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註疏校勘記(阮元撰書籍)

十三經註疏校勘記(阮元撰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十三經註疏》的校勘,以所據版本豐富著稱。《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清阮元(1764—1849)撰。此書為十三部儒家經典的總注釋,收“儀禮”四十四卷,《周禮》二十八卷,《孟子》十四卷,《周禮》二十九至四十二卷,《周易》九卷,《毛詩》二十二卷,《禮記》二十七卷。《左傳》六十卷,《穀梁》二十卷,《毛詩》十一卷,《書經》二十卷,《公羊》二十八卷。此本煌煌一百五十冊,品相絕佳,實屬難得。

基本介紹

  • 書名:十三經註疏校勘記
  • 作者:阮元
  • 出版時間:嘉慶十三年
  • 開本:16
簡介,版本,評價,校勘,校勘方法,

簡介

阮元(1764—1849)撰。元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出任山東、浙江學政。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和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晚歲入為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達。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自任。在浙創立詁經精舍,延王昶孫星衍主講席,選高材生讀書其中;在粵設立學海堂,招士子授以古學,培養人才甚眾。
除撰《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外,曾主編《經籍籑詁》,匯刻《皇清經解》一百八十餘種,一千四百餘卷。在江西時,刻《十三經註疏》,任雲貴總督時,義子阮福,編其詩文為《揅經室集》正、續編,又外集五卷為《四庫未收書提要》。

版本

《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於嘉慶十三年由阮元文選樓刊刻單行(今《續修四庫全書》即影印該本),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府學重刊《十三經註疏》,盧宣旬摘錄《校勘記》附在《註疏》本的後面,因單行本底本系用毛本,導致時有不合,且盧氏去取亦不精。道光九年刊刻《皇清經解》,主事者將單行本悉數收錄重刻,並明言對《註疏》摘抄本的不滿,認為沒有達到阮元的本意。《皇清經解》後又有鹹豐補刊本。

評價

阮元“雖為達官,不廢問學,於經史、國小、天算、輿地、金石、校勘,皆造其微,而又長於治經,具言訓詁,得之王念孫、而闡明義理,又與焦循相近”(《清人文集別錄》卷十一)。一生重視提倡文化,培養人才,對清代學術文化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阮元在校勘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主持纂修《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每部經書,都由一名學者校勘。《周易》元和李銳校,《尚書》德清徐養原校,《毛詩》元和顧廣圻校,《周禮》武進臧庸校.《儀禮》德情徐養原校,《禮記》臨海洪震煊校,《春秋左氏傳》錢塘嚴傑校,《春秋公羊傳》武進臧庸校,《春秋榖梁傳》元和李銳校,《論語》仁和孫同元校,《孝經》錢塘嚴傑校,《爾雅》武進臧庸校,《孟子》元和李銳校。這些書的校勘,雖然都出自當時諸名士之手,然皆由阮元總領其政,親自復勘,定其是非。

校勘

《十三經註疏》的校勘,以所據版本豐富著稱。以《毛詩》的校勘為例:
《毛詩》,元和顧廣圻校。版本用:經本二:唐石經二十卷、南宋石經殘本,經注本三:孟蜀石經殘本二卷、宋小字本二十卷、重刻相台岳氏本二十卷,註疏本四:十行本七十卷、閩本註疏七十卷、明監本註疏七十卷、汲古閣毛氏本註疏七十卷。凡九種。引用諸家著作有:陸德明《毛詩音義》三卷、山井鼎《考文毛詩》六冊、浦鏜《毛詩註疏正誤》十四卷、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二十卷、惠棟《毛詩古義》二卷、戴震《毛鄭詩考正》四卷、段玉裁《校定毛傳》三十卷又《詩經國小》三十卷。幾八種。

校勘方法

阮元的校勘方法,亦以聲韻訓詁為本,對《十三經註疏》的校勘,也和劉向校書一樣,廣備眾本,但劉向是以眾本互助而定其去取,阮元則是用眾本互勘記其異同,正其是非。他在作江西巡撫時,刻《十三經註疏》於學官,不欲臆改古書,即知宋版之誤,也不過是加圈於誤字之旁,附所定之《校勘記》於每卷之末,態度是非常慎重的、客觀的,阮元的校勘方法頗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