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書院是2012年9月成立的書院,以“為聖賢繼絕學,為天下造和諧”為宗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方書院
- 外文名:shifangxueyuan
- 宗旨:為聖賢繼絕學,為天下造和諧
- 時間:2012年9月
- 溯源:十者,數之具也
簡介,書院介紹,十方溯源,教育理念,
簡介
以“為聖賢繼絕學,為天下造和諧”為宗旨,竭力打造中國最大、最權威、最實效的國學教育傳播平台,立志成為“中國新國學教育傳播第一品牌”。成立以來,十方書院通過大型的國學公益講座、國學培訓課程、國學書籍的編訂,為廣大國學愛好者提供了認識國學、研究國學、交流國學的平台。鑒於十方書院在傳播國學方面的突出貢獻,自2012年9月起,成為國學(傳統文化)教師資格證河南考務中心,負責國學(傳統文化)教師資格證河南地區的各項考務工作及相關的國學教師培訓工作。
書院介紹
國學(傳統文化)教師資格證是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推進國學教師發展、建立國學教師標準、融通國學傳播渠道、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舉措,是十二五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中華文化出口戰略的重要手段。證書由全國統一標準、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編號、統一頒發、統一管理,從而實現國學教師知識體系、教育理論、教學大綱、教學手段的標準化,構建統一的國學教師執業能力認證評定體系。十方書院作為國學(傳統文化)教師資格證河南考務中心,將積極推廣國學教師資格證的認證工作及培訓工作。
十方書院的傳播形式和課程獨具特色,引領“新國學傳播本源化、新國學培訓專業化、新國學講壇公益化”新國學傳播潮流,實現教育與傳播結合,真正實現“聖賢教育,改變命運,做中國新國學教育傳播第一品牌”的使命。十方書院開設有國學教師培訓課程、琴棋書畫培訓班、茶藝班、易經培訓班等國學課程,同時,我們還提供各種國學公益課程、國學公益講座。十方書院在國學傳播方面的努力,已經得到相關國家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廣大學員的認可和支持。
十方溯源
《說文》有云:“十者,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儒者,籍河洛周易,觀天地之妙玄,審己身之得失,概出乎數之精研也!方者,許慎曰:“倂船也”。後世推而廣之,為方位之謂也。後釋學興起,十方之說廣而流布,實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之總也。道家亦有十方之說。古之道士,戴雲巾,履十方鞋,雲遊四海度人無數。康熙年間,河北始建十方院,概取其義也。今亦存十方院,廟宇巍峨,雕龍畫棟,蔚為壯觀。
十方一詞,蘊儒釋道三家之意,不可謂不繁。十方書院,為往聖繼絕學,啟來軫以通途。不拘孔孟,合儒釋道之精髓,以顯國學之廣大精深。或曰:“佛為心,道為骨,儒為體”,十方書院之名即含此意。承三家之學,張民眾之德性,實任重而道遠也。屈子有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我之謂與?
書院文化
一國固有之學問,謂之國學。國學主幹為儒釋道三家之學,此外還包括諸子百家之學、史學、中醫學、術數、天文、文學、地理、養生等。十方書院以昌盛國學為宏旨,故不拘於儒釋道,乃以諸子百家之慧為立學之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論儒,則明德正心。論道,則見性明心。論道,則明道靜心。其他學問,如墨家、名家、法家、陰陽之屬,亦擇其精要者以論。國學有體有用,有本有末,重道本,不重術法;重德性,不重功夫;重見地,不重神異;重實修,不重玄談。以人道立基而修佛道慧命,以形而下探形而上,見性起修,最終成就德行圓滿之人。
教育理念
迨自孔聖人之私學起,師道始興。師者,精於典籍,內修仁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夫教,不獨以句讀音韻而授之,而以正意修身行中道為根本。既教,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並以言傳身教範之。大哉,古之師者。聖賢之道,以此存焉!今十方書院之立,欲以繼聖賢之道,成修身立命之學,故不敢稍違於古之師道也。十方書院主張學思並重,知行統一,啟發誘導,循序漸進,使學生必有所學也!
易經蒙卦是十方書院教育理念的最好註解。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要想改變一個人,只有改變他的知識結構,啟迪他的心智。使他山一樣的頭顱,流出泉水一樣的智慧。這就是蒙卦的卦象。山下有水,水就代表了聰明和靈氣。水沒有自己的形狀。水依物隨形,以附著的形狀為自己的形狀。水進河成帶,進坑成湖,升天成雲,落地成雨,無論是杯壺盆碗,照樣裝得滿滿。好比人,無論高低美醜,都可能有智慧。某處風景秀麗,必定山水相依;天下仁人志士,必定頭腦聰慧。
卦辭上才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來求,早已心有靈犀,只待師輩輕輕一點,那欲開之竅,就會豁然開朗。就說明,學習必須心誠。一個人的心靈處在誠懇狀態,那肯定平靜如水,呈開放型,虛懷若谷。明靜方能照物,心虛才能裝東西。君不見靜湖中的水,天上的一片白雲,一隻飛鳥,無不在湖心鏡現。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古人認為,蒙養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於思想道德教育的範疇。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在思想和身體不夠成熟的時候,還處在“勿用”階段,所以見了女色不要動心,更不要娶過來。並且在蒙童階段不要貪戀錢財。一個人如果早早地被色財所迷惑,那還能有什麼大出息。故“無攸利”。概而論之,啟蒙時要適時地進行道德教育,即修身。
六四:困蒙,吝
漢代董仲舒說: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前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沒有教化,素質也不可能為善。宋代的朱烹也認為,人人都有生來十分完善的道德品質,只是由於氣質的偏蔽,而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這就決定了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道德的灌輸與教化。然而這個期間的童蒙因種種困境而得不到教育,只能是“吝”――錯誤之極了。
六五:童蒙,吉
童蒙之吉,才是真正的吉祥。所以就對其進行根本智的培養。什麼叫根本智呢?根本智這個意思,就是真實的智慧,是從這個本生出來的。這是用植物來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後才能生出枝葉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養,實在講就是真心、真誠。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養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諸位要曉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給打斷,保持他的正念,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麼呢?正念是無念,無念才是正念,現代很少人懂得,古時候人知道。換句話說,無念就是心地的真誠、清淨。所以在國小童蒙教學,老師只教句讀,把這些中國的古籍,古聖先賢這些經典,經典就是教科書。教科書為什麼稱之為經典呢?教科書裡頭字字句句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超越時空的,永遠不會改變的,我們稱它作經,古時候教科書是經典。譬如宋朝以後,朱熹新編一套教科書,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四書》,就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應就其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知之淺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進行教育訓導。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在我國傳統家訓和蒙學讀物中更是對那些未“冠”子弟、學童的行為習慣規定得具體詳盡,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規》,在學童剛開蒙識字時,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長輩、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這些最為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要求他們,從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習慣養成做起,逐漸凝成品質,收到積土成山、積善成德之效。成人雖與兒童有異,但在學習一門新的學問尤其是國學時,也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