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得 是指在江西省貴溪縣民間流傳的對當代自然美景巧妙概括的典故,俗稱“貴溪十不得”。信江流經貴溪市境長約六十公里,稱薌溪,以城南白芒洲古產鬱金香草而得名(薌同香)。這一段江岸山石詭異,風光奇特,向為攀登瀏覽的勝地。“貴溪十不得”就是反映薌溪江岸的自然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十不得
- 地理位置:江西省貴溪縣
- 著名景點:十不得
- 類型:景觀
貴溪典故,龍虎山美景,
貴溪典故
十不得 是指在江西省貴溪縣民間流傳的對當代自然美景巧妙概括的典故,俗稱“貴溪十不得”。信江流經貴溪市境長約六十公里,稱薌溪,以城南白芒洲古產鬱金香草而得名(薌同香)。這一段江岸山石詭異,風光奇特,向為攀登瀏覽的勝地。“貴溪十不得”就是反映薌溪江岸的自然風光。
(一)“掛榜山掛不得”
掛榜山,又名五面峰,地處市城西南五里。《貴溪縣誌》記此山“鳥道紆盤,奇石卓詭。攀籮結掛,多見淹留。下瞰平壤,城堞參差,渺在林際。”明代李夢陽詩云:“東華山北五面石,削成四面何嶙峋。”清人鄭日奎贊道:“溪南多奇勝,首數五面石。”現仍可見巍峰屹立,陡峭如劈,形同懸榜半空,人不可攀,是以有“掛榜山掛不得”之謂。明代旅遊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繞道山之東南,始得達其峰巔。據《徐霞客遊記》載,五面峰之巔為佛宇峰,時山腰有僧寺,霞客曾於此避雨小憩。如今廟宇傾頹,僅存瓦礫了。倘循霞客足跡登高鳥瞰,可見信水橫流,江橋雄踞,上下十數裡間,竟有四橋依次,十分壯觀。移目江北,則層樓錯落,人行如蟻,城池街道盡收眼底。遊人至此,如身處去端,清風迎面,松濤在耳,真不失為工余之一樂了。
(二)“一線天現不得”
自五面峰拾級南下,於峽谷中穿行百步許,即到一線洞天。此處山裂為二,其間不過十米寬,而直壁雙聳,高近百米。真可謂人物於其內,隔天日於其外,實在是個展現不得的奇異所在,故而有“現不得”一說。據史載,唐吳面力(吳武陵之父)出仕前曾於此建齋讀書,人稱潛谷先生,因而一線天又名潛谷洞。元朝趙孟頫有詩云:“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何殊五陵路,雞犬自成村。”明人江如瑾《游一線天》有詩句曰:“石煉天能補,何餘一線天。”《貴溪縣誌》對此洞也稱頌備至:“洞壑奇峭,類神施鬼設。入其中,阝危塞幽瓊。久之出坎,仰視寥廓,未嘗不嘆其虛詭自然也。”今人游洞,四季皆宜,但以春雨初晴為最佳。是時山水滲珠,飄然飛陣,觸石一濺,細沫萬千,映睛光而現七彩,化雨露而聚甘泉。明代鄉人汪俅以“碎滴天漿聲不斷”以喻此景此情此聲,也算得上是佳句了。而徐霞客則更用“可以冠平生者”之嘆以譽之,可見洞天之奇實不在江南名勝之下。
(三)“金銀倉開不得”
貴溪市雄石鎮西南山腳,一石嵌壁間,嚴然洞門,此即為金銀倉。相傳某石匠偶經洞口,見洞內流出金銀,大喜過望。手拿袋裝,始嫌量少,於是將金銀掃回洞中,並搬一石堵洞口,以防他人得見。旋即飛跑回家,挑空籮一擔反至洞口,意欲滿載而歸。不料所堵之石竟推搬不動,有如著地生根一般。石匠氣急,以鐵釺鑿石。忽聞雷聲大作,石塊化為石門,永封洞口,至今不得開啟,因而民間有“金銀倉開不得”之說,大概也是對世人勿貪財過份的規勸。
