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視頻,製作背景,大提琴篇,概述,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六部,第七部,第八部,小號篇,概述,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六部,第七部,
製作背景
《十分鐘,年華老去》由英國“10分鐘,年華老去"有限公司斥資上億元人民幣拍攝,邀請了15位世界大師級導演,旨在展示當代世界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15位導演各拍10分鐘,串成一部150分鐘的電影。每位導演在10分鐘內所選擇的主題和題材不拘一格。這十五部短片分為
大提琴篇和小號篇。
大提琴篇
概述
序列 | 十分鐘作品 | 導演 | 國別 | 代表作品 |
---|
第一部 | | 伯納多·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 | 義大利 | |
第二部 | | 邁克·菲吉斯 Mike Figgis | 英國 | |
第三部 | 一瞬間 One Moment | | | |
第四部 | 十分鐘後 Ten Minutes After | 伊斯特凡·薩伯 István Szabó | | 摩菲斯特 |
第五部 | 面對南希 Vers Nancy | 克萊爾·丹尼斯 Claire Denis | 法國 | 日煩夜煩 |
第六部 | 啟迪 The Enlightenment | 沃爾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 德國 | 鐵皮鼓 |
第七部 | 沉溺於星 Addicted to the Stars | 麥可·雷德福 Michael Radford | 英國 | 郵差 |
第八部 | 在時間的黑暗之中 Dans le noir du temps | 讓-呂克·戈達爾 Jean-Luc Goddard | 法國 | 精疲力盡 |
第一部
《水的故事》Histoire d'eaux(義大利)
導演:伯納多·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
黑白的景致,帶著哲思。一個印度人聽從內心的聲音,走到一個陌生的開闊地,草叢旁碰到了酒吧小店的女主人,陌生、寂寞而快速的愛情,當動人的民歌唱起來,他們跳舞、結婚、生子,羞澀溫暖的相握,平淡的快樂,最後在一個看似哲人的總結: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不順利的話語中了了這個異鄉人的一點心結。
短短10分鐘講述了幾年的時光中過去的故事,非常喜歡裡面的女主人公那種安靜、恬淡、靜默的面容,有種知天命而安然的平凡和喜樂。
貝托魯奇很關心東方玄學,有過“末代皇帝”和“小活佛”,這十分鐘,他的人物是偷渡義大利的印度難民。剛過邊境,一個老者來到牛圈前的大樹前坐下吹笛,告訴小伙子“我叫××,你會記得我的”,小伙子去為老者打水,碰到了一個義大利姑娘,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和姑娘結婚、生子,有了自己安定的幸福生活。一天他買的新車跌入了河裡,所幸全家平安。這時候,他聽到了笛聲飄來,尋音而至,在牛棚前的大樹下遇到了老者。似乎覺悟到了什麼,他激動地跪下,附近,偷渡時的來路已通了鐵軌,火車隆隆駛過。
故事名曰“水的故事”,似乎也表現了像水般平靜流淌的生命。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水流偶爾也會受阻。總有些東西是不變不動的,是老者所象徵的領悟?我不得而知,也遠遠尚未悟過。
故事中,有兩處性器的暗示,而兩次都以成長變化緊密相關。一次在剛到義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時,肥皂剛碰到內褲,鏡頭一轉,他和她結婚了;第二次在婚禮的喜慶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鏡頭一轉,他們的小孩長大了。這兩點也都是生命的重要過程。
十分鐘的影像里生命已經過了許多年,如水流不停歇,這個時候如果回頭一看,或許能等等那被自己走得太快而拉下的靈魂。
第二部
《關於時間 2》About Time 2(英國)
導演:邁克·菲吉斯 Mike Figgis
用了試驗電影的常用手法,麥克·菲吉斯(“
離開拉斯維加斯”)在這十分鐘裡將螢幕分成了4塊,是要將10分鐘的信息量擴大到4倍?
