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管理

區域管理是“對區域的管理”,類似於企業管理,為實現某些目標設計或保持一種區域作為一種團體和社會組織運行的良好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管理
  • 解釋:對區域的管理
  • 歸屬:管理學
  • 類別:學科
定義,企業管理,學科內容,在中國發展,

定義

區域是一個地理環境,也是一個經濟組織。在長期的發展中,區域僅僅作為地理學與經濟學對象。1950年代以來,環境管理問題突出,如何管理環境?不可避免地涉及環境工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環境與人口增長和就業、環境的管治,而這些都是在一個區域內部發生的,因此區域管理應運而生。
為了明確區域管理的性質;首先管理一詞如所拉法約爾所定義的,它不是經營,也不是政治。區域管理最早出現在水科學中,它指以行政區域為單元對有關水事活動實施的管理,這種管理活動涉及水資源的經營和環境的保護,表現出了區域管理的關心對象的商品性也關心對象的公共事物性的經濟學特徵,是區域管理的特例。有的作者認為,區域管理實際上就是區域管治(Regional Governance),但是這種說法縮小了區域管理的內容,區域管理的經典分支——環境管理難於納入區域管治的範圍。所以區域管理有兩種理解,狹義的區域管理就是區域管治。在工商管理中,區域管理被用於指負責一個區域的經營。這裡的區域管理是一項管理活動,不是管理本身。
區域管理學是關於區域管理理論、方法的學科,它是管理學和地理學的交叉學科,隸屬於區域科學。

企業管理

作為對區域的管理,區域管理儘管在思想上與企業管理一致但確實有其性質的差異,這主要是由區域的性質決定的。區域周圍空間的特化物是由負載資源、環境、人口為荷而特化的。在企業管理中,主管人員管理的是人,在區域管理中主管面對的人不僅是社會人,而且是組織起來的社會人——人口。人口是人作為種群所表現的特徵對象:生育、教育、就業。在區域中,人正是以這種人口行為參與區域過程的。更進一步,在特化空間產生區域的過程中,除了人口因子外,資源的豐欠,環境的變異也是區域形成的背景,區域不僅以人口為自己的荷,而且以資源、環境為自己的荷。區域的這種多維性使得區域管理不僅包括人口管理,而且也包括資源管理和環境管理。區域管理同時由三者構成,不僅是量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質上的變化。在企業管理中,主管人員的目標單一的,要創造盈餘,因此管理的效益性和效率性都表現在生產率上。企業管理的這種單一經濟目標原則,在推廣到區域管理時顯然捉襟見肘。區域管理至少包括人口管理、經濟發展管理、資源環境管理三方面,僅用經濟目標是不可覆蓋它們的,它的直接目標往往是保障就業、防止通脹和保護環境。在人的問題上,企業人事活動承認社會人,著眼點在於對人的利用。然而人口作為一種社會性種群,它要求區域管理者為他服務,即使在封建社會,管理者以“父母官”形式出現,也談不上父母利用子女達到某種目標。所以企業管理習慣於減員增效,區域管理致力於保障就業。企業管理學所稱區域管理活動,是負責一個區域的經營。但是區域管理作為一個學科領域,強調的是一種公共服務。區域管理學就是在這種區域管理意義上的科學。
區域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差別不僅在於區域管理目標的多元化,而且在於區域管理重點在於政策(policy)制定而不是計畫(plan),因為區域的龐雜和多元化,計畫的詳細性可能帶來區域發展的活力喪失。計畫經濟的失敗就是區域管理中的過分計畫。介於政策與計畫之間的內容是規劃(planning),規劃是一種大尺度粗顆粒計畫。
國家是一種特殊的區域,因此管理的治理也屬於區域管理領域。當然這裡強調治理而不是管理,是因為國家管理有軍事問題,區域管理不考慮軍事問題。

