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變遷
十一圩港,清同治十一年(1872)開挖成河,為劉海沙第十一條人工開挖河道,故稱十一圩港。民國14年(1925)與新莊港(蔡浦)、黃泗浦接通。民國16年(1927)被國民政府土地局命名為二乾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 國後兩名通用。
幹流概況
十一圩港,位於張家港市域中部。南起江陰市
顧山鎮北漍村(南口)。往北經乘航、東萊、錦豐等集鎮,至錦豐鎮十一圩港口入長江。全長27.2公里。張家港境內南白楊舍鎮李巷村,流經鳳凰、楊舍、錦豐3鎮。全長26公里,底寬15~20米,底高0米。邊坡係數2.5。江陰市境內長2公里,稱五節橋河。
水文特徵
據1976~2005年水文資料,十一圩港年最大引潮量1.77億立方米(1979年),年最大排水量2.82億立方米(1999年);日最大引潮量每秒186立方米(1979年9月8日),日最大排水流量每秒137立方米(1999年7月1日)
主要支流
鹽鐵塘(北段),又名內河。位於市域中東部。兩起楊舍鎮,往東經常熟、太倉。至上海市嘉定,入
吳淞江。全長95公里。境內起自蔣橋.與二乾河(十一圩港)相交,沿張楊公路北側往東,經鹿苑至西喲塘。長13.05公里,底寬6~20米,底高0~1米,邊坡係數2~2.5。該塘是條古河。相傳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為運輸鹽鐵,沿崗身(長江古江岸)開挖成河,故名鹽鐵塘。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時有淤塞.幾經改道。清光緒《常昭合志》云:原塘“西起自江陰縣境。由谷瀆港入常熟界,貫烏沙港、新莊港、黃泗浦、三丈浦、奚港.其東側為大小陳浦沖失,土人重開,易名長壽塘。東過福山復見原塘……抵窯鎮入太倉界。復經嘉定與黃浦江相接,全長300餘里。”境內原兩起楊舍城區中部谷瀆港。與東橫河相接,往東經原化肥廠至二乾河(十一圩港),借二千河段折北,至蔣橋再折東。經鹿苑抵西腸塘,全長16.5公里。後又將谷瀆港至二乾河(十一圩港)段改為東橫河。今該塘橫貫市域中東部。貫通二乾河(十一圩港)、西腸塘,為市域東部承轉水源、高低分治、調節排灌及交通運輸的重要河道。
華妙河,位於市域南部。西起楊舍鎮新民村與二乾河(十一圩港)相交,往東經塘橋集鎮至妙橋集鎮,與西嚦塘交會。全長9.77公里。底寬8~12米,底高0.5米,邊坡係數2.5。該河為老河新開。1980年利用東西橫塘,自新民至妙橋.截彎拓寬,部分新開。原計畫與華塘河鑿通。連線華士和妙橋,故名華妙河。後因故未接鑿。屬市域南部橫貫東西的重要河道。
黃泗浦,又名黃泗浦大塘。位於市域東南部。南起鳳凰鎮欄桿橋。通二乾河(十一圩港)。往北經鹿苑集鎮西,至楊舍鎮黑橋入南橫套。流經鳳凰、塘橋、楊舍三鎮。長約8公里,底寬4米.底高1米。該浦古代為出江大港。海虞24浦之一。唐代鑒真高僧第六次東渡13本即從黃泗浦起航。今浦邊建有東渡苑,另有天主堂、南宋古窯遺址等。
朝東港,位於樂余鎮域東北部。東起紅閘村六乾河,往西北經西界港集鎮至錦豐鎮厚生村十二圩港。途經樂余鎮雙橋、東興、紅星及錦豐鎮厚生、久生、新港、耕余、西界港等村。長11.15公里,底寬3~4米,底高1米。坡比1:2。該河又名橫港。形成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西自三興十三圩港.東至東界港出江。後隨新圍圩田向東延伸至六乾河。1978年,又自十彳圩港向西延鑿至十二圩港。因朝東向得名。屬排灌河道。