開始的畫面讓我感到菲吉斯或許是把一個罪案過程從時間上打亂,當然4個
空間注定因為時間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且不斷變化。電腦熒幕語無倫次的打出“一把樓梯,她停下,轉向我,她,身著長群,舉起了,躺下去”。影像上是詭異且絢麗的,似乎作者在等待觀眾梳理處這種顯得無序的畫幅關係。漸漸地,可以感到上面的2個畫面和下面的2個畫面是一把樓梯的上下關係。樓上一間房電視開著,女子在另一間房彈奏著
舒伯特的鋼琴曲;樓下的男子聽見鋼琴,慢慢地上著台階。而故事也從上台階的時刻開始明晰,人物關係漸漸呈現,基於觀影經驗而得出的故事前因可以想到。(以下文字可能影響觀賞快感,建議觀影前別看)
這其實是一個類似“鬼眼”和“人鬼情未了”般的故事,新的死者魂靈回歸人間,駐足10分鐘,得知自己的已死去的事實,接受現狀,重新走下樓梯回到自己的世界裡去安息。
這10分鐘,是讓魂靈回望的10分鐘,這個時間通過樓梯連線了生死兩界。
第三部
《一瞬間》One Moment(捷克)
導演: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
伊利·曼佐(“嚴密監視的列車”)這10分鐘印象般地傳達了一種關於回憶的情緒,並緬懷了流逝的美好時光。
午後、果園裡,一切都是那么慵懶,很容易使人聯想到
德彪西的“牧神午後序曲”。果園裡的老人躺在樹下,昏昏欲睡,鏡頭裡滿是豐收的顏色。而他的幻覺里些泛黃但精緻的黑白電影片斷。“十分鐘,僅僅是短暫的片刻”,這片刻應該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顧愛情,越來越多的泛黃記憶的影像里,我們發現了他是一個老去了的電影明星。拿著球拍,蹬著腳踏車的青春女孩從果園外掠過,老人羨慕地注視著,驚鴻一瞥間,他被欄桿鐵絲掛了一下。熟透了地蘋果從樹上墜下,打到了他的頭。“十分鐘,我們的生命並不更為漫長”...
凝固在膠片上的形象忠實地紀錄了我們的生命瞬間,在這些膠片的紀錄中,我們老去。當用短暫的十分鐘來回憶,除了嘆息,更多的應該是美好。
“時間摧毀一切,回憶挽救一切”。
第四部
《十分鐘後》Ten Minutes After(匈牙利)
導演:伊斯特凡·薩伯 István Szabó
上個故事提到“十分鐘,僅僅是短暫的瞬間”,這個瞬間,在一生中或許平淡無奇,經常如此。但也可能成為成就一生的瞬間,或者另一個極至--毀滅一生的瞬間。
伊斯特凡·薩波(“靡菲斯特”)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毀滅性的瞬間,毀滅的地點和對象都是家庭。
妻子在為丈夫準備結婚周年的燭光晚餐,電視裡反覆教著英文人稱代詞的變化。酒鬼丈夫醉醺醺地回家了,他還要喝。丈夫發起了酒瘋,妻子隨手拿起餐刀,悲劇釀下了。她招來救護車,丈夫走了,接著,警車也來將妻子帶走了。她掙扎著,說要跟丈夫去醫院,電視裡,英文教學節目繼續著......
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表意和象徵成分的故事。它僅僅殘酷地證明著十分鐘裡足夠發生毀滅一生的悲劇。這樣的悲劇在世界上太多太多,無所不在。我們既然逃脫不出時間,我們該如何避免悲劇呢?克制還是其他更多的品質...
第五部
《面對南茜》Vers Nancy(法國)
導演:克萊爾·丹尼斯 Claire Denis
系列片唯一一位女導演克萊爾·丹尼斯(“軍中禁戀”、“
不知不覺愛上你”)作品,比較隨意地拍攝了火車到站前十分鐘一男一女關於異鄉人身份的對話。
法語已經很熟練的男子對對面的女子談及作為異鄉人的他對法國的不可言表的濃厚情感,關於這種在異地的興奮感受,言語難以表達,但兩人都願意用有限的詞藻去挖掘這種感受。10分鐘,在火車上穿越了不少空間,這種穿越於異鄉男子看來更是一種帶有滿足感的超越。即使在異鄉,他也相信著時間能將陌生消融,於是,他愛旅行,愛空間變化的興奮感。包廂外吸菸的黑人進來了,說:“快到站了!”兩人關於時空的討論也就此結束,男子說:“時間結束了一切。”
個人感覺克萊爾·丹尼斯處理這十分鐘命題作業過於隨便,用這種“直接電影”的方式表達對話者的關心焦點,而對命題顯得關注不夠。大家火車到站前的10分鐘又是怎么樣的呢?