學科內容

從1980年代以來,區域管理作為管理學和區域科學的結合,出現了快速的發展。形成了若干分支。
區域管理的第一個分支是區域的環境管理,這是從從1950年代就被重視的學科。區域環境管理,包括以環境管理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和面對區域特殊問題的區域減災管理等。這個學科的發展形成了區域管理的一些核心理念,如環境與發展關係、生態管理、PRED協調等。區域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是資源管理,資源是環境也可以成為商品,因此它有公共物品的特徵也有商品特徵,區域環境管理往往圍繞資源管理展開,既要經營好商品,也要治理好公共物品。
區域管理的第二個分支是城市管理。城市是一種特殊的區域,城市的人口集中、生態系統脆弱、社會經濟發達,需要在PRED協調下實現管理。城市的管理還涉及特殊的技術問題,如城市工程管理、城市環境管理、城市人口管理。一般來說這裡有一些技術問題,但是對支撐城市生態系統的供應鏈或者說生命線的管理,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城市管理方向——城市運行安全管理。這裡的生命線包括供應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資能量流的技術系統的規劃、控制、監測與組織(布局與調動)。城市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是城市規劃,規劃是一種大型計畫活動,是區域管理學的主要套用領域。
區域管理的另外一個學科是巨觀經濟管理。巨觀經濟管理的核心是制定經濟成長、克服經濟危機的政策,在1980年代,巨觀經濟管理關注如何實現弛管制(deregulation),2008年的經濟危機使得凱恩斯主義復活,區域巨觀經濟管理更多地關注政府的巨觀經濟政策和社會安定問題。為了與區域對微觀經濟的具有強烈計畫、控制色彩的管理分開,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人們常用管治(governance,有學者翻譯為治理)稱呼巨觀經濟管理活動。管治,從中文的構詞意義看,為有管理,也有治理。在英文構詞意義上,有政府的作用,也有社會合作的作用
巨觀經濟管理的一個特殊領域是區域知識管理,它是1990年代後新興的領域。區域知識管理是對區域創新創業政策、技術政策、人力資本政策和區域創新支撐系統與創新環境建設與運行的管理。與區域的知識管理不同,企業知識管理側重人才的擁有和技術的保密,區域知識管理側重人才的流動和技術擴散。當然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知識或技術的重新活動。
區域管理的一個綜合形式是區域的公共管理。區域公共管理學是對區域公共事務的管理,包括公共事務規劃、組織、行政等。區域公共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區域管治,與一般的公共管理不同,管治側重區域的組織和控制,是區域管理的方法論範疇。區域公共財政管理是區域公共管理的另一項內容,一般說來,區域公共財政管理是區域政府的核心工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學與管理學結合的財政學。由於它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獨立學科,狹義的區域管理不包括財政學。
為了科學地制定政策,在1980年代以來,在區域管理領域,政策模擬得到了發展。政策模擬就是通過建模、計算和情景分析來選擇政策,這裡說選擇而不是說產生是因為政策模擬分析的政策不會有計算機自發產生,而是需要模擬前的情景方案設計,政策情景方案通過模擬計算得出對區域系統的衝擊量,通過不同政策方案衝擊結果的比較分析,獲得不同政策情景方案的結果,按照某些對區域的利益目標,人們可以得到關於這些利益目標的最優政策方案,這就是現代意義下的政策情景分析。

