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共管理導論》內容簡介:當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區域公共問題不斷產生,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區域公共管理導論》從區域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管理主體、制度安排等方面,較全面地闡述了區域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內容,系統地構建了區域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引導性,便於推動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深入開展。
基本介紹
- 書名:區域公共管理導論
-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ISBN:9787219087176
- 品牌:廣西人民
- 作者:蔣永甫 傅金鵬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31日
- 開本:16
- 定價:30.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區域公共管理導論》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緒論
一、區域公共管理的“區域”概念
二、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發展
三、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
第一章區域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區域主義
一、政治經濟學中的區域主義
二、作為公共管理的區域主義
第二節管理主義
一、公共行政中的傳統管理主義
二、公共行政中的新管理主義
第三節治理理論
一、治理與治理理論
二、區域治理及其途徑
第二章區域發展與區域公共問題
第一節區域發展與區域發展戰略
一、區域發展
二、區域發展戰略
第二節區域發展戰略的國際比較
一、已開發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
二、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
三、區域發展戰略比較
第三節區域發展中的區域公共問題
一、區域公共問題的含義
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三、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四、區域發展中的合作問題
五、區域發展中的規劃問題
第三章區域公共管理主體
第一節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界定
一、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概念
二、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特點
第二節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構成
一、政府
二、國際組織
三、區域性協調機構
四、非政府組織
五、區域公民
第三節區域內政府間關係
一、政府間關係概述
二、區域內政府間關係及其協調
第四節區域內政府與其他主體間關係
一、參與關係和參與式治理
二、協作關係和協作性公共管理
三、網路關係和網路化治理
第四章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節區域政府
一、區域政府的一般理論
二、國外區域政府的經驗
三、區域政府的實現途徑
第二節夥伴關係
一、夥伴關係的一般理論
二、夥伴關係的類型
三、選擇正確的合作夥伴
第三節區域合作機制
一、合作與合作機制
二、區域合作機制的構成
三、區域合作機制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區域公共管理的過程
第一節區域規劃
一、區域規劃概述
二、區域規劃的目標、原則和方法
三、區域規劃的內容與程式
第二節區域組織
一、區域組織概述
二、區域性協調機構的組建
三、區域公共資源配置
四、區域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第三節區域協調
一、區域協調概述
二、區域協調的原則和方法
三、區域協調的基本機制
第四節區域控制
一、區域控制概述
二、區域控制的原則和方法
三、區域控制的過程
第六章區域公共管理工具
第一節區域公共管理工具概述
一、區域公共管理工具的含義和特點
二、區域公共管理工具的類型
三、影響區域公共管理工具選擇的因素
第二節區域公共政策
一、區域公共政策概述
二、區域公共政策過程
三、西方的區域公共政策
四、中國的區域公共政策
第三節區域行政立法
一、區域行政立法概述
二、區域行政立法的原則和程式
三、區域行政立法的理論模式
第四節其他區域公共管理工具
一、區域性合作協定
二、城市聯盟
第七章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
第一節區域公共產品的概念、分類與特徵
一、區域公共產品的概念
二、區域公共產品的類型
三、區域公共產品的特徵
第二節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
一、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理論
二、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主體
三、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節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
一、單一主體主導的模式
二、多主體主導的模式
後記
一、區域公共管理的“區域”概念
二、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發展
三、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
第一章區域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區域主義
一、政治經濟學中的區域主義
二、作為公共管理的區域主義
第二節管理主義
一、公共行政中的傳統管理主義
二、公共行政中的新管理主義
第三節治理理論
一、治理與治理理論
二、區域治理及其途徑
第二章區域發展與區域公共問題
第一節區域發展與區域發展戰略
一、區域發展
二、區域發展戰略
第二節區域發展戰略的國際比較
一、已開發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
二、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
三、區域發展戰略比較
第三節區域發展中的區域公共問題
一、區域公共問題的含義
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三、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四、區域發展中的合作問題
五、區域發展中的規劃問題
第三章區域公共管理主體
第一節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界定
一、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概念
二、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特點
