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中的水量調控理論》主要依據我國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新思路,在分析討論流域或區域水文循環及水量轉化過程一般規律以及社會經濟用水過程特徵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人類活動對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等四水轉化關係的影響,著重研究流域或區域內天然-人工二維動態水量循環模式,以人工水循環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用水調控,以流域水量循環為基礎的生態用水調控、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增強等概念及其相關的計算分析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中的水量調控理論
- 作者:方紅遠
-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218343
- 外文名:Water Quantity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Theory in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Rational Allocation
-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品牌:黃河水利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問題的提出
2 國內外水資源配置研究及實踐狀況
3 水資源合理配置概念
4 目前理論與方法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5 本書主要內容
第二章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量二維轉化模式
1 天然狀態下的流域四水轉化
2 四水轉化模式的模型描述
3 人類活動對流域水資源形成轉化的影響
4 天然-人工雙因素驅動下的水資源二維演化模式
5 流域水資源二維演化模式的調控
6 本章主要內容
第三章 水資源合理配置分析中的實用技術
1 機遇約束模型與隨機模擬技術
2 多目標水資源系統最佳化運行的遺傳算法
3 庫群系統最佳化調度分析中的POA算法
4 區域供水能力擴展分析的整數規劃模型
5 隱性效用函式最佳化技術
6 水文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及其擬契約束模型
7 水資源系統不確定性決策機會約束模型
8 本章主要內容
第四章 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
1 水資源合理配置分析與計算一般原則
2 系統網路圖
3 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4 供需平衡計算原則
5 基於水供需平衡分析的水資源配置分析模型
6 基於邊際收益均衡的水資源配置模型概念
7 濕潤地區分質水資源配置分析
8 本章主要內容
第五章 以人工水循環為基礎的經濟用水調控
1 國民經濟用水需求的結構與總量
2 國民經濟用水調控中的基礎分析
3 國民經濟用水調控手段
4 節水、治污、挖潛的邊際成本比較
5 本章主要內容
第六章 以流域天然水循環為基礎的生態用水調控
1 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概念
2 最小生態用水量
3 水資源評價中的國民經濟可利用水資源量
4 流域用水的經濟消耗與生態消耗
5 以流域水循環為基礎的生態用水調控
6 本章主要內容
第七章 區域水資源調控與水資源承載力增強
1 區域水資源安全問題
2 水資源承載力的內涵
3 水資源承載力的計算方法與層次化衡量指標
4 區域水資源調控與水資源承載力增強
5 可持續性水資源系統管理
6 本章主要內容
第八章 實例研究
1 海南省流域水系概況
2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其需水
3 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
4 社會經濟用水調控
5 生態環境用水調控策略
6 以流域為單元的二維模式水量調控模型
7 松濤水庫典型乾旱年調控模擬計算結果
8 本章主要內容
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
1 結論
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文摘
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性應體現在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綜合效益上Ij經濟有效性是指作為有限資源的水資源在各用水部門中的分配使用應該滿足邊際收益相等的資源最佳分配原則;社會有效性強調水資源投入產生的效益應使區域各項社會事業穩定發展,並保持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促進社會安定;環境有效性則要求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將生態環境受到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維持與社會經濟發展休戚相關的生態系統平衡與健康發展。
3.4.2 公平性原則
通過合理配置,促進水質水量和水環境容量在地區之間、近期和遠期之間、用水目標之間、用水人群之間的公平分配。各地區之間要統籌全局,合理分配過境水量;近遠期之間,近期在地下水超采嚴重或地下水生態系統已受到干擾的地區,原則上要不斷減少乃至停止對深層地下水的開採,即使非開不可,也要做到採補的動態平衡,以保障未來應急供水之用;用水目標間,要優先保證最為必要的生態用水項,尤其對於生態環境及其脆弱的地區,在此基礎上要兼顧經濟用水和一般生態用水,同時在經濟用水中要在保障供水的前提下兼顧綜合利用;用水人群中,要努力提高農村集中供水普及率,並保障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日常用水權利。
3.4.3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主要強調水資源合理配置要將流域或區域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注重系統內部的協調性和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水資源配置應以流域、水系的水量平衡和水環境容量平衡為基礎,將流域水資源天然循環轉化與社會經濟用水的供、用、耗、排過程聯繫起來進行水量和水質的平衡分析。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流域或區域除了進行國民經濟用水的供需平衡之外,還要進行產水量、入境水量、國民經濟耗水量、生態耗水量和出境水量的平衡,以及地下水的補、采、徑、排各項的平衡。統籌考慮幹流和支流水量的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償利用,當地水和過境水、外調水的聯合利用,有效降水和徑流性水資源的補償利用,一次性水和再生水的補償利用。流域內的各行政區之間,要進行水量和水質的總量控制;對每個地級行政區,要在總量控制的條件下確定城市和農村的供水總量和相應的供水保證率,以及城市排污與農村排污對污水排放總量和污染負荷總量的貢獻。
序言
水資源具有資源、社會和環境的多屬性特徵,那么其合理配置分析過程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問題。由於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的歷史並不長,以及限於認識水平,故從目前看,不論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理論體系,還是其技術分析方法,均存在許多亟待研究和完善的內容。水資源合理配置是人類藉助於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變水資源及其環境時空布局的過程,流域水量轉化過程及其產生條件必然受到較大影響,因而流域水循環過程分析應當成為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的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活動對流域的干擾強度越來越大,天然水循環和人工側支水循環之間此消彼長的相互作用對流域“四水”轉化關係的影響逐漸加深。人類偏重於追逐經濟效益的社會發展模式造成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諸多局限性,削弱了流域水循環的健全功能,使水資源持續利用和流域可持續發展失去了客觀保障條件。如何恰當地考慮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對流域天然水文規律的影響,並構建流域或區域尺度的“天然一人工”二維動態水量循環模式是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