常通港,位於樂余鎮域東北部。東起樂余鎮紅閘村.接六乾河.往西北至錦豐鎮厚生村交二乾河(十一圩港)。流經樂余鎮雙橋、向群、紅星、紅聯、紅閘和錦豐鎮厚生、久生、耕余、樂楊、鼎盛等村。長20.2公里,底寬6米,面寬26~31米。開鑿於民國元年(1912年)。為原常熟縣與通州縣的界河,故名常通港。屬運輸、排灌河道。
大寨河,位於錦豐鎮域東北部。東起三乾河,西至二乾河(十一圩港)。流經厚生、樂楊、鼎盛等村及海沙社區。長5.25公里,面寬12米。形成於1975年冬。因屬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開挖,故名大寨河。屬排灌河道。
新西河,位於鳳凰鎮域北部。東起三丈浦,向西經兩張集鎮至安慶二乾河(十一圩港)。流經金谷、雙龍、西參、魏莊、安慶等村。全長8.89公里,底寬8米,底高0米,坡比1:1.5。該河原稱長壽塘,為南北朝梁代常熟境內“七里一縱浦、十里一橫塘”主要河道。原長12公里。1973年至1975年全線拓浚、截彎取直。因屬原西張鄉境內新浚河道,更名新西河。屬鎮域北部主要運輸、排灌河道。
錦西河,位於錦豐鎮域中部。東起西港接一乾河,西至郁橋入二乾河(十一圩港)。全長3.7公里,底寬4米。流經西港、僑順、郁橋、建設等村。開挖於1959年,因連線錦豐、西港得名。屬運輸、排灌河道。
新豐河,位於楊舍鎮域東部。東起慶安村,往西經乘航村至民豐居委會。全長3.5公里。以二乾河(十一圩港)為界,東段開挖於1975年,長2.4公里,底寬4米,底高1.5米;西段開挖於1996年冬,長1.1公里,底寬4米,底高1米。屬排灌河道。
團結河,位於楊舍鎮域東北部。東起七海壩與南中心河、三乾河相交,往西經慶東至東萊村與二乾河(十一圩港)相會。全長3.5公里,底寬3米。開挖於1990年至1991年初。取名團結河。屬排灌河道。
治理開發
河道工程
十一圩港,原為關絲沙與焦沙之間的一條流槽。清同治十一年(1872)開挖成河,為長江劉海沙水道沿岸第十一條人工開挖河道,故名。曾先後於民國9年、民國14年、民國35年疏浚整治。
1951年,沙洲、塘橋兩區(時屬常熟、沙洲縣)組織民工拓浚十一圩港烏墩至郁家橋段,長18.88公里,完成土方26.7萬立方米。1965年,又浚新莊裡至南中心河段,並在離十一圩港口2:6公里處建三孔節制閘一座,同時,新莊裡築壩與南北高鄉隔斷,防止客水下注。
1970年代初,蘇州地區水利局曾組織有關縣對澄、錫、虞地區水利狀況進行調查研究,認為要解決澄、錫、虞地區東北部和沙洲縣南橫套河以南乘航、楊舍等鄉25萬畝農田排水受阻問題,應拆除新莊裡土壩,全面拓浚十一圩港,改縣級河道為區域性河道,擴大排水範圍至澄、錫、虞地區。據此,沙洲縣於1975年、1978年兩冬分兩期拓浚整治。
第一期拓浚蔣橋以北段,長15.2公里。工程設計標準按河、閘泄量同步要求,確定河床過水斷面,閘上游到北中心河段,長1.5公里,河底寬30米;北中心河至郁家橋段,長1.4公里,河底寬由20米漸變為30米;郁家橋至蔣橋段,長9.7公里,河底寬20米;閘外段2.6公里,河底寬30米。河底高程均為0米,河坡1:2.5,並拆除新莊裡土壩,使南北暢通o1975年冬,第一期工程開工,翌年春完工,完成土方258.8萬立方米,拆遷各類房屋1047間,挖廢面積682畝,壓廢面積746畝,回填老河156畝,建配套閘6座,國家投資150萬元(其中配套建築物經費43萬元)。
