動內戰,進攻熱河,占領承德。承德縣政府駐地在三溝東溝一帶,八路軍和國民黨軍反覆拉鋸。韓財與十道河村的廣大青年踴躍支前,為我軍引路、送糧、抬傷員、傳遞情報。
1947年春,因冀熱遼軍區“徵集補充兵員”,韓財在十道河通過三取一抓鬮的方式,與同村多名精壯後生進入區小隊。他們輾轉經楊營大地(區小隊駐地)、磴上鄉亂石窖(承北縣政府駐地),到達圍場縣四合永鎮碑亭子溝,進行了為期半月的正規訓練。
5.機炮連
新兵訓練完畢,韓財正式參加人民解放軍,隨部隊開赴錦西作戰。韓財所在冀熱遼軍區獨立16旅,是一支英勇善戰、能打勝仗的部隊。該部前身有著名的紅9軍團、朱德警衛第2團等,老基礎比較好,是日後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的硬底子。
韓財因為身材高、體格好,首戰即被分配到機炮連。韓財綽號是“大個子”,他在連里一直擔任重機槍射手。無論攻堅戰,還是打阻擊,韓財和他的機槍班,總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大作用。
6.正規化
1947年8月,該部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為23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23師。韓財同志先後參加了1947年的東北秋、冬季攻勢和1948年的遼瀋戰役。
“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遼瀋戰役開始前,韓財所在的部隊於八面城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和技戰術的刻苦訓練。經過為期半年的整訓,官兵軍政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7.戰遼瀋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首先在北寧路山海關唐山段打響。與此同時,東野8縱接到總部命令,火速南下北寧線作戰。9月21日,該部夜渡大凌河,以突然動作包圍葛文碑、薛家屯之敵,錦州戰役自此揭開序幕。
10月6日中午,攻錦戰鬥任務下達。8縱由東向西突擊,首先攻占東半城。林彪曾特別交代:8縱從東面助攻,箝制國民黨軍,吸引的敵人越多,挨的炮彈越多,你們完成的任務就越好!
8縱司令員段蘇權堅持獨當一面,把突破口選在東邊白梨街附近,由鐵道南向中紡工廠突破。最終,該部由林彪交代的“箝制敵人”、“挨炮彈”,佯攻錦州當成主攻打。
錦州之戰結束以後,韓財所在的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23師,顧不上休整,飛兵東進,圍殲廖耀湘,一直追至營口港。東野八縱是遼瀋戰役最先出場的首發陣容,也是攻擊錦州作戰中包打半城、犧牲最慘烈的英雄部隊,更是搶占台安、截斷廖耀湘退路的奇兵。
8.追殲戰
1948年11月,東野第8縱隊23師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134師,下轄第400、401、402團,師長鐘明彪,政治委員謝家祥。韓財隨東野主力部隊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入關,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等。
特別是在衡寶戰役中,134師行動積極,大膽穿插,作戰勇猛。追擊戰中,以同等兵力殲滅敵48軍176師主力4354人。平而關戰鬥中,該部積極捕捉戰機,決心果斷,以4個營3000人的兵力急行軍數百里,全殲國民黨17兵團部和兩個師共6715人,俘虜敵司令劉嘉樹。
9.萬歲軍
1949年7月,韓財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夏,他在廣西十萬大山中參加剿匪鬥爭,朝鮮半島爆發內戰。同年秋天,134師從每個戰鬥班抽調一名經驗豐富、打仗勇猛的老兵趕赴東北集結,韓財也在其中。
韓財:十道河村,戰鬥英雄。韓財:十道河村,戰鬥英雄。
他們乘火車一路北上,韓財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即後來著名的“萬歲軍”),作為首批跨過鴨綠江的部隊參加抗美援朝。1950年入朝之後,韓財在志願軍第38軍114師偵察連任副班長。
志願軍第114師,也是一支勇猛頑強、英雄輩出的部隊。該師基礎好,擅長防禦,有較強的戰鬥力。在解放戰爭期間,打遍大半箇中國,共殲敵36576人。韓財在朝鮮參加了對整個戰爭進程都極為關鍵的第一至第四次戰役,並兩次榮立大功。1952年由於身體原因回國,在大連療養。
10.大隊長
1953年5月,韓財從部隊復員,回到十道河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後來,韓財與小自己11歲的同村姑娘鄭素芹結婚,生三子:長子韓振東、次子韓振祥、三子韓振義。韓財長孫韓樹軍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從事國防宣教,現為高級文案策劃、青年作家。次孫韓樹民曾於空降第十五軍當兵,榮立三等功。今已退伍,在地方參加工作。
韓財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曾長期擔任十道河大隊幹部。他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清正廉潔,襟懷坦白;他性格直爽,樂善好施,生活簡樸,待人熱情。韓財以其謙虛謹慎、艱苦樸素的作風,對黨、對人民高度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尊敬和愛戴。
11.好黨員
1982年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韓財自擔當了二十餘載的大隊長崗位上卸任。雖然韓財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經常接受各地學校邀請,對孩子們進行革命歷史與愛國主義教育。韓財也常將節省下來的生活費和每月微薄的津貼,送給他認為應該幫助的任何人。
晚年,韓財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他關心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大事,關心黨風廉正建設與反腐敗鬥爭,關心青少年的革命傳統教育。2003年5月,韓財因病去世,身無分文,但他給後代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