第六部
《啟迪》The Enlightenment(德國)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啟迪,典型的德國人愛關心的哲學問題。沃克·施隆多夫的這個故事基於一位德國中世紀哲人的詩句,畫面拍的很精緻漂亮,更以哲人關於時間定性的詩句作為畫外音貫穿全片。至此,“十分鐘年華老去”系列片裡除了早已過世的鬼才
法斯賓德外,德國新電影運動四傑的其他三人悉數到齊。Paul Engishby單獨為這個片斷配了樂。
開門見山提問“時間是什麼”,這個古代哲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解釋他的理解。泛著綠光的湖面上,各種“此刻”存在的人物生活、玩樂著。“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個時間,就只有現在的時間,分為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和未來的現在”。表述這些觀點時,鏡頭也巧妙地符合著畫外音,讓觀眾能感受到哲人觀念里這種時間的確切存在。Paul Englishby大提琴的長音引出了蒼蠅的動機,蒼蠅此時似乎成為了時間觀念的見證者。漸漸地,人物間越來越有聯繫,故事漂亮地展開了。哲人表述的三個時間,被引申:“過去的現在”就是回憶、“現在的現在”就是沉思、“未來的現在”就是展望。故事裡,是一個家庭正在展開的野外燒烤派對,一群時尚的年輕人也來了,蒼蠅與大提琴的聲響里混入了重型電子舞曲。畫外音依舊闡述著哲人對時間的觀念。故事的結尾是一個觸電事故悲劇,同樣觸電的還有蒼蠅。死亡如此突然,“這一切發生在一天裡,卻像在我們一生里的事情一樣,向上帝坦白,我還不知道時間為何物。渴求上帝給我指引,給我啟迪”。
導演的觀念通過畫外音配合恰當地畫面巧妙地傳達出去了。如果單有影像或單有畫外音,這個“啟迪”的傳達必然是枯燥的,幸得大師之手,發現理解古代哲人聖賢的思想也可以是輕鬆的。
10分鐘,發生了一生的事,而至死,誰又能真的明白時間。
第七部
《沉溺於星》Addicted to the Stars(英國)
導演:麥可·雷德福 Michael Radford
麥可·雷德福(“1984”)講述了一個科幻故事,科學暫時未能企及的那裡屬於幻想,那也是人類思考的最遠處,所以科幻故事常常蘊含了太多太多。
女聲用仙音在唱詠著數位化的世界,精細的儀表顯示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流逝在高科技下是以微妙計算的。太空人拾起地上物品的一瞬,儀表顯示飛行器已經過許多光年,到達了2146AD。以不斷的時空飛行為使命的托馬斯上校(
丹尼爾·克雷格飾)或許對任何一個時空都無法熟悉,因為他的現實時間消磨在時間的超越里。在陌生的2146年世界,他漫無目的地走著,享受著片刻的“真實時間”。上校來到一所住宅,見到一個老者,老者萬分激動,而上校卻保持著平靜、壓抑著時間錯位帶來的失落,原來老者竟是年輕上校的兒子。上校繼續著他的時空旅行,在一片土地上放下兒子年輕時的照片。
看似荒誕的故事,在強大的科學技術面前卻不荒唐。這樣的科幻小品不帶任何批判色彩,只是隱約地表達著些許苦衷。
時空的穿越讓你不會老去,你卻無法融入和熟悉任何一個時空,必須背棄自己原有的生活、家庭,最終悲劇式地在時間穿越里被時間所拋棄。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百年。你去哪裡了,我在這裡等你,很久很久了。
太空人從太空回到地面,他回家看望他的孩子,當躺在椅子上垂暮的老人對著年輕的他吃力地說出:
爸爸,我愛你。方讓我明白他們之間的牽連。看著年邁的孩子,他放下那塊從外星球上拿回來送給兒子的禮物——一塊石頭,靜靜地離開。
大橋上,他孤獨地走著,他又終將是一個人。
我是那么清晰地記得,那隻溫柔的手,把他最親愛的孩子的照片,永遠地留在了在那個灰色的星球。
第八部
《在時間的黑暗之中》Dans le noir du temps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Jean-Luc Goddard
所有15個導演里資格最老的戈達爾出場了,熱衷於出雜錦集的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表現他強大創作功力的機會,於是拍出來的東西讓人嚇呆了。“紅旗還在飄揚,老頭更有力量”,74歲高齡的他依舊是電影的
急先鋒。
這10分鐘,他把自己放在一個時間漆黑的處境裡,分別用10個“××的最後幾分鐘”來闡述短暫的十分鐘。這十分鐘用了極簡主義的配樂原則,鋼琴反覆演奏著簡單的幾個音階,大提琴隱約地拉著鋼琴的進行。這段配樂由安娜·瑪麗·梅維爾創作,亞歷山大·馬爾特演奏,已經收錄入ECM公司的唱片中,編號1591。
郊外荒野,點著的火把堆。孩子問:“為什麼在黑夜裡要點燃火把?”老者回答:“可能因為這個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來照亮,用來驅走什麼,帶來什麼,特別是面對人群,我總覺得有如此的需要。”
1.青春的最後幾分鐘:一個女士搶了一把槍對一個年輕小伙子說:你是要此刻就結束生命還是漫漫死去?小伙子選擇了馬上!結果子彈射進了他的胸膛,他倒下!嘴裡喊著“媽媽!” 他就這樣的走了,帶走了一切...
