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星負泥蟲

十四星負泥蟲

屬鞘翅目,負泥蟲科。為害蘆筍、亦為害小麥和文竹等。以成蟲和幼蟲啃食蘆筍的嫩莖或表皮,致嫩莖腐爛、植株畸形或食成光桿,或擬葉叢生,嚴重時植株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十四星負泥蟲
  • 拉丁學名:Crioceris quatuordecim-punctata(Scopoli)
  • 別稱:蘆筍葉甲、細頸葉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鞘翅目
  • :負泥蟲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生活環境,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橢圓形,棕黃色或紅褐色,體長5.5-7毫米,寬2.5-3.2毫米。頭前端、眼四周及觸角均為黑色,其餘部分紅褐色。頭部帶黑點,觸角咀短,11節。前胸背板長略大於寬,前半部有4個呈一字形排列的黑斑,基部中央1個,小盾片舌形,黑色;每個鞘翅上有7個黑斑,其中基部3個,肩中部2個,後部2個;體背光潔,腹部褐色或黑色。
初產卵乳白色至淺黃綠色,後呈深褐色,長1-1.25毫米,寬0.25毫米。
幼蟲
寡足形,初孵時灰黃色至綠褐色,頭、胸足、氣孔黑色,2齡後乳黃色,3齡以後頭胸部變細,腹背隆起肥大,肛門露在背面,體外常具泥狀糞便,故名為十四星負泥蟲;老熟幼蟲腹部更肥胖隆起,體表光亮,暗黃色,體長6毫米。吐繭橢圓形;
鮮黃色,可見觸角、足和翅等,長5-6毫米,寬2.5-2.9毫米。

生活習性

此蟲在華北地區可年發生3-5代,以成蟲在蘆盤四周的土下或在殘留地下的枯莖里越冬。翌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動,4月中旬產卵,卵期3-9天。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成蟲和幼蟲的第一次為害高峰。

生長繁殖

一代發生期5月中旬至7月下旬,6月中旬為卵孵化盛期,7月初為第二個幼蟲為害高峰期。幼蟲期7-10天,共4齡。二代發生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為卵孵化盛期和幼蟲為害高峰期。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三代發生期。秋季溫度偏高,雨水偏少可發生第四代。日均溫20℃時,預蛹期3天,蛹期6-8天,成蟲壽命50多天。

生活環境

越冬成蟲春季出土後先在育苗地取食嫩莖,啃食表皮,7月上旬成蟲轉移到大田植株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為害高峰。此蟲世代重疊。成蟲具有假死性,能短距離飛行。幼蟲爬行慢,4齡進入暴食期,老熟後鑽入土中筍株莖基部1-2厘米處結繭化蛹。成蟲交尾3-4天后開始產卵,卵散產在葉莖交界處或嫩葉、嫩莖上。

防治方法

1.冬前和早春徹底清除田間植株枯枝落葉,拔除枯莖,消滅越冬成蟲。
2.冬前中耕培土護根,破壞越冬蛹繭。
3.越冬成蟲出土盛期和幼蟲孵化盛期分別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40.7%樂斯本(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10%賽樂收(乙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氯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5.7%百樹得(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噴霧,注意採收前10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