第二節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構成
一、政府
二、國際組織
三、區域性協調機構
四、非政府組織
五、區域公民
第三節區域內政府間關係
一、政府間關係概述
二、區域內政府間關係及其協調
第四節區域內政府與其他主體間關係
一、參與關係和參與式治理
二、協作關係和協作性公共管理
三、網路關係和網路化治理
第四章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節區域政府
一、區域政府的一般理論
二、國外區域政府的經驗
三、區域政府的實現途徑
第二節夥伴關係
一、夥伴關係的一般理論
二、夥伴關係的類型
三、選擇正確的合作夥伴
第三節區域合作機制
一、合作與合作機制
二、區域合作機制的構成
三、區域合作機制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區域公共管理的過程
第一節區域規劃
一、區域規劃概述
二、區域規劃的目標、原則和方法
三、區域規劃的內容與程式
第二節區域組織
一、區域組織概述
二、區域性協調機構的組建
三、區域公共資源配置
四、區域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第三節區域協調
一、區域協調概述
二、區域協調的原則和方法
三、區域協調的基本機制
第四節區域控制
一、區域控制概述
二、區域控制的原則和方法
三、區域控制的過程
第六章區域公共管理工具
第一節區域公共管理工具概述
一、區域公共管理工具的含義和特點
二、區域公共管理工具的類型
三、影響區域公共管理工具選擇的因素
第二節區域公共政策
一、區域公共政策概述
二、區域公共政策過程
三、西方的區域公共政策
四、中國的區域公共政策
第三節區域行政立法
一、區域行政立法概述
二、區域行政立法的原則和程式
三、區域行政立法的理論模式
第四節其他區域公共管理工具
一、區域性合作協定
二、城市聯盟
第七章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
第一節區域公共產品的概念、分類與特徵
一、區域公共產品的概念
二、區域公共產品的類型
三、區域公共產品的特徵
第二節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
一、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理論
二、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主體
三、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節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
一、單一主體主導的模式
二、多主體主導的模式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公民社會是與國家相對獨立的一個社會自治領域。公民社會起源於近代市民社會。根據黑格爾的理解,近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就是一個與國家相對,並部分獨立於國家的私人領域。關於市民社會理論,最具有原創性的是德國學者哈貝馬斯提出的。他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係區分為三重結構,即把全部社會生活劃分為三個領域:一是私人領域即市民社會,二是公共輿論領域,三是公共權力領域即國家。私人領域是指由商品流通領域和社會勞動領域以及不再具有生產功能的家庭組成,私人財產所有者在私人領域中以其地位和個人愛好空間構成了私人自律的基礎。公共輿論領域則是由非政府和非經濟組織在自願的基礎上組成的,包括教會、文化團體和學會、獨立的傳媒、運動和娛樂協會、辯論俱樂部、市民論壇和市民協會,甚至還包括職業團體、政治黨派、工會和其他團體。哈貝馬斯將公共輿論領域稱之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一方面公共輿論領域是隨著近代市民階級的成長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公共輿論領域是以私人利益為出發點而形成的意見和共識領域,因此它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公共”領域,而具有私人特徵,市民階級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公共輿論領域又分為政治公共領域和文學公共領域。先有文學公共領域,然後再由文學公共領域產生政治公共領域,後者主要以公共輿論為媒介對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係進行調節。國家權力通過公共輿論領域獲得合法性,而民眾則通過公共輿論領域挑戰國家權力的合法性,並提出權力要求。
關於市民社會的性質,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自由主義觀點,認為市民社會乃是個性得以保留和發展的領域,故而是自由的體現,因此神聖不可侵犯。只有在市民社會獲得充分自治的條件下,才能保證社會的多樣性和形成真正的市民認同,從而為民主國家創造合法性基礎。二是黑格爾主義觀點,認為市民社會是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名利場,是相互衝突、爭權奪利的自然狀態,因而主張以國家的共同體力量控制市民社會。
公民社會是與國家相對獨立的一個社會自治領域。公民社會起源於近代市民社會。根據黑格爾的理解,近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就是一個與國家相對,並部分獨立於國家的私人領域。關於市民社會理論,最具有原創性的是德國學者哈貝馬斯提出的。他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係區分為三重結構,即把全部社會生活劃分為三個領域:一是私人領域即市民社會,二是公共輿論領域,三是公共權力領域即國家。私人領域是指由商品流通領域和社會勞動領域以及不再具有生產功能的家庭組成,私人財產所有者在私人領域中以其地位和個人愛好空間構成了私人自律的基礎。公共輿論領域則是由非政府和非經濟組織在自願的基礎上組成的,包括教會、文化團體和學會、獨立的傳媒、運動和娛樂協會、辯論俱樂部、市民論壇和市民協會,甚至還包括職業團體、政治黨派、工會和其他團體。哈貝馬斯將公共輿論領域稱之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一方面公共輿論領域是隨著近代市民階級的成長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公共輿論領域是以私人利益為出發點而形成的意見和共識領域,因此它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公共”領域,而具有私人特徵,市民階級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公共輿論領域又分為政治公共領域和文學公共領域。先有文學公共領域,然後再由文學公共領域產生政治公共領域,後者主要以公共輿論為媒介對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係進行調節。國家權力通過公共輿論領域獲得合法性,而民眾則通過公共輿論領域挑戰國家權力的合法性,並提出權力要求。
關於市民社會的性質,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自由主義觀點,認為市民社會乃是個性得以保留和發展的領域,故而是自由的體現,因此神聖不可侵犯。只有在市民社會獲得充分自治的條件下,才能保證社會的多樣性和形成真正的市民認同,從而為民主國家創造合法性基礎。二是黑格爾主義觀點,認為市民社會是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名利場,是相互衝突、爭權奪利的自然狀態,因而主張以國家的共同體力量控制市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