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

匡章

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

初學於魏國,是孟子的學生。齊威王末年,成為齊軍將領,率軍打退秦國進攻。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乘著燕國子之內亂,率兵十萬,直破燕都。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在濮水上游抵禦秦軍,作戰失利。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在垂沙(今河南唐河縣)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

卒於任上,諡號為匡。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匡章
  • 別稱:章子、匡子、田章
  • 所處時代:戰國中期
  • 出生地:齊國
  • 主要成就:垂沙之戰、破函谷關
人物生平,威王時期,宣王時期,閔王時期,軍事成就,軼事典故,尊王之辯,責難惠施,不辱死父,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史籍記載,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威王時期

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匡章參與徐州相王,並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使齊、魏雙方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位。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韓、魏、衛三國,佯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今山東省曹縣)要道,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部),這裡道路險惡,秦軍想出其不意,從這裡北上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這時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前去迎戰。
秦軍行至齊宋邊界處的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秦軍和匡章率領的齊軍主力相遇,齊、秦兩軍對壘紮營。秦軍將領為了嚴明軍紀,也為拉攏齊地人心,故下令:“有誰敢在距離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絕不寬恕。”同時為了激勵士氣,還下令懸賞“有誰能得到齊王首級的,封萬戶侯,賞賜二萬兩黃金”。由於秦軍是孤軍深入,又必須顧及到後方,惟恐韓、魏二國在後圖謀。所以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
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期間朝廷大臣多次污衊匡章要降秦,齊威王不接納。不久之後,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

宣王時期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燕國人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齊軍攻占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匡章不管束軍隊,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匡章站不住腳,只好帶兵回到齊國。
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楚懷王背棄齊楚聯盟。楚軍景翠部駐於齊楚邊境。匡章率齊、宋軍攻魏,魏向秦求救。秦勝楚于丹陽,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宋康王與秦連衡,宋軍撤退,秦軍樗里疾部迅速進入宋軍陣地,齊軍防線一側空虛,導致齊軍在濮水一戰中失利。匡章敗逃。燕國復國。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命令齊將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唐昧率軍迎擊,兩軍在沘水兩岸駐紮下來。聯軍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淺情況,不敢貿然渡水作戰,與楚軍相持6個多月。齊宣王在國內不耐煩,派周最(即周冣)到陣地言辭苛刻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但匡章認為應該在戰機成熟後才可出戰。隨後,匡章令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邊。後來,匡章從一位樵夫處得知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楚將唐眛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卒調兵應戰。楚軍大敗,2萬多人被殺,楚將唐眛戰死。之後,韓、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陽市)、葉(河南葉縣南15公里)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

閔王時期

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
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函谷關被攻破,秦昭王急謀割地自救。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燕殘中山,齊軍回師攻燕,戰於權。燕軍大敗。

軍事成就

匡章作為齊國大將,歷仕齊威王至齊閔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匡章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唯一可惜的是司馬遷並未對其列傳。其事跡主要從先秦諸子典籍中查考。雖然匡章打的仗不多,但都是改變戰國格局的名役。
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匡章指揮的第一次大戰,也是商鞅變法後秦國與鄒忌變法後齊國的首次交鋒,匡章運用間諜戰術打得秦惠文王自稱西藩之臣。此後二十年齊秦二國再無交兵。
滅燕之戰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匡章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北上五十天滅掉燕國(戰國策記載三十天),此戰過後燕國喪失大片領土,直至燕昭王繼位才恢復元氣。
垂沙之戰
在垂沙之戰中,匡章利用地形戰略,南下大破楚軍精銳,誅楚相唐昧。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分割成幾塊。
函谷關之戰
匡章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秦昭王遂歸韓河北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軼事典故

尊王之辯

匡章對惠子說;“您的學說主張廢棄尊位,現在卻尊齊王為王,為什麼言行如此矛盾昵?”惠子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迫不得已,一定得擊打自己的愛子之頭,而愛子之頭又可以用石頭代替——”匡章接過來說:“您是拿石頭代替呢,還是不這樣做呢?”惠子說:“我是要拿石頭來代替愛子之頭的。愛子之頭是重要的,石頭是輕賤的,擊打輕賤之物使重要之物避免受害,為什麼不可以呢?”匡章又問:“齊王用兵不休,攻戰不止,是什麼緣故呢?”惠子說:“因為這樣做功效大的話可以稱王天下,次一等也可以稱霸諸侯。現在可以用尊齊王為王的方法使齊王罷兵,使百姓得以壽終,免於死亡,這正是用石頭代替受子之頭啊!為什麼不去做呢?”

責難惠施

匡章在魏惠王面前對惠子說:“螟蟲,農夫捉住就弄死它,為什麼?因為它損害莊稼。如今您一行動,多的時候跟隨若幾百輛車、幾百個步行的人,少的時候跟隨著幾十輛車、幾十個步行的人。這些都是不耕而食的人,他們損害莊稼也太厲害了。”惠王說:“惠子很難用言辭回答您,雖然如此,還是請惠子談談自己的想法。”惠子說:“如今修築城牆的,有的拿著大杵在墟上搗士。有的背著畚箕在城下來來往往運土,有的拿著標誌仔細觀望方位的斜正。象我這樣的,就是拿著標誌的人啊。讓善於織絲的女子變成絲,就不能織絲了,讓巧匠變成木材,就不能處置木材了,讓聖人變成農夫,就不能管理農夫了。我就是能管理農夫的人啊。您為什麼把我比做螟蟲呢?”

不辱死父

匡章在桑丘之戰的時候,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齊威王回報說:“章子讓齊軍加入秦軍。”齊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探子向齊威王回報:“匡章讓齊軍向秦軍投降。”齊威王仍舊不理會。如此反覆多次。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說:“說章子失敗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辭相同,大王為何還不發兵前去討伐他呢?”齊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這很明顯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動,為何要討伐他呢!”不久之後,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齊國朝中得知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大臣吃驚,詢問齊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齊威王告訴“章子的母親啟,由於得罪他的父親,就被他的父親殺死埋在馬棚下,當寡人任命章子為將軍時,寡人曾勉勵他說:‘先生的能力很強,過幾天率領全部軍隊回來時,一定要改葬將軍的母親。’當時章子說:‘臣並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沒有允許改葬先母而去世。臣沒得到父親的允許而改葬母親,豈不是等於背棄亡父的在天之靈。所以臣才不敢為亡母改葬。’由此可見,作為人子不敢欺辱死去的父親,難道他作人臣還會欺辱活著的君王嗎?”

人物評價

莊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
孟子: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戰國名相呂不韋: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唐代詩人周曇:在家能子必能臣,齊將功成以孝聞。改葬義無欺死父,臨戎安肯背生君。

親屬成員

父親:田鮪
母親:啟

史籍記載

《戰國策 燕策一》
《戰國策 秦策四》

後世紀念

墓址
女郎山戰國匡章墓為一座“甲”字形豎形土坑木槨殉人墓,整個大墓口長13.58米、寬12.15米,槨室位於墓室中央,四周有寬大的生土二層台,墓主用雙槨一棺,外槨蓋板上面埋有一個被肢解的殉人,槨外填充鵝卵石。在大墓的棺和槨之間,隨葬有大批的青銅禮器和兵器。
匡章墓土坑及陪葬品匡章墓土坑及陪葬品
關於這座古墓,歷史上早有記載。墓主是誰,遠在隋唐以前即無定論。
1990年,考古人員從墓葬的形制特點及隨葬器、棺槨、列鼎和樂器等方面,終於確定該墓為戰國時代匡章的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