(四)“仙人橋過不得”
貴溪市城東南三里,信江南岸群山中,有巨石如虹,天然而成獨拱石橋,名仙人橋。一名月橋岩。於橋下仰視,橋拱高穹園整,樑柱方棱直立,拔地而起二、三十米,竟如人工砌造而成。自橋東循崖登其上,橋面修廣、平直,長達五、六十米,足可昂首闊步而行。然行至西端,則懸崖陡壁,無階可下。距此十米處,一石如人坐守橋頭,似向行人告警。遊人不得己只好轉身沿原路而返,是以民間有“仙人橋過不得”之傳。橋身石壁曾有多處石刻,那“此處神仙跡,神仙到此么?山花常帶笑,野鳥自來歌。”的陰刻,雖然有所剝落,但仍依稀可辨。元朝趙漢詩曰:“萬山縈合處,窈窕洞門開。”明人高賓《詠仙橋》詩曰:“奇石自雄跨,仙橋誰侈石”。清人朱彝尊《貴溪》一詩也提及此景,有“連山奇復釜,獨石忽成橋”之句。舊志載:“自山麓 中仰眺,生態遠出。”是以當年徐霞客行至山下,見一橋高架山間,大異之,遂以勃勃之興往游,其稱道之句記於《江右游日記》中。
(五)“大肚羅漢戲不得”
仙橋西端之石人,挺胸凸肚,盤腳打坐,人稱大肚羅漢。或因其有佛門之尊,不得戲謔;或因其為龐照大物,無法把玩,故而民間流傳有“大肚羅漢戲不得”一語。是敬之若鬼神,還是諫人以風範,不可考。但事實上若非架樓攀梯,確也很難爬到這位羅漢身上去。
(六)“浮石浮不得”
貴溪城東,信江北岸,有一紅砂巨石半浸水中。信江東來,直撞石壁,水流受阻,稍折而南,復又西去,於是為貴溪留下了一塊大致三面環水的城關寶地。故而舊志稱此石“雄踞流水;為邑左障。”清人琚廷煥更作詩讚嘆:“一石溪頭似虎蹲,巍然獨自障東門。千村綠樹連雲鎖,萬里洪濤向日吞。”據傳歷年洪水從未浸沒此石,故稱浮石。意謂此石若浮水中然。民間流傳“浮石浮不得”一語,當指石若浮,則“水漫金山”,貴溪縣城一變而為汪洋了。舊志又記此石為雄石,一般以為此即城關雄石鎮鎮名之由來。
(七)“潭灣沉不得”
貴溪市城郊濱江鄉有潭灣村,地處信江西岸。古人曾於溪邊鑿石架木為亭,因而此石稱為鑿石,石下水灣稱鑿石灣,即今之潭灣,唐人吳面力曾有“栽花鑿石灣”的詩句,可見其名由來己久。此處深水澄碧,魚各分聚,舊時分為鯿潭、鯉潭等,漁人以筏隔水上,各有分界,其魚絕不相混。今有鐵路橋架潭上,禁人濫捕,因而魚聚橋下安然無恙。遇晴日,則魚翔清波,煞是好看。與鑿石相連為萬安山,清乾隆十年,知縣彭之錦曾改建象山書院於其上,舊志稱此處“浴以湖光,繚以煙岫,喬木千章,清陰翳照。”潭水之下有後河灘,明朝王增 作有《後河春漲》一詩:“三月薌溪春雨多,後河春水滿平坡。桃花浪里魚龍化,楊柳溪邊釣艇過。日落煙蕪迷遠岸,夜深星斗映清波。幾回欲欲泛扁舟去,聽唱滄浪矣欠乃歌。”“潭灣沉不得”之謂,是說潭水極深,無論船沉、人沉,都很危險。語似牽強,不過旨在指點山川之美,並非“危險小心”之意。
(八)“釣魚灘釣不得”
釣魚灘,在貴溪城東南白芒洲。此外南枕青山,北傍綠水,日見帆影,夜聞浪濤聲,是個情景俱佳的臨江洲渚。只是水流湍急,名為釣魚灘,其實並非垂釣的理想之地,所以說它“釣不得。”但釣魚灘其名其地頗為雅致,引得文人吟喔也就不足怪了。如明人徐毅夫有五言詩:“明月照沙渚,清風滿釣竿。戲鱗來覓餌,宿鷺自承團。市井人煙靜,乾坤雲水寬。夜深不歸去,移艇泊前灘。”羅鵬翮有七言詩:“有水不知魚在網,長江巨臂自相親,花下酌酒酒生色,傍溪釣魚魚不嗔,隨機與魚相上下,請君還問釣魚人。”
