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首嶺

北首嶺

北首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陵河西岸,東面隔河,與賈村塬相望,金陵河由此向南流注於渭河,是我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1958-1978年多次發掘,發現早期新石器文化與仰韶文化遺存,年代約為公元前5150-前3790年。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存命名為北首嶺下層遺存,出土的彩陶缽、鵝蛋形三足罐和雙聯鼎等陶器富有特徵。仰韶文化遺存有房子、墓葬與陶器、石器等。其中墓葬451座,包括長方形土坑墓與瓮棺葬,一般都有陶器等隨葬品。其中一件器表繪有黑彩水鳥啄魚紋的船形壺,是難得的彩陶藝術珍品。

寶雞地區有仰韶文化遺址740餘處,其中以北首嶺遺址最為典型。北首嶺遺址是我國著名的史前文化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台地高出水面約20米,是一處保存較好、內涵豐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遺址。遺址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其中心在金台區龍泉中學院內。遺址文化層堆積在4米以上,分為早、中、晚三期,距今約 7100到560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首嶺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金陵河西岸
  • 距今約: 7100到5600年
  • 遺址南北:長300米
遺址發現,歷史研究,地圖信息,

遺址發現

北首嶺遺址1953年被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1958年至1978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先後7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727平方米,發現房屋遺址50座,窖穴75個,陶座4座,墓葬451座,出土各類文物6000餘件。
為保護這一重要古文化遺址,1957年陝西省政府將北首嶺遺址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寶雞市政府成立北首嶺文物管理所。2000年7月更名為寶雞北首嶺遺址陳列館,9月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北首嶺遺址比西安半坡遺址早400年,在遺址內發現了年代比半坡類型更早的北首嶺型文化遺存,為研究華夏文明演進的過程提供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資料。西安的半坡文化遺址反映的是中晚期仰韶文化,北首嶺遺址則是早期的仰韶文化代表,北首嶺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使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鏈條得以連線。

歷史研究

北首嶺遺址從1958年8月開始到1978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先後發掘7次,發掘面積4727平方米。經考古發現,北首嶺是一處內容豐富、保存較好的遺址。北首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分為三層,分別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北首嶺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比較繁榮的階段。
北首嶺遺址出土戳刺紋陶壺北首嶺遺址出土戳刺紋陶壺
在北首嶺出土的5000餘件生活器具中,石斧、石鏟、石刀、骨鏟、角鏟、角鋤、陶刀等工具占極大的比例。居址中還發現較多的石碾、谷盆、棒以及家豬骨胳,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而且糧食有了剩餘,並用來餵養家畜。
北首嶺氏族部落以打獵來彌補生活資料的不足。野豬、馬鹿、麝、獐、鹿、短角牛、獼猴等都是他們獵取的對象。石球、箭頭是他們得心應手的狩獵工具,有的墓葬中箭頭成捆出土,達80多枚,突出地顯示了狩獵經濟在北首嶺氏族生產經濟中的顯著地位。另一方面,根據他們獲得的獵物來看,北首嶺人具有較強的捕獲大型動物的本領。
北首嶺人類已經掌握了陶器製作技術。他們創造製作了千姿百態的器物,缽、碗、盤、瓶、壺、盂、罐、瓮、甑、器座、器蓋等器物形式多樣,製作精巧。汲水用的尖底瓶放在水中,缺水時自然傾倒灌水,水滿後又能自然垂直,在利用斜面作用力上達到了非常科學的程度。遺址中出土的網紋船形壺,器身橫置,兩頭尖翹,頗像一隻在海中顛簸航行的船隻;器身上彩畫成的網紋猶如撒進水裡的魚網。還有一件陶壺,壺身上用墨彩畫了一幅水鳥和魚的圖案;簡潔洗鍊的粗線條勾畫了一隻體型不大的水鳥,叼住了一條麟鰭齊備的大魚的尾巴,大魚負痛回首掙扎,水鳥緊咬不放,畫畫充滿了緊張生動的生活氣息。
北首嶺發掘的墓葬非常有特點,他們實行男男合葬、女女合葬的制度。大多數死者頭向西北,腳踩河灘。頭向西北表示人死了就像太陽下山,還會有旭日東升的時候,表明他們強烈渴望生命的復生;腳踩河灘,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像千河的水一樣源源不斷。對於暴死者,人們將他的屍體分碎,把小腿壓在大腿之下,防止他的靈魂回來騷擾族人;小孩子死後,被安放在陶瓮里埋葬,表示方便大人照顧。這些情況為我們探尋和研究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特徵、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寶雞是“炎帝故里”,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聚居之地,寶雞地區現已查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740多處,北首嶺遺址作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處,起到了展示寶雞史前文明和提示炎帝故里文化內涵的獨特作用。

地圖信息

地址:寶雞市金台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