2.勇氣的最後幾分鐘:炸彈落下,滿身血圬的女人。畫外音“保拉,我不知道你是否害怕?”。
3.思想的最後幾分鐘:女孩在清理書,並把一些書丟入垃圾堆,書名“有思想的幸福”,丟了書,就是背棄思想?放棄幸福?最終書籍還是進了垃圾車。
4.記憶的最後幾分鐘:二戰中納粹屠殺猶太人,戈達爾式的字幕跳出“不失效的”。
5.愛情的最後幾分鐘:香頌唱著“告訴我你不會離開”,然而鏡頭卻是離婚場面,關於告別以及一無所有的最終。
6.沉默的最後幾分鐘:戈達爾作品“小兵”中主角
布魯諾被阿拉伯激進組織行刑逼供的鏡頭再現,他沉默不語。布魯諾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嘴硬,並不是為了理想,是為了面子嗎?
7.故事的最後幾分鐘:女人在樹下朗誦著關於死亡和神往天國的詩,然後躺在海邊死去,男子和女子的聲音:“她永遠地走了”。
8.恐懼的最後幾分鐘:
巴爾幹戰場,炮火連天。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巴爾幹,恐怖就在於此,在於“習慣”。
9.永恆的最後幾分鐘:耶穌受難,字幕又一次跳出“永垂不朽”。
10.影片的最後幾分鐘:潔白投影螢幕垂直方向上翻滾。
最後的意象:木偶在版畫前舞動,多個聲音說著:“他說,黑夜;她說,黑夜;他們說,黑夜。”
在時間的黑夜裡,於戈達爾是影像狂亂表現的十分鐘。任何事物都受時間制約,時間都讓他們有著最後的幾分鐘。而時間本身,會消亡進黑夜嗎?或許不會,因為黑夜也有著最後的幾分鐘。戈達爾不敢想,我們也不敢想:時間的最後幾分鐘會是什麼樣子的。
DISK2:The Trumpet
影片時間:1小時28分10秒
小號篇
概述
序列 | 十分鐘作品 | 導演 | 國別 | 代表作品 |
---|
第一部 | 狗沒有地獄 Dogs Have No Hell | 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aki | 芬蘭 | |
第二部 | 生命線 Lifeline | 維多·艾里斯 Victor Erice | 西班牙 | 南方 |
第三部 | 幾千年前 Ten Thousend Years Older | 沃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 德國 | 天譴 |
第四部 | 國際組織·拖車·夜晚 Int.Trailer.Night. | 吉姆·賈木許 Jim Jarmusch | 美國 | 神秘火車 |
第五部 | 距離托那12英里 12 Miles to Trona | 維姆·溫德斯 Wim Wenders | 德國 | |
第六部 | 我們將被掠奪 We Wuz Rubbed | 斯帕克·李 Spike Lee | 美國 | 叢林熱 |
第七部 | 百花深處 100 Flowers Hidden Deep | 陳凱歌 Kaige Chen | 中國 | 霸王別姬 |
第一部
《狗沒有地獄》Dogs Have No Hell(芬蘭)
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aki
郭利斯馬基老班底的另一部短片。從一開始宣稱躺在鐵軌上只是因為「火車誤點了」,到中間「為了愛情」帶著女人遠赴
西伯利亞,完全都是郭利斯馬基一貫的風格與調性。就是那種冷冷的幽默,與靜靜的熱情澎湃。
我最愛後面那一句「看祖國是否還在」。
第二部
《生命線》Lifeline (西班牙)
導演:維克多·艾利斯 Victor Erice
畫在手上的表,呼吸、除草、打鐵,所有的聲響如此的有規律所有的聲響都是生命流動的足跡。這部短片拍的是一個新生兒臍帶出血,稍晚才被發現。而拍得格外寧靜祥和。
第三部
《幾千年前》Ten Thousend Years Older (德國)
導演:沃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荷索的紀錄片,記錄巴西亞瑪遜河流域最後的原住民部落「烏哈烏呼」。片子的前半段是英法探險隊第一次的接觸,後半段則是二十年之後,他們再度回去尋找這個部落的殘留。
烏哈烏呼族接觸到所謂的現代文明,脫離石器時代的生活時,他們也一併感染上水痘與感冒,許多人甚至因此致命。失落的數千年里,他們保持著純淨,但也少了免疫力。
二十年之後,烏哈烏呼正逐漸被時間再次拋棄,新的一代甚至以自己的存在為恥。日月的變動對他們來說是實際的,而手中的鬧鐘
滴答滴答,卻只是抽象而游離的存在,象徵著自身一點一點的流逝,而無以挽回。 。這幾千年的飛躍是從蠻荒到文明的轉折,可是,難道就不是文明到蠻荒的更替么?