(九)“金沙掏不得”
金沙鄉南部有金沙村,地處信江北岸,附近有龍巖峰山洞。元朝趙孟頫有《金沙嶺》詩:“郁籮緣石蹬,步上金沙嶺。露下色熒熒,月生光迥炯。”清人戴聖崇《舟泊金沙》詩更將此處描繪得十分清雅:“溪回兩岸合,山斷白雲斜,落木空寒日,晴江帶晚霞。”這裡明清間設有驛站,名金沙鋪。經水路傳至安仁(今餘江縣)界山鋪,為通省要道。當年船隻往來,商賈出入,一度曾為繁榮集市。後水運漸被陸路替代,市面蕭條而成村落。金沙之名緣由何起,己不可考,然此處河沙中其實無金可掏。多年來,地薄山荒,金沙徒有虛名而己。如今政策好,人勤勞,窮壤一變而為金銀遍地的魚米之鄉,當是完全可能的了。
(十)“石鼓打不得”
志光鄉南端有一大村莊,村東信江渡口,一巨石形為鼓,稱為石鼓,因而有石鼓渡之地名。明朝江之岱有詩讚道:“金鼓玉堂開綺席,笙歌銀燭擁朱顏。何如石鼓天然韻,明月清湍山水間。”相傳鼓自鳴為兵兆。是以清人鄭日奎大發感嘆詠道:“吁嗟此地厭兵久,使予對此感慨生。何如大斧碎此石,石不能鳴兵永息。”倒也表達了人民厭惡兵亂的思想感情。看來,“石鼓打不得”一說,除了常理之外,或者還是百姓祈求和平安定心情的表露哩。
龍虎山美景
仙女配不得
此岩堪稱“天下第一景”。天下奇絕的仙女岩,又稱“仙女配不得”。在水涯一道碧灣里,停筏上岩數十步,有天造地設的造型,那是一位裸體仙女剛從瀘溪河出浴歸來尚未穿衣,根絲不掛,下身裸露,膚色逼真。俗稱“仙女獻花”,外國遊客稱它為“天下第一絕景”。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
此峰狀似兩相依相偎的夫妻,曰“夫妻峰”。《龍虎山志》稱:“雌雄石,在仙岩下,兩石如人,抵背而立,呼公母石”。相傳在此峰對面的仙人城的尼姑庵中,曾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尼姑愛上了一位和尚,兩人相約私奔,被法僧追趕,慌忙中和尚扭傷了腳,尼姑便背上和尚逃跑,跑至龍虎山時,張天師驗其兩人真心相愛,有意幫她們一把,便使定身法將她們定在這裡,讓她們永遠相依。
玉梳梳不得
此石狀若一斷齒的梳子,黃亘於瀘溪河中,被稱為“玉梳梳不得”。傳說它是崑崙山上生長了八百年的黃楊木精所變的御梳,乃天宮稀世之寶。一天清晨,宮女在後花園中拿出御梳為皇后娘娘梳頭,突然草叢中衝出一條大蟒蛇,宮女因驚嚇而失手將玉梳跌落凡間,正好落在瀘溪河中,其中一根梳齒跌斷,變成梳型巨石。又說黃楊木聽說仙水岩有一美麗的仙女,有意下凡看看,故意遣出一條大蛇驚嚇宮女,自已乘機滾落下凡,為在河邊洗浴的仙女作梳妝打扮之用。
仙桃吃不得
此峰狀若一個大桃子,鮮嫩的果肉已經外露,讓人垂涎欲滴。傳說這是一個仙桃,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從皇母娘娘的蟠桃會上偷來的。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玉皇大帝封了個管馬的“弼馬瘟”,因官職太小,沒有資格參加皇母娘娘舉行的蟠桃會,孫悟空知道後大怒,再次大鬧天宮,將蟠桃會上的美酒佳肴吃個精光,還將吃不完的仙桃用袋子裝了滿滿的一袋,徑直往花果山而去,飛經龍虎山上空時,不慎將剛咬了一口的仙桃弄掉了,便是這個仙桃,仙桃上的那個缺口便是孫猴子咬的。
蓮花采不得
