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
歷史沿革
始鑿於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因此得名北齊石窟。因在小南海風景區內,也稱小南海石窟。窟中石刻布局嚴謹,造像生動,雕刻精美,被考古專家譽為石窟造像中的傑作。北齊石窟規模雖然不太大,但內容卻十分豐富。在藝求風格上向隋唐的過渡時期,對於研究佛教歷史和佛教藝求的發展有著十一分重要的價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北齊石窟營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年間,今存三窟,以中窟內容最為豐富,雕刻也更為精湛。坐北朝南的洞門,高1.02 米,寬0.65 米,兩側浮雕護法神王立像,門額雕飾也十分華美。洞內,進深1.34 米,高1.78米,闊1.19 米,平面面積僅有1.6 平米。進入這個僅容一人轉身的洞窟,你可欣賞到正面的高浮雕釋迦佛祖、左右脅侍菩薩像,以及圍繞佛祖的六個衣帶飄舞的飛天女神。在洞內左右石壁上,也淺刻著大小佛像、脅侍菩薩、蓮花化生、菩提樹等諸多圖像。此外,座台上還刻有三個伎樂人,令人於無聲處似聞佛樂清韻不絕於耳,不由你不去穆然沉思佛教文化的精髓。西窟,坐東朝西,面積略大於中窟。正中也是釋迦牟尼像,左右為脅侍菩薩,兩側壁各雕菩薩三尊,皆栩栩如生。東窟,坐北朝南,主要雕刻仍為佛祖與脅侍菩薩,但其間彌刻大小佛像23 尊,無統一布局,看來非一時刻造。洞門之外有大面積的淺雕佛像,密密麻麻,星羅棋布,由此足見北齊時代已崇佛成風。小南海石窟因位於北善應村西,也稱善應石窟。這裡的石窟既是研究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藝術的典型,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加強保護,已在西、中兩窟前圍起院牆,並於1999 年年底將東窟遷至中窟院內。北齊石窟中窟內正面的高浮雕釋迦佛祖、左右脅侍菩薩像,以及圍繞佛祖的六個衣帶飄舞的飛天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