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點地梅為植物界報春花科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歸為報春花目(Primulales)點地梅屬(AndrosaceL)。
該種一般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西北、西藏。蒙古、朝鮮、前蘇聯、歐洲及北美也有。散生於草甸草原、山地草甸、林緣及溝谷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點地梅
- 拉丁學名:Androsace septentrionalis L.
- 別稱:雪山點地梅、鴉日木湯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被子植物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五椏果亞綱
- 目:杜鵑花目
- 亞目:報春花目
- 科:杜鵑花科
- 亞科:杜鵑花亞科
- 族:杜鵑花族
- 屬:點地梅屬
- 種:雪山點地梅
- 分布區域:東北、內蒙古、西北、西藏。蒙古、朝鮮、前蘇聯、歐洲及北美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方式,性味功能,主治,用量用法,藥材鑑別,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主根直而細長,具少數支根。蓮座狀葉叢單生,直徑1-6厘米;葉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30毫米,寬1.5-5毫米,先端鈍或稍銳尖,下部漸狹,中部以上邊緣具稀疏牙齒,上面被極短的毛,下面近於無毛。花葶1至數枚,直立,高8-25 (30) 厘米,下部略帶紫紅色,具分叉的短毛;傘形花序多花,苞片小,鑽形,長2-3毫米;花梗長短不等,長1-1.7厘米,花後伸長,至果時長2-6 (10) 厘米,被短腺毛;花萼鐘狀或陀螺狀,長約2.5毫米,明顯具5棱,分裂達全長的1/3,裂片狹三角形,先端銳尖,顏色較筒部深;花冠白色,筒部短於花萼,裂片通常長圓形,長1-1.2毫米,寬0.6-1毫米。蒴果近球形,稍長於花萼。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草甸草原、溝草甸、山地草甸、林緣及水邊草甸。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藥用方式
入藥部分:全草入藥。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辛,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蒙藥味苦,性寒。清熱,燥“希日烏素”,治傷,消腫,生津。
主治
蒙藥治跌扑損傷,骨蒸癆熱,關節疼痛,病後體虛。
用量用法
中藥:一般將9一15克用水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患處。
蒙藥:多入丸散劑。
藥材鑑別
性狀主根較細,直徑0.5—2毫米;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支根或支根痕;質稍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葉多破碎.完整者呈倒披針形、條狀倒披針形或狹菱形;表面黃綠色;質脆,易碎。花葶長短不一,直徑約l毫米;表面黃綠色或上部黃綠色下部暗紫色;花冠壇狀,白色;有時可見頂端5瓣裂的蒴果,呈淺橙黃色,內含種子多數。氣微,味淡。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洗淨泥土,曬乾備用。
化學成分
從全草中分出十一種三萜甙類,分別為:Androseptosides A、B、C、D、E、F、G、H、I、K和L。其中Androseptosides E、F、G和H含量較高,Androseptosides E和G的甙元為齊墩果酸,而F和H的甙元為報春花素,後四種甙均含有相同的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但其比例不同。全草總皂甙含量3.5—4.0%。本品還含有懈皮素、山奈酚、芸香甙和咖啡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