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勘探

區域勘探

區域勘探是指油田開發的第一個階段,也叫做預探階段。石油勘探開發是個連續的過程。區域勘探是從區域出發,進行盆地的整體調查,了解地質概況,查明生、儲油條件,指出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帶,並進行油氣地質儲量的估算,為進一步開展油氣田工業勘探指出有利的含油構造。區域勘探的任務分為區域概查任務和盆地普查任務;工作程式主要分為建立項目、大區概查和盆地普查。還詳細介紹了區域勘探的部署原則以及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勘探
  • 外文名:regional exploration
  • 階段:預探階段
  • 基本任務:擇盆
  • 領域:能源
  • 學科:礦業
簡介,區域勘探的任務,區域概查任務,盆地普查任務,區域勘探的工作程式,建立項目,大區概查工作程式,盆地普查工作程式,區域勘探部署原則,套用,

簡介

區域勘探是在一個地區(指盆地、凹陷或坳陷)開展的油氣勘探工作。它的主要任務是從區域出發,進行盆地的整體調查,了解地質概況,查明生、儲油條件,指出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帶,並進行油氣地質儲量的估算,為進一步開展油氣田工業勘探指出有利的含油構造。

區域勘探的任務

區域勘探階段通常分為區域概查(大區概查)和綜合普查(盆地普查)兩步進行的。

區域概查任務


區域概查是指在一個大的未進行過勘探評價的新區,從基本的石油地質調查開始,到識別和優選出有利的盆地過程。
區域概查基本任務是“擇盆”,確定普查的方向,即從眾多的盆地中優選出規模大、地質與地面地理條件較好、具有較好勘探前景的盆地。
大區概查的目標是通過盆地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所處的板塊位置、古緯度、古氣候、古地理的分析,結合盆地構造類型、盆地基底與沉積充填特徵,開展盆地類比分析和油氣資源遠景的早期預測。
區域概查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問題:
(1)盆地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主要是指盆地在板塊中的位置,所處的應力環境,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盆地所處的古緯度、古氣候、古地理環境等。
(2)盆地地質結構特徵,包括盆地的規模大小、盆地的基底岩性與時代、基底埋深與起伏狀態、基底斷裂的展布、盆地與周邊的接觸關係?以及沉積蓋層的厚度和主要地層時代等。
(3)盆地的類型與演化特徵,包括盆地原型、盆地的疊加以及盆地的後期改造等演化發展歷史。
(4)盆地可能的烴源岩分布層位、規模及生烴潛力、盆地地面與地下的油氣顯示情況等。

盆地普查任務

盆地普查是指在一個含油氣盆地內,從基本的石油地質調查開始,到優選出有利的生油凹陷?的過程。
盆地普查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採用各種非地震地質調查和地震勘探技術,結合區域探井的鑽探,在盆地內進一步優選生油凹陷,選出最有利的生油坳陷(或凹陷),進行早期油氣遠景資源量的估算,並確定最有利的油氣聚集區帶,為下一步的預探部署作好準備,簡言之,即“選凹、定帶”。
因此,區域勘探的主要目標是選擇油氣勘探的戰略“靶區”,並不以直接發現油氣為目的。
主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問題:
(1)盆地區域沉積地層特徵,包括沉積蓋層的時代、厚度、岩性、岩相、分布情況,建立地層剖面,劃分構造層。
(2)盆地區域構造特徵,主要是指盆地內區域構造單元的分布特徵,各構造層之間的關係、斷裂展布特徵與構造發育史等。
(3)烴源條件與儲蓋組合特徵:包括生油凹陷的分布,烴源岩的分布與生烴潛力;區域蓋層的岩性、岩相特徵與空間分布;主要的儲蓋組合,以及預測主力勘探目的層系。
(4)盆地水文地質、溫度壓力特徵及油氣顯示情況。