第二期拓浚蔣橋至北涸段,溝通張家港內河航線。工程設計標準:蔣橋至鹽鐵塘段長1.3公里,河底寬20米;鹽鐵塘以南段,長10.5公里,河底寬15米,河底高均為0米,邊坡1:2.5,其中7公里為裁彎取直新開河道。1978年11月下旬,第二期工程上馬。江陰、沙洲兩縣分別成立工程指揮部,劃段包乾,同年12月告竣。這期工程共完成土方247萬立方米,挖廢土地823畝,壓廢面積598畝,拆遷各類房屋1989間,電力灌溉站3座,國家投資155萬元(其中沙洲縣完成土方173萬立方米,完成國家投資124.35萬元)。
經整治後的十一圩港,河道順直,北通長江,南連無錫東青河、北興塘,可直趨無錫市,沿線與錫北運河、鹽鐵塘、張家港等主要河流連線,成為澄錫虞地區一條主要的引排水骨幹河道。加快了南水北排,且便利交通航運,大大縮短了蘇南、蘇北運輸線路。
涵閘工程
十一圩節制閘,又名二乾河閘,距長江口1.6公里。因位於錦豐鎮北邊的十一圩港口上,故名。為三孔節制閘,中孔為通航孔,淨寬8米,兩邊為泄水孔,各寬3米。閘底標高0.7米。閘梁底標高7米。採用直升式平面鋼閘門。油壓啟閉。附設汽一20級公路橋,淨寬5米。西閘首設控制室,閘墩設工作橋,並設管理房。設計排澇流量48.5立方米/秒,受益面積72.09平方公里,耕地10.8萬畝。始建於1965年5月,分別於1974、1978、1984和2000年加固整修和改造,淨寬14米,設計排水流量53立方米/秒,引水流量120立方米/秒,屬擋潮防洪、排灌兼利的沿江中型閘。套閘為水利通航壩閘,由十一圩港越閘與閘上閘組合而成。據1965年汛期實測資料,最大引排流量分別為164立方米/秒和76.1立方米/秒。
張家港市十一圩江邊樞紐,位於張家港市十一圩港入江口約2.5公里處,是一座兼具擋潮、排澇、通航等綜合利用的Ⅱ等大(2)型工程,是泵閘樞紐工程。工程按照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高潮位設計,300年一遇高潮位校核,長江側、內河側堤防防洪設計標準分別為100年、50年一遇,排澇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拆除老節制閘和老套閘,新建節制閘、泵站、清污機橋、導流墩,套閘,連線兩岸的閘頂交通橋一座等。2023年7月完成通水驗收。
十一圩港兩岸沿線支流眾多,主要有北中心河、南橫套河、鹽鐵塘、東橫河、華妙河等,除鹽鐵塘和華妙河外,其它支河已建閘控制。
航道航運
二乾河(十一圩港)航道屬錫十一圩線,為Ⅵ級航道,規劃航道等級四級。該航道南北走向。自無錫市亮壩橋口起,經無錫、江陰、至張家港境內錦豐鎮十一圩港,接長江。全長62.1公里。因連線無錫與十一圩而得名。張家港境內南起與江陰交界的楊舍鎮東開橋,往北經蔣橋至十一圩港口。途經楊舍、鳳凰、錦豐等鎮,全長25公里。航道常水深平均達2.5米,航寬16米,航道最小彎曲半徑達450米。
是無錫、江陰市經張家港巿通往長江的航道和行洪通道。1994年由江蘇省政府定為五級航道。該航道因未經整治,大部分航段水深2米,航道底寬20米左右,橋樑淨高僅3米,通航100噸級船舶(一說全年可通航300噸級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