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黏膜下腫瘤

十二指腸黏膜下腫瘤是指起源於十二指腸腸壁的非上皮性的間葉組織腫瘤,包括間質瘤、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囊腫等。該類疾病一般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但若病變發生糜爛破潰,可有疼痛、出血等症狀,部分可能發生惡變。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腫瘤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十二指腸
  • 常見病因:黏膜下組織和肌肉層異常增生,大部分是先天性因素所致
  • 常見症狀:一般無自覺症狀,若病變發生糜爛破潰,可有疼痛、出血;部分可能發生惡變,浸潤鄰近組織器官或血行轉移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護理,

病因

發病機制是黏膜下組織和肌肉層異常增生,大部分是先天性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

無特異性,根據腫瘤部位、大小、完整性及是否有併發症、是否轉移等情況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一般無自覺症狀,若病變發生糜爛破潰,可有疼痛、出血;部分可能發生惡變,出現浸潤鄰近組織器官或血行轉移等特徵。

檢查

1.影像學檢查
(1)內鏡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可發現十二指腸隆起性病變。
(2)內鏡超聲:根據病變與腸壁各層次的結構關係,判斷其起源,鑑別源於黏膜的病灶或消化管外壓性隆起病變,並結合病變大小、邊界、內部回聲、與鄰近器官關係等情況,基本判斷腫瘤性質。間質瘤通常表現為低回聲或中等偏低回聲,較大者可伴有內部無回聲區或高回聲區;脂肪瘤表現為均勻、緻密的高回聲。
2.病理檢查
配合內鏡超聲引導下病灶的組織活檢或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顯著提高準確性。病理表現根據不同的瘤體性質各有差異。

診斷

多數無消化系統疾病史,多無明顯症狀,主要是體檢,或疾病晚期出現疼痛或轉移症狀時發現,影像學檢查是重要診斷手段。

鑑別診斷

內鏡超聲可根據病變與腸壁各層次的結構關係,鑑別源於黏膜的病灶或消化管外壓性隆起病變,內鏡下可電切組織,做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無明顯症狀時,可不做處理,定期觀察即可。
2.手術治療
如果瘤體增大,出現明顯症狀或有惡變傾向,應手術切除。根據腫瘤起源層次、大小、部位、生長方式及是否伴其他疾病採取內鏡下治療或手術切除,起源於腸壁4~5層者因消化內鏡不易徹底切除,易造成穿孔等併發症,多用手術或胃鏡加腹腔鏡聯合治療。

預後

良性腫瘤若無嚴重併發症,預後較好。平滑肌瘤及間質瘤有惡變傾向,早期診治及定期複查可明顯改善預後。

預防

定期檢查,發現惡變及時切除。

護理

加強營養,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術後監測生命體徵,注意腹部症狀及體徵,出現併發症及時處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