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散是一種藥品,由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等組成,主治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腳弱等。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十善散
- 別名:十方散
- 組成材料: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藁本、天雄、鐘乳(研7日)、芍藥、乾薑
- 用量:每日2次
十善散是一種藥品,由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等組成,主治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腳弱等。
十善散是一種藥品,由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等組成,主治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腳弱等。用法用量以酒服1方寸匕,每日2次。組成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藁本、天雄、鐘乳(研7日)、芍藥、乾薑。主治風氣、風眩、...
十善法亦稱“佛門十善”,其內容包括不殺生造罪;不偷盜財物;不與他人邪淫;不謊言妄語;不挑撥離間;不惡言咒罵;不散布流言;不仇視害人;不邪見不違因果;不貪慾。功能 佛教徒認為,行“十善法”,能達到“治身”、“治言”和“治心”之目的,即佛教所皈依之“身、語、意”三寶。內容 一、不殺生,二、...
一、殺生。一、 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慾,即貪愛、貪取、慳貪。九、嗔恚。十、邪見,即愚痴。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
十善業道經,中文版本,北宋施護所譯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
《佛說受十善戒經》是宗教哲學類圖書,乾隆大乘律·第1088部,是一部佛教經典。十惡業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陀林須達長者美稱夫人精舍中。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以慈梵音告舍利弗。今為汝等說除十惡不善業報。諦聽諦受。一心憶持慎莫忘失。十惡業者。一殺生業。二偷盜業。三...
十惡道,梵文Dasakusalah或Karmapathah。亦稱“十惡業道”、“十不善業道”。十種必獲惡報的罪過。與“十善業道”相對。據《成實論·十不善道品》等,此十惡道為:(1)“殺生”,此中“五陰和合名為眾生,斷此命故名為殺生”。“以四因緣得殺生罪:一、有眾生,二、知是眾生,三、有欲殺心,四、斷其...
生天因 生天因,佛學術語。可受生於天界之因業也。釋氏要覽引業報差別經曰:‘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應生色界天。若離色修,遠離身口。以定相應,生無色界。’又引正法念經曰:‘因持戒不殺不盜不淫,由此三善得生天。’
所居在須彌山岩窟中,或散在海濱,或潛在海底。夙修十善,而瞋慢疑三習特盛者生之。其生也,多忿怒,好鬥爭。所享之樂,宮室華美,衣食亦出自然。然判在人道之下者,為日中不免自然之苦,避之不得。如享盛饌,末箸入口,化為淤泥,是其例也。(其它種類住處,及諸典實,楞嚴,正法念,增一阿含等經均...
為夙修十善得其中者之果報。而其間又有差等。東西南三。洲苦樂狀態。大致不甚懸隔。北洲則以善因較勝。故所享亦較愉快。衣食器具。皆由植物直接供給。不假工作。地產釜鍑。中置焰火珠。投米於中。珠自發熱。飯熟乃已。男女相悅。則會於林中。如無血統關係。樹為之合。若帷帳然。否則不合。男女自散。不敢...
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福為眾生往生之正因,亦為菩薩之淨佛國土之無漏修因,故稱淨業。《觀無量壽經》謂世、戒、行三福名為淨業,乃往生淨土之正因,其文雲 (參《大正藏》卷12-341頁)︰“阿彌陀佛去...
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 ,競起歌舞 ,所詠歌音 ,演說十善、四弘誓願 ,諸天聞者 ,皆發無上道心。”另外 ,宮牆中還有八色玻璃渠 ,渠中有八功德水 ,水涌繞樑 ,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中出花 ,成寶花流,花上又有天女,由此構成內院中“水、花、天女”的一大奇觀。經云:...
具體而言,順應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淨無染是善;違理背法是惡,煩惱痴迷是惡。“善惡是根,皆因心起。”於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約束眾徒,以斷惡修善。佛門認為,只有不斷改過,心地才能恢復清淨,才能修成善果。因此,佛門中有“十善十惡”之說。所謂“十惡: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乃至...
散野幹上。於是別去。諸天去已。於時野乾。不離本坐。一心專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終。生兜率天。為天王子。復識宿命。復以十善。教化諸天。佛告王曰。爾時野乾。即我身是。時天帝釋。舍利弗是。時阿逸多。教授大師。憂波達者。彌勒是也。八萬諸天者。今娑婆國土。八萬菩薩不退者是。佛言大王...
若於十善 若非十善 若於十惡 若非十惡 若於八正 若非八正 若於八邪 若非八邪 若於布施 若非布施 若於持戒 若非持戒 若於忍辱 若非忍辱 若於精進 若非精進 若於禪定 若非禪定 若於般若 若非般若 若於四諦 若非四諦 若於五蘊 若非五蘊 若於六根 若非六根 若於六塵 若非六塵 若於六識 若非六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