區域勘探的工作程式

建立項目


區域勘探項目的建立是從國家對能源發展的戰略需要以及從全國、全區油氣勘探的長遠戰略安排出發,考慮在保持當前生產水平的同時,抽出力量進行工作以保證油氣後備儲量不斷地增長。
由集團公司提出新勘探區,油田公司做方案,部審批後開展工作。
任務有兩條:
一是對勘探對象——含油氣盆地?或盆地一部分的的區域地質情況進行了解,初步預測其含油氣性或資源潛力;二是作好勘探對象的總體設計。
項目建立所含內容:
⑴進行地質、工程、經濟“三個論證”→可行性論證地質論證:勘探概括、勘探成果、油氣形成條件、結論(盆地遠景資源量)、存在問題、建議,預測勘探前景及勘探效果
工程技術條件論證:物化探工程、鑽前工程、鑽井工程、中途測試工藝、完井試油
經濟分析論證:預測資源保證程度、總工作量和總投資估算、對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資金籌措。
⑵設計總體部署方案及進行經濟預算→按預算撥錢
⑶進行階段實施方案及進度安排→完成勘探時間表

大區概查工作程式

1.資料收集與綜合分析
全面系統地收集資料,詳盡地占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並作出研究程度和可用性的評價。
①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
文獻(公開發表和未公開發表的論文和專著)、研究成果報告(地面地質調查、重磁調查、地震勘探、鑽探分析報告以及油氣綜合研究、專題研究報告等)。
②文獻及成果報告的評價,
主要是根據其是否具有實際工作量、資料基礎是否紮實、結論是否明確、存在的問題是否清晰等,劃分為可供勘探規劃部署的成果、可供參考的成果、無使用價值的成果等3類。
2.地面地質調查
⑴地面地質調查工作是獲得區域地質資料最直接、最可靠、也是最經濟的方法。
地面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觀察、丈量主要的沉積地層剖面,從地表露頭和其他施工坑道、鑽孔內取樣進行分析鑑定,重點解決地層時代、生儲油條件,確定地層之間的接觸關係。
盆地邊緣測量:搞清邊緣老山區地層剖面及構造屬性。
盆地內部測量:露頭、坑道、鑽孔,了解岩層的時代、分布、岩性、岩相、厚度、接觸關係以及含油性等特徵。做出1:100萬—1:10萬地質測量圖
⑵進行油氣苗調查
確定其產出層位,取得油氣分析數據,以便分析油氣苗的成因和油源。
⑶遙感解譯工作
參照遙感解譯成果,確定盆地的邊界,並有針對性地收集有關資料,了解盆地的地質結構、區域構造輪廓與大斷裂的展布。
⑷地面地理條件
通過地面地質條件了解地面地理條件,為部署物化探做準備。
3.非地震物化探
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區域大比例尺的非地震物化探,進一步圈定盆地的範圍,明確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的起伏和內部構造。
重、磁、電測線的布置一般要求進入老山5一lOkm,盆地之間做到連片測量、不留空白,
以明確盆地的邊界、盆地的基底埋深與起伏特徵?、基底結構與性質,確定大型斷裂的分布,劃分區域構造特徵,並對盆地沉積蓋層的厚度做出初步解釋,搞清區域化探異常背景,圈定區域化探異常。
1)重力和磁力測量
根據盆地的地質特點,先開展一種,再根據測量結果有針對性地部署另一種。
重、磁部署一般採用2km×lkm或者lkm×0.5km的測網
做出1:100~1:50萬重磁力分布圖
在數據採集和基礎數據整理的基礎上,結合地面地質、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等資料,從已知區和岩石出露區開始,建立各種典型地質體的解釋標準,來開展未知區和覆蓋區隱蔽地質體的解釋工作。2)電法測量
電法測量的主要作用:
①是驗證基底深度,特別是坳陷區的沉積岩厚度,探測斷裂帶位置及其延伸情況,進一步查明盆地的構造形態及其特徵。