在中國發展

從萌芽到形成學科
2000年來,中國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是城市與區域管理作為一個學科的興起。關於城市與區域管理在中國作為一個學科發展,最早可以追索到1980年代初期,當時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吳傳鈞提出地理學的研究核心是“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存在最佳化控制問題,就把管理的思想引入了地理學(吳傳均,1981)。接著在中國科協主席錢學森推動下,系統工程方法在中國地理界被普遍接受,王錚,韋省民,史培軍撰文《論地理工程》,強調地理研究管理問題。1988年,中國青年地理工作者主辦的刊物《青年地理學家》(主編王錚)創辦了《國土與區域管理版》,區域管理作為一個新學科在中國萌發,環境管理、資源管理、區域發展戰略被理解了區域管理領域,當時中國地理學家副理事長王恩涌預測,到2000年,區域管理將在中國成為獨立學科。
1993年,陳遠生,何希吾(1993)從水資源管理角度提出需要綜合的區域管理,後來成為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的李秀彬(1993)發表了論文《地理學與區域管理》,從決策思想角度闡述了“區域管理”的思想,另一個學者秦耀辰(1993)發表《區域系統的開發、規劃與管理》強調在由於區域系統是綜合的,因此需要綜合的區域管理。1994,王錚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設題為《區域管理》的課程,提出PRED協調是區域管理的核心,並且把人口與城市管理納入區域管理體系。課程受到了廣大研究生的歡迎。這時,區域管理已經被理解為除“經營”以外還包括行政、統籌、調控、治理等管理學手段。2000年王錚(2000)撰寫的《區域的管理與發展》,對區域管理的思想方法做了系統的闡述,並且通過經濟學討論,論證區域需要管治。同時發行的還有王錚主編的由柴彥威、費洪平、沈建法、吳必虎、周尚意與孔翔編著的《地方管理叢書》。北京大學與之同時,顧超林、閆小培、沈建法等對城市管治(governance)展開的大量研究,使得城市管理從城市運行管理與城市行政擴充到了區域的發展管理、公共服務管理、社會管理領域。2001年12月北京大學成立城市與區域管理系,李國平出任首屆系主任,在全國綜合性大學首次招收城市管理本科生。這一事件標誌著區域管理或者說城市與區域管理作為一個學科正式地發展起來了。
2000後的發展
2000以後,區域管理在中國迅速發展。實現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區域發展管理學科。這樣學科設立,對區域管理學科的發展起到巨大的管理作用。接著一些中國的區域管理問題成為了區域管理的熱點。2002年,那玉林出版《區域管理》一書,力圖理清區域管理與行政關係。2003年左右,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一體化問題,成為熱點(張岳,2002,水利部長委水政局,2003),研究了從一般規劃到審計的區域管理問題)。2004年後,隨著國家領導人提出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城市與區域管理的熱點轉入了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劉昌明,鄭度,陸大道等(2005)把這些問題列入地理髮展的新方向,這方面有大量的論文,例如胡乃武,張可雲(2004),王錚,何瓊,等(2007),王開泳,陳田等(2007),這些研究大多結合區域分工統籌和區域振興展開。而且一些普及性文章發表出來,如王錚(2005),楊開忠(2007),王如松(2007)。科普文章對區域管思想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區域統籌的思潮中,區域管理的思想導致了對區域再管制的認識——劃分區域為總體主體功能區,陸大道(陸大道,2001,劉衛東,陸大道,2005),李善同(李善同,馮傑,2004)),樊傑(樊傑,2007)等在主體功能區政策提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種管理思想,總體功能區對區域提出了一種組織構架,以生態保護和產業鏈觀念注入了區域管理,強調環境保護、強調產業集群、強調全球化產業分工,成為了中國新的發展思想。主體功能區關於區域重構、實行地域專業化分工的政策行為,是中國區域管理思想中從城市管治到區域管治的突破。
與建設主體功能區思想平行發展的是國家建設創新國家的戰略和知識經濟理論的發展,地理學家們提出區域知識管理的思想。區域知識管理,最初建立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劉燕華,李秀彬,1998),進一步的發展區域特色加強,強調知識經濟下的新地理學(徐建華,1999)。經過持續發展,地理學家們陸續推出進而提出了實行區域創新的管理模式、政策體系、管理措施,管理的關鍵點以及基本原則(王錚,趙晶媛,2006,張林2007)。
2000年來,在城市管理領域,建設以大城市為樞紐網路化城鎮體系的思想發展起來(譚成文,李國平,楊開忠,2001)它強調建設網路化大都市,打破原來的行政區格局(李國平,2009)。結合者兩種思想作為對主體功能區的模式的補充,王錚、楊念(2008,2009)強調建立區域的樞紐網路結構,形成多個平行創新樞紐城市和而不是就過去以單一城市為中心其他措施為腹地的結構。成為城市管理的內容,城市管治的內容,被從最初的政治經濟學意義的城市管治模式(沈建法,顧朝林,2000,張京祥,莊林德,2000),引出了以城市管治代替行政區控制,實行區域整合,以利於產業發展或者說企業化政府的管治思想(張京祥,吳縛龍,2004,甄峰,簡博秀,沈青,鄭俊,2007),進而發展到了區域經濟學意義的公共服務業管治(劉筱,閆小培,2006)和高技術產業管治(劉筱,王錚,2007)。
總之,在21世紀最初的十年,城市與區域管理髮展學科發展迅速,新思想不斷湧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