因為,我們還看得見山的倒塌、湖的消失、疾病與災害肆虐,人類努力想要堅強,卻忽略了讓自己飽受痛苦的實際上正是自己。
與自然一起被破壞的永遠都有文化,在我們破壞自然的同時就勢必要破壞祖先對於自然的信仰,而這種信仰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我們用幾千年的時間破壞了祖先要留給我們的文化,這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然後我們還要努力呼喊著恢復文化,這是一個反諷的記號。
沃納·赫爾措格,他的視角從文化開始延伸,然後變成一種哲學。而德國,那裡是許多哲學大師的故鄉。
德國人跨越洲際的電影素材,帶來的是我們對於這個嚴謹民族由衷的敬意。
第四部
《國際組織·拖車·夜晚》Int.Trailer.Night.(美國)
導演:吉姆·賈木許 Jim Jamusch
這部短片在說的故事是辛苦的女演員。她在休息的十分鐘裡不斷地被打攪,整理頭髮、檢查收音線,除了講電話之外甚么事也做不了。十分鐘裡,其實並沒有任何休息可言。對了,這部片子用了郭德堡變奏曲呦。
第五部
《距離托那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德國)
導演:維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不小心吃了過多迷幻藥的中年人,正在跟時間賽跑,要在自己還清醒的時間內,想辦法開車到最近的醫院。沙漠加上迷幻藥,變幻的光影疏落,實在是相當漂亮的景致。這是相當短小的一部影片,劇情也相當簡單:在一個悶熱的日子,一個中暑的人在尋找醫院的途中支撐不住,遇到一個女孩將他送入醫院,最終得救。該片有非產明顯的界限,便是“尋醫途中”和“就醫之後”。而該片最強烈的特點便是,將“尋醫途中”主人公生理上的不舒服由視覺和聽覺讓觀眾隨之感受到淋漓盡致。而就醫後的舒暢讓之前這一段在對比之下更顯強烈。
第六部
《我們將被掠奪》We Wuz Rubbed (美國)
導演:斯派克·李 Spike Lee
這是訪談高爾幕僚的紀錄片,紀錄著高爾與
布希的選戰開票日,從電視撥報高爾落後數十萬票,到高爾的幕僚阻止他上台宣布敗選的十分鐘。可能是我不關心美國政治的關係,所以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感觸;但是那十分鐘內的緊張與情緒牽引,確實是在這部短片裡表露無遺。
第七部
《百花深處》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中國)
導演:陳凱歌
好酒陳瓮底!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是一部以寓言展現的片。馮先生(確切地說是個瘋子)是個老北京,住了大半歲月,看過花開花落。房子早已拆了,但他的心還留在過去,埋藏在那棵家族的大樹下。搬家工人裝模作樣的搬著只存在於老先生視野里的家具,再加上那一口北平土話/京片子,突然又有了那種傳統相聲的喜感。而藏在傳統段子裡的那種深沉哀痛,卻也一點一滴地表露無遺。那種昨日瓊樓玉宇今日黃花的辛酸!
最初,看此電影時呂克·戈達爾的《在時間的黑暗中》帶給我最強烈的震撼。而在回憶起十五部短片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想到的是:陳凱歌的《百花深處》,接著想起的是《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