②根據電測深曲線特徵,解釋存在幾套電性層和地層剖面特徵,從而判斷盆地內有利的生儲油相帶?的分布狀況。
③對沉積蓋層中的高電阻不均勻體分布範圍作出解釋,並了解高電阻層或大片火山岩覆蓋的沉積岩發育狀況,進一步修正對盆地的評價。
根據已初步掌握的盆地地質特徵和前階段工作程度,確定在部署地震普查以前開展電法勘探的必要性。
若進行電法勘探,論證應採用的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以獨立部署一套規則的測網,測網密度一般為6km×3km,也可為驗證或補充重、磁測量成果部署點距、線距不統一的測網。
在已有重力、磁力普查資料的情況下,要儘量使電法測線和測點通過主要凹陷區的最深部位以及不同資料解釋意見差異較大的關鍵部位,爭取用較少的工作量解決主要地質問題。
3)油氣化探測量
該方法在大區概查階段是一種周期短、投資小、見效快的有效勘探方法。
主要地質任務是搞清區域化探異常背景值、求準區域化探異常、作出地質解釋。
其方法選擇應根據不同地區和測量精度,選擇合適的取樣類型及分析參數。
4.地震大剖面
主要是在盆地構造與沉積特徵研究以及油氣遠景預測的基礎上,選擇有利的盆地部署,一般以10—32km的線距部署地震大剖面,
其目的是結合重、磁、電資料、地質剖面井的鑽探,以進一步驗證重磁電勘探的成果,加深對盆地地質結構和含油氣情況的研究和了解,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初步查明隆起(凸起)、坳陷(凹陷)等區域構造單元,確定地層分布概況。
5.科探井鑽探
1)科探井設計
在充分考慮航磁、重力、電法、油氣化探、地震調查成果的基礎上,以地震概查或普查資料為主,選擇某一盆地中對評價油氣遠景具有決定意義的部位部署科學探索井,以了解沉積岩厚度、建立盆地完整的地層層序為主,同時為物化探提供工程地質參數,作出單井綜合評價。其要求完井深度一般要鑽達基底。
2)資料錄取要求
科探井的錄取資料一般以岩心為主,岩屑為補充,建立系統的分析化驗剖面。岩心、岩屑及其他分析樣品,應分多批選樣、送樣,以便儘早取得分析結果。科探井鑽井一般要求在重要目的層段進行系統取心,同時要進行綜合錄井,以及全套數控測井,並增加中途完井測井、地層傾角測井和垂直地震剖面測井。
3)單井評價
對科探井所取得的錄井、測井、測試、分析化驗等資料進行深入的綜合研究,並配合地層、沉積、構造、生油、儲油等進行專題研究,科探井不但應提交鑽井、錄井、測井、測試等完井報告,而且應提交地層、沉積、構造、生油、儲層等專題評價報告以及單井評價總報告,並對盆地的下一步勘探工作提出意見。
6.盆地優選
考慮的因素有三類: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質條件、資源遠景和勘探經濟特徵。
對石油地質條件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板塊構造分析、區域岩相古地理分析結合計算機模擬來恢復盆地在不同地史時期的位置,確定盆地原型和發展演化歷史;
通過與已知盆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類比來進行盆地的資源遠景預測;
結合盆地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社會民族關係等勘探經濟特徵,對盆地進行整體評價。
在此基礎上,優選出最有利的含油氣盆地作為繼續深化勘探的對象。
(1)地質評價因素
A.盆地(凹陷)規模:
①盆地(凹陷)面積;②沉積岩厚度;③盆地類型。
B.烴源岩條件:
①有效烴源岩?面積;
②有效烴源岩厚度;
③烴源岩指標(有機炭含量、氯仿瀝青A含量、生烴潛量);
④烴源岩演化階段;
⑤油氣田、地面油氣苗或井下油氣顯示;
⑥物化探結果;
⑦其它直接烴類檢測結果。
C.保存條件:
①區域蓋層面積;②區域蓋層厚度;③水動力條件;④構造運動影響。

