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堰楚長城遺址
- 時間:公元前611年
- 位置:竹谿縣
- 景區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地理位置:鄂陝交界的竹谿縣蔣家堰鎮
- 長度:100餘公里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庸以後,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以脊作界,修築龐大的防禦工程,與天然屏障連線一體,作為爭霸楚國的前沿陣地。用石灰粉黃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築成的城牆,歷經千年風雨,仍然堅硬如石,經有關考古專家多次考證,認為此法築城壘壁,可謂世界一大奇蹟。
在竹谿縣西北部關埡子山口,即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交界處。據考證,此段長城系公元前五世紀末,春秋戰國之交的時候,當時諸候並立,各自稱王,互爭雄長,於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築城牆,以抵禦敵人侵犯。根據歷史記載,楚國於公元前七世紀時現今河南、湖北一帶修築城牆,稱為方城,是中國最早修築的長城。後來,齊、魏、秦、燕、趙等國也在自己的疆士上修築高大的地牆。因為這種城牆很長,而且與一般城中的城牆有所不同,不是周圍封閉的,所以稱為長城或長垣。各國修築的長城,橫七豎八,有東西走向的,有南北走向的,與現代所見的長城並不一致。有些已經從地面上消失了,有些現代還屹立。
遺址以關埡子為中心,東起竹谿縣平安鄉與陝西省旬陽縣的鈦桶之間,沿著兩省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北綿延70餘公里。中心處遺址長約300米,高5米,寬3米,里外三層。城牆外殼由0.5米厚的石灰和黃土混合築砌。城牆與山勢融為一體,更顯山勢峭陡,關口險峻,易守難攻。
戰國時代的長城,大多用土夯修築,規模較小,互不連貫。齊長城是東西走向,西赳平陰,經泰山北麓,東達于海。
此遺址的發現,為我國長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戰國時代的長城,大多用土夯修築,規模較小,互不連貫。齊長城是東西走向,西赳平陰,經泰山北麓,東達于海。
此遺址的發現,為我國長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