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誦律》是法鼓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優波離
基本介紹
- ISBN:9789575988210
- 作者:優波離
- 出版社:法鼓文化
- 出版時間:1990年12月18日
- 頁數:1200
- 定價:100
- 裝幀:平裝
- 原作品:薩婆多部十誦律
《十誦律》是法鼓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優波離
佛教戒律書。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後秦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等譯。61卷。相傳律文原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優波掘多始刪為十誦。簡介【十誦律(Sarvāstivāda-vinaya)】Shisonglu此律初誦至三...
《十誦律比丘戒本》是佚名編寫的圖書。圖書
佛教用語,是“盡形壽”,即“盡汝之形,竭汝之壽”之意,出自《十誦律》。釋義 “盡形壽”就是窮盡人的一生。所以這個詞就等同在說:“從今天起,直到身體髮膚的衰敗,生命終結(不論是貧窮還是富足,不論是健康還是疾病,我都要……)。”“盡”為動詞或副動詞,意為“窮盡,用盡”。“形”指的是你的...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基本信息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誦律》、...
淨肉 淨肉,詞語,指允許僧侶食用而不犯戒的肉,出自於《十誦律》卷三七載。出處解釋 據《十誦律》卷三七載,有三種:(1)不為我殺,且不見其殺者;(2)不為我殺,且不聞被殺之聲;(3)沒有為我殺之嫌疑。但在大乘律中,食肉被視為違反慈悲精神,故禁止食用一切肉,且制食肉十種過失。
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了論》,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化制兩教 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為化、制兩教。化教為佛教化眾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詮,如四部阿含,《發智論》和“六足論”等。制教為佛教誡...
唐以前,《十誦律》廣受弘揚,至唐初《四分律》興起,學者共有三大派:長安終南山道宣創立的南山宗、相州日光寺法礪創立的相部宗、長安西太原寺懷素創立的東塔宗。南山宗因創立者道宣久居終南山而得名。道宣(596—667),俗姓錢,字法遍,浙江吳興人(一說潤州丹徒人)。當時從印度傳來的五部律法中,道宣認為...
巴利律藏與漢譯律藏的異同 有關巴利律藏與漢譯律藏的異同大體如次︰巴利律藏中,經分別與犍度,和漢譯的《五分律》、《四分律》、《十誦律》等比較起來,互有出入,但大綱則一致。但是,將附隨與《四分律》卷五十五以下的調部及毗尼增一、《十誦律》卷四十八以下的增一法、優波離問法等相對比,雖然...
十八卷,南齊僧伽跋陀羅譯。(四)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譯於前後秦,譯者不詳。(五)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南朝陳·真諦譯。五論中《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和《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為說一切有部十誦律之論書;《毗尼母經》為雪山部律論;《善見律毗婆沙》是銅鍱部(即南傳上座部)注釋律藏的論書。
五百羅漢為五百阿羅漢的略稱﹐意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五百位聲聞。來歷 十誦律卷四所記 關於五百羅漢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1)一種說法是據《十誦律》卷四所記﹐認為佛祖釋迦生時﹐即有弟子五百人﹐在佛說法時常隨侍左右﹐稱為“五百羅漢”﹔法住記 (2)一種說法是依據《法住記》﹐認為十六羅漢各...
如《十誦律》云:“若取他虎殘肉者,犯小罪,由不斷望故。若取獅子殘者不犯,由斷望故。”又《薩婆多論》云:“盜一切鳥獸殘者得小罪。”小註:“今時儉世,多有俗人毀壞他鼠窟,取其貯粟、胡桃、雜果子等,準此犯罪。”〔5〕鼠類的糧食被人搶光了,它們有的因饑寒而亡,你不又犯了殺戒嗎?還有...
佛陀於正覺中體悟萬事萬物之依存關係(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寂滅性,與有情眾生存之妄執性,乃一本大悲精神,獻身傳道,組織教團,制戒設律,以資修道訓練,完成解脫生活之理想。故於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五大部律之卷一,均載有設立教制之十義,如四分律卷一...
(一)弗若多羅是專精《十誦律》部的學者,曾與鳩摩羅什合譯《十誦律》,不幸未譯完,就忽爾去世。遠公對此非常慨嘆,痛惜大法不能東來。後來,以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中,遠在廬山的遠公即遣弟子曇邕入秦,親筆致書曇摩留支,請他發心將未譯出的《十誦律》余分翻譯過來,曇摩留支受遠公的至誠所感...
”大迦葉聽後深為痛心,因此發起結集律藏,由優婆離分八十次誦出根本律法,此後由迦葉、阿難、末田地、商那和修、優婆□多等五師相承。後經優婆□多門下五位弟子再從八十誦律中各執所持自成一部,就是所謂的五部律,分別是:《四分律》□、《十誦律》□、《僧只律》□、《五分律》□、《解脫律》...
以同外道故,(中略)僧祇中不得受不語法,若欲方便少事,不語得至半月,於布薩時應共語、問訊、問事、答事、咒願等也。過布薩已,續復如初。若憍慢嗔恚而不語者,越毗尼。若為年少欲折伏者,聽十五日不共語論,至布薩時還共語。’然大乘則不禁之。[十誦律卷二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七、五分律卷十九]
五部律即法藏部的《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脫戒經》,犢子部的律本(未傳譯漢地)。此外,尚有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小乘律傳來中國之初,《摩訶僧祇律》和《十誦律》同時並傳,以後《十誦律》流行南北,壓倒諸律。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一《論律》...
又奉齊武帝敕,往三吳(今湖州、蘇州、紹興地區)去試簡僧眾,並講《十誦律》,說受戒法。所得的信施,都用來修治建初、定林諸寺,並在兩寺造立經藏。從此以後,在他後半生數十年中,經常為學眾廣開律席,“春秋講說,七十餘遍”(見《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僧祐法集總序》),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也就...
經與律的雛型 現存的律藏有南傳的巴利文《律藏》及漢譯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只律》,以及西藏譯的《律藏》等。由於這些律藏經由各部派所傳承,形式上雖然約略相同,但內容卻有若干差異,禁戒的條數也多少有所增減。關於律藏的內容,通常分為兩部份:波羅提木叉(梵 pratimoksa...
東晉時又把《摩訶僧祇律》、《十誦律》等廣律譯出,用作行事的依據,以致受戒與隨行不相一致。四分律師 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在平城講《四分律》,並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內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聰被認為是四分律師。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並口授刪定羯磨,始奠定該宗基礎。慧光弟子道雲傳道...
中國東晉時代,道安(312-395)在襄陽時,已有部分記載“具足戒”的戒本被譯出[8],然而《四分律》、《摩訶僧祇律》、《十誦律》等“廣律”尚未傳入和譯出,人們對於戒律中的“犍度”(意為“蘊”、“聚”,相當於“類”)部分規定的有關僧團舉行授戒、說戒、安居、懺悔等集會儀式及在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中...
’在漢譯藏經中,屬律部的典籍有《四分律》六十卷、《彌沙塞五分律》三十卷、《十誦律》六十一卷、《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有部毗奈耶》五十卷、《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等。其中,前四者與未傳來的《迦葉遺部律》合稱五部律。爾後大乘菩薩戒起,乃稱闡述大乘菩薩戒相的《...
那不好的,現在他死了,我們可以自由了!”大迦葉尊者驚愕之餘,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把佛陀一生的教法結集起來。四律五論 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了論》,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