盆地普查工作程式

1.高精度非地震物化探
進行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力普查,有針對性地進行電法普查,開展油氣化探或油氣資源遙感解譯,地質淺井的布置。
其目的在於進一步確定盆地範圍、基底周邊特徵,進一步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和構造層,對生油凹陷的範圍和沉積厚度做出解釋,以便於對不同凹陷進行生烴條件的初步評價。
2.地震普查
在盆地普查階段,地震普查一般是以8~16km的測網距進行地震面積連片測量,進一步控制隆起(凸起)、坳陷(凹陷)的形態,查明其內部結構和二級構造帶的形態、類型及展布範圍,為部署區域探井服務。對於中小型盆地、海域和構造複雜的盆地,測線可以適當加密。
3.參數井鑽探
1)參數井的任務:
(1)了解一級構造單元的地層層系、接觸關係、岩性、岩相特徵及其厚度分布,建立完整的地層剖面;
(2)查明生油岩、儲集層、蓋層的特徵和可能的儲蓋組合;
(3)了解區內生油層的縱向分布,配合物探資料,可確定生油坳(凹)陷。
4)為地球物理資料的解釋提供參數和依據,如層位標定、層速度、岩電關係等。
(5)兼具找油的任務。
2)參數井的部署原則
(1)儘可能選用重型深鑽機,部署在地層發育較全,沒有遭受強烈剝蝕和大的斷層發育的深坳陷(凹陷)或鄰近地區,並力求鑽達盆地的基底。
(2)具體井位應避開地層遭受強烈剝蝕和斷層複雜的地方。
(3)由於參數井兼具找油的任務,因此,參數井應儘可能部署在有利的二級構造帶上,這些有利的構造帶一般都位於深凹陷內或其周圍地區,因此與揭露更多地層以及了解生油條件並不矛盾。
(4)參數井的取心進尺一般不低於設計井深的5%(3%)。針對落實重點含油氣層位和取得關鍵部位的地層岩性資料進行井壁取心。
(5)參數井要考慮到控制全盆地的均勻性或不同構造單元的代表性。較大的盆地,須多布署幾口參數井,以便從區域上控制和了解石油地質條件,一個盆地如有多個坳陷(凹陷),一般每個坳(凹)陷都應部署一口參數井。