此峰在仙桃石的附近,是一叢象蓮花一樣綻放的石峰,因其形似花瓣朝天的水中蓮,故名“蓮花峰”。在蓮花峰的旁邊還一隻小青蛙,好象一位忠於職守的警衛,警惕地注視岸上的動靜,護衛著這叢蓮花。傳說這朵蓮花來自天宮瑤池,為白蓮仙女所變。玉帝聽說白蓮仙女下凡與龍虎山青年農民柳青婚配,違犯了天規,派太白金星下凡捉拿,白蓮仙女死也不願再回天庭,在天兵天將即將捉到她之時,她寧為玉碎,墜地自焚,轟地一聲,一團烈火,化成了含風不動的水中蓮,向後人昭示其對愛情的忠貞。
丹勺用不得
此岩狀若一把勺子,稱為“丹勺用不得”。傳說西漢末年,龍虎山有個怪人叫“綠毛仙”,他冬不衣,夏不浴,生綠毛,隱居碧魯洞煉丹,煉出的丹藥能治百病,煉丹用的就是這把勺子。東漢時,太上老君為支持張道陵到龍虎山煉丹傳道,奏明玉帝,將“綠毛仙”召回天庭,丹勺也被交給張道陵使用,這樣張道陵的神丹就更靈驗了。
劍石試不得
此峰狀若一被刀劈成兩半的試劍石,被叫作“劍石試不得”。據傳祖天師初來雲錦山煉丹,土地爺不肯:“這是我管轄的地方,豈能容你外地山野之人落腳?如果你道法通天,你的寶劍能把這座山劈開,我就依了你。”天師頓時拔出定劍,一劍下去,刀光劍影之中,一石中分,士地爺連忙拱手相讓:“好劍好劍!”現今從竹筏遊船上望去,那座石山真的像用定劍劈開了一條縫,所以又名 “一線天”。
石鼓敲不得
孤峰獨秀的神鼓石,又稱蘑菇石,被叫作“石鼓敲不得”。傳說石鼓原是鉛山葛仙寺的神鼓。這面鼓,一年敲一響,鬼怪發抖;一年敲二響,五欲豐登;一年敲三響,六畜興旺。可有一個游僧不懂寺規,連敲十響,驚動了天師,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認為錯誤處分了它,不服,便從鼓架上滾了下來,投奔張天師,滾到龍虎山下為家了 。
道堂坐不得
此塊巨岩狀若道教做法事的道堂,因其下臨深淵,水流湍急,漩渦翻滾,所以稱為“道堂坐不得”。道堂即道觀。據傳,此山為一隻三腳龜所變。張天師要在此建玄武觀,三腳龜不肯,暗中與張天師鬥法。正當道觀建成,三腳龜將頭一伸,道堂突然傾塌,張天師十分惱火,拔出寶劍,鎮住龜頭不讓縮回,這就成了如今險惡幽深的岩洞,由於地勢不平,道觀也就不再做了。這裡山怪,岩奇、水急,平時無風三尺浪,風雨浪滔天。岩底幽深莫測,急流傾斜,據說從這裡倒下礱糠穀殼,會從鷹潭龍頭山湧出,可見暗流直通二十公里外的鷹潭。
雲錦披不得
此峰色彩鮮艷,狀若一面紅紫斑斕的雲錦,故被稱為"雲錦披不得”。乘坐上清竹筏,幽幽遊蕩在瀘溪河上,來到雲錦峰前,但見水勢湍急的河面已被染作五色。此峰山如利斧劈削而成,陡削如壁,上連青天,下坦碧水,寬幅百丈,一望無涯,無論從寬大、高峻、平整、色彩、氣勢來說,雲錦山真不愧是丹霞地貌最傑出的代表作了。傳說這是一塊披肩布,為七仙女親手織成。後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天宮,便留下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游遍名山大川的張道陵從鄱陽上溯至瀘溪,見雲錦山如此壯美,便住了下業,在此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才改為龍虎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