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歷史傳說,農業概況,工業發展,民俗文化,
地理位置
北風正村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北部,雞澤縣中部,東經114°51',北緯36°52',西傍溜壘河,東臨司雙線和沙曹公路(S214),北距邢臨高速公路(S009)11公里,臨近貫穿全縣的邯黃鐵路,西北距邢台市區38公里,北距省會石家莊市130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市360公里,西南距邯鄲市區40公里,距邯鄲飛機場5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歷史傳說
北風正,原名“北馮鄭”,風正村舊名“馮鄭堡”,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是雞澤縣城,"馮鄭" 二字沿用到明朝萬曆年間,因取“順利”的含意和便於書 寫 ,改為“風正”。縣誌中記載“唐武德四年復置雞澤縣於馮鄭堡為上縣屬洺州”。
據傳本村主要祖籍為山西洪洞縣,由明朝期間遷至此地。村里流傳著一種說法:自己的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而來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明成祖北伐(公元1409年——1424年),也就是單田芳評書中的明成祖朱棣“燕王掃北”事件,燕趙一帶的百姓被屠戮殆盡,而後下令從洪洞縣遷來大批居民,一說是因“靖難之役”。那如何辨別自己是否來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呢?方法很簡單,就是檢查你的小腳趾甲是否分瓣,如果腳趾甲分兩瓣則祖籍就是山西洪洞縣(科學依據待考)。
農業概況
以種植小麥、棉花、辣椒、玉米作物為主,其它作物有大蔥,大豆,蔬菜,花生,綠豆等。
工業發展
主要以棉紡織業為主,村東部東西方向貫穿棉紡路,同時為雞澤縣重點棉紡工業基地。
民俗文化
北風正村有傳統的戲曲、評書、書法、繪畫、廣場舞、舞獅等活動。戲曲以河北梆子、京劇和豫劇為主。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四和九月二十四為本村的傳統廟會,做生意的會提前會期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前就開始在街上撒白石灰粉或留字占攤位,基本被占好的位置就不會再有人去搶,這是不成文的規矩。廟會當天家裡的親戚會來“趕會”,每家每戶準備好酒好菜招待親朋。以往每逢此時村里還要集資搭台請戲班唱戲,街上還有臨時搭建的錄像廳,檯球,村西麥場還有牲口市場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時代的變遷也逐漸地消失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委會有一台彩色電視機,夏天每到晚上村民們農忙回來就早早來到村委會大門前等待播放電視劇。除此之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還有逢大壽、節慶、紅白喜事等放電影的習俗,因為那時候村里文化娛樂生活缺乏,所以電影深受村民老少歡迎,傍晚電影幕布一搭上小孩子就搬著凳子跑去占座的現象在那個時候很流行。
九十年代村里“卡拉OK”曾風靡一時,那時村里還有卡拉OK廳,後來也逐漸消失。
春節習俗。每到春節前,每家每戶開始蒸饅頭,準備年貨,貼春聯,貼花紙,節後主要就是走親訪友拜大年。
- 蒸饅頭(主要是包子,棗饃,饅頭,棗花,棗山花糕,面魚,面刺蝟,面蛇),包餃子。棗花是供神用的,魚象徵年年有餘,棗山花糕一般在春節後一家人像蛋糕一樣分食預示來年一家人平平安安,刺蝟身上馱著元寶放在門樓上預示來年財源滾滾,蛇放在米缸中可以保護一家人的米糧不受侵蝕。餃子也經常被當地人稱作“小包兒”。
- 貼春聯和張貼花紙。春聯,又稱對聯,以往村民都是帶上紅紙找村裡的文人和書法愛好者代寫,也流行送春聯,每到這時文人墨客家裡總是車水馬龍。近些年集市上春聯豐富多樣,很多場所(如銀行,信用社,電信運營商)也有春聯贈送,所以寫春聯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花紙,類似窗花,以往也主要靠手工裁剪,大都貼在佛龕神像、門窗、家具、樹、牆甚至家裡的電器、交通工具上,五顏六色迎風飛舞裝點新年氣氛。
- 拜年。村里至今還保留著跪拜的習俗,每逢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放鞭炮,吃餃子,準備出門拜年或迎接拜年。基本每年凌晨四點鐘以后街上就開始有人走街串巷拜年,大家見面熱情打招呼有說有笑,一般都會彼此詢問今年起的可早。初一主要是給本村關係較好或祖上關係好的長輩和本家的長輩拜年,往往有本家相同或相近輩分的人成群結對一起去拜年,集體跪拜。若是一對夫婦長輩,一般是先拜男方再拜女方。正月初二,主要就是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五本村稱為“破五”,這一天是不拜年的。正月十六,有“烤雜病”的傳統,即在街上堆柴或帶出家中木質舊物點燃烤火,意思是新的一年健健康康。近些年,隨著村民安全和環保意識的提高,“烤雜病”的人逐漸減少,活動持續時間也較以往大幅縮短。
位於村中心的文化休閒廣場於2012年8月落成,成為村民老少活動的新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