區域勘探部署原則

1.從區域出發,整體解剖,著重查明區域地質構造概況和石油地質基本條件區域出發:在一個沉積盆地內,油氣的形成和分布主要是受區域地質和石油地質條件所控制,並受多種地質因素的制約。不了解總的控制因素,不認識地層、岩性、岩相、構造、水文地質等多種因素對油氣形成所可能起的作用,就不能有預見性地、有成效地、高效率地尋找油氣資源,從區域出發可以避免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整體解剖盆地(坳陷)的區域成藏條件,有利於逐步縮小勘探靶區,儘快發現油氣田。不能在區域地質情況不清的情況下,過早地將勘探力量和勘探資金集中在某一個局部地區,而忽視區域上的勘探工作,否則有可能在較長的時間內得不出一個明確的找油方向,如果勘探失利,還會造成勘探資金大量沉沒。
2.以油氣分布的源控理論為指導,重點研究油氣的生成條件
盆地普查階段“油氣源”問題是首先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應回答的是有無形成油氣的有機質堆積以及能否轉化為油氣,即油氣形成條件的好壞。一方面是因為只有在肯定了豐富油氣生成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地開展油氣勘探工作;
另一方面,在這種面積很大、研究程度很低的地區,一上手不可能完全解決油氣的聚集與勘探問題。
源控論的思想是從大慶油田勘探成果中總結出來的
正確運用源控論指導油氣勘探,首要的一條是要科學地評價烴源岩的生烴能力。
①生油層的評價,一直是根據“乾酪根熱降解成油學說”。
②隨著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的進行,一些學者對這個學說提出了質疑和修正,對於“生油窗”這一概念,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超深井資料,顯示在深部地層中的有機質(240~300℃),烴C+15類可以很豐富,最多可達3600ppm。
深部地層中鏡質反射率數值在高達5.0%時,仍具有良好生烴潛力。
井底溫度高達300℃的層段,仍沒有見到石墨形成和綠色片岩變質作用的跡象。在碳酸鹽岩烴源岩,這種現象更加普遍。
低溫形成石油的觀點也已經在生產實踐和實驗室中都得到了證明。
應該認識到“源”的多樣性。煤成烴、無機成因氣等也是在盆地普查中應該重視的新的找油領域。
在盆地普查階段,有意識地利用“源控論’’來指導找油的過程,只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區域油氣形成條件,就能夠達到理想的勘探效果。
3.因地制宜地選擇工種,加強綜合勘探
進行多學科方法、多技術工種的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變單項技術優勢為整體效益優勢。
加強綜合勘探,實現勘探要素的最佳組合,是現代油氣勘探的必然趨勢,也是勘探工作高效益、高速度的根本保證。
特別是在盆地普查階段,實行多兵種聯合作戰,走綜合勘探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及實際意義。
第一,由於不同的勘探技術手段其建立的理論基礎不同,決定了它們之間具有不同的技術優勢和技術缺陷,不同方法的聯合使用,可以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例如,化探和遙感技術主要用於檢測油氣,而地震和重磁電勘探對於探測構造十分有效。再如,地質調查技術比較直接,而其他勘探技術是一種相對間接的方法。地震反射波方法是目前主要的勘探方法,“物探鋪路、地震先行”已經成為現代油氣勘探方法使用上的一套基本做法,在重點發展該方法的同時,也應注意對其他物探方法的研究和套用。
第二,在不同的地質及地表條件下,不同油氣勘探方法在解決問題時的可靠性、工作速度也有所差別。
一般說來,在地形平緩的覆蓋區應選用地震和少量參數井剖面並相互配合為主的工作方法;而在地形複雜的露頭區則以地質調查法為主。
第三,盆地普查的範圍一般都非常大,許多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認識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達到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效益的目的。我們應該採用“合適”的配套技術,既要反對只採用單一工種的現象,也要反對不分重點平均使用各種方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要改變在技術方法使用上一味“求新求精”的傾向。先進勘探技術的大量使用勢必會帶來勘探成本的成倍增加。因此我們主張走因地制宜、主要和次要方法相配合、合理採用新技術的綜合勘探道路。
松遼盆地的石油普查是我國第一次貫徹以盆地為整體部署,在廣泛的覆蓋區開展區域綜合勘探的成功嘗試。
其具體做法是:以重力、航磁、電法普查與區域地震大剖面相結合,查明區域構造特徵和基底,用基準井搞清地層層序和生儲蓋組合,用多種物探和淺鑽相結合準備構造,以多兵種聯合作戰深入了解盆地地質結構,從而很快明確了勘探方向,明確了中央坳陷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從盆地的第一口基準井到油田的發現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是我國油氣勘探史上最成功的戰例。
要搞好綜合勘探,除了從技術工種的角度加強技術組合,採用合理的技術配備以外,還必須從組織管理方面,建立一支多學科的研究工作組,使之按照綜合勘探的要求,進行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這就要求油公司在研究機構的設定上,要條塊結合,既要設專業的研究室,也要設綜合性的研究室,避免研究工作的單打獨鬥;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要重視複合型人才;在科研項目的設定上,要注意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的有機搭配。

套用

在區域勘探階段內的工作可進行普查和詳查。普查是區域勘探的主體,具有戰略性;詳查是在普查評價所指出的有利地區內進一步開展調查工作。區域勘探的主要任務是在查明區域地質和生、儲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控制油氣聚集的二級構造帶和局部構造的地質詳情,為工業勘探指出有利的位置和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