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白犀

北非白犀

北非白犀(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 ssp. cottoni):屬於白犀的一個亞種。體長300-450厘米,尾長55-65厘米,肩高175-205厘米,體重2000-3500千克。體軀渾圓粗壯,皮膚光滑,厚約2-3厘米,只有耳邊和尾端才有毛。頭部特長,大約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別長在頭部兩側。管道狀的耳朵可以旋轉,聽覺較為靈敏。嘴上唇平而寬,呈方形,故有寬吻犀及方吻犀之稱。體表卻呈灰色,略微發白。它的肩部由發達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連線著韌帶以支持頭部,四肢粗壯有力,前後肢均具有3趾。

草食性,也食麥片、粒狀飼料、苜蓿草粒、青牧草。主要在傍晚、夜間和清晨活動,白天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叢中休息。白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千米。

曾經生活在烏干達南蘇丹中非共和國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草原上。

現世界上僅存的兩隻北非白犀牛,24小時被全副武裝的武裝警察守護著。該物種在 IUCN Red List列為極危。

2018年,人們所知的地球上最後一頭生於野生環境的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去世,北方白犀牛物種理論上,已經走向滅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非白犀
  • 拉丁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 ssp. cotton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奇蹄目
  • 亞目角型亞目
  • 犀科
  • :白犀屬
  • 白犀
  • 亞種:北非白犀
  • 命名者及年代:Lydekker, 1908
  • 英文名稱:Northern White Rhino
  • 英文名稱:Northern White Rhinoceros,
  • 英文名稱:Northern Square-lipped
  • .: Rhinoceros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犀體長為300-450厘米,尾長為55-65厘米,肩高175-205厘米,體重2000-3500千克。體軀渾圓粗壯,皮膚光滑,厚約2-3厘米,只有耳邊和尾端才有毛,也沒有大褶和皺紋形成的甲冑,頭部特長,大約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別長在頭部兩側,觀察物體時,首先用一個眼睛盯著看,然後再用另外一個眼睛看。管道狀的耳朵可以旋轉,聽覺較為靈敏。嘴裡的頰齒為非常厚的石灰質層。上唇平而寬,呈方形,故有寬吻犀及方吻犀之稱,由於接觸面積大,吃起草來就像割草機一樣。
雖然名叫白犀,但它的體表卻呈灰色,略微發白。它的肩部由發達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連線著韌帶以支持頭部,四肢粗壯有力,前後肢均具有3趾。
大多數食草動物的角都是長在頭頂上,而犀的角卻長在鼻子上,兩隻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後,顯得十分有趣。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為158.7厘米,細長如鞭,高高聳立,極為特殊,而通常前角較長而稍微向後彎曲,長度為60-90厘米,后角較短,長度為50厘米左右,雌獸的角較雄獸的更長。它的角不是骨質的,而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由角質纖維堆積而成,所以並沒有長在骨頭上,而是長在皮膚上,但卻格外堅硬和鋒利,是其自衛和進攻的武器。
北非白犀與南非白犀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形態上其頭骨和牙列於南部白犀不同。

生活習性

生活於非洲叢林以及草原地帶。其性情溫和,喜群居。每群3-5隻或10-20隻。它們在一處埋頭吃草,7-8個小時也移動不了一公里,吃過的草地,如剪草機剪過一樣整齊。白犀有固定地點排便的習性。它們寬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機般啃食地上的草。草食性,也食麥片、粒狀飼料、苜蓿草粒、青牧草。主要是在傍晚、夜間和清晨活動,白天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叢中休息,休息場所有時距水源數公里遠。白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千米。
曾經生活在烏干達、南蘇丹、中非共和國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草原上。

繁殖方式

42歲的蘇丹是唯一的雄性北白犀,在犀牛里已經是個老人。15歲的法圖和25歲的納金則是兩頭雌性北白犀,還算年輕。但這三頭北白犀都已經失去了自然繁殖能力。雖然在生理上是健康的,但“蘇丹年紀太大,無法自然地和雌白犀交配”,保護區獸醫喬治·保羅說,而且蘇丹精子數量過少,無論是自然繁殖還是通過人工輔助繁殖,成功的幾率都不高。納金雖然可以懷孕,但它的後腿力量不足,無法承受交配時雄性北白犀的重壓。
北非白犀
過去幾年中,蘇丹和法圖、納金都曾交配過,但它們都沒有懷孕。根據最近的健康檢查,兩頭雌犀牛的發情周期都很規律,但也沒有記錄顯示它們懷孕了。如果蘇丹最後無法繁衍子嗣,那么北白犀將永遠從我們的世界消失。
保護區也在研究其他各種替代繁殖技術,包括體外受精。北白犀不能與黑犀牛交配,但可以嘗試著與南白犀交配。雖然無法保證後代100%是北白犀,但總比滅絕了強。其他國家曾經在其他犀牛物種上實現過胚胎移植,所以這種技術目前來說是最有希望的。不同領域的生殖技術專家已經開始進行商討了。藉助人工生殖技術,或許可以在未來將他們復活。

種群現狀

1970年代及1980年代之間的非法獵殺令它們的數量由500隻減至15隻。由1990年代至2003年間,其數量恢復到了32隻。2000年的研究發現它們的數量有在上升,確定的共有30隻,及可能另有6隻。自2003年中後,非法獵殺再度猖獗,它們野外的數量急降至5-10隻。在加蘭巴國家公園(Garamba National Park)的5隻北白犀都已經死去,它們因而從野外滅絕。
2009年,生活在捷克Dvůr Králové動物園的四頭北部白犀成為拯救這一亞種的唯一希望,它們被送往肯亞奧佩亞塔野生動物保護區,在曾經的原產地進行人工保護。然而其中一頭名叫“蘇尼”的雄犀已於2014年死去。
2017年,在一群全副武裝的護林員的嚴密防護下,三頭北非白犀正在肯亞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吃草。雖然人們大多知道犀牛屬於瀕危物種,但北非白犀的處境卻完全不同。蘇丹、法圖和納金是世界上僅存的三頭北非白犀。為了防止盜獵,除了持槍護林員24小時守護外,保護區還在北白犀身上放置了無線電發射器,並派出秘密護林員進入周圍社區收集偷獵情報。世界上最後一隻倖存的雄性北非白犀牛“蘇丹”已經被切除犀角,24小時守護起來,守護它的是4名全副武裝的武裝警察,這一做法是為了挽救這一即將滅絕的亞種。用於培訓、完善護林員裝備的資金籌措工作也正在展開。
2018年,人們所知的地球上最後一頭生於野生環境的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去世,終年45歲,北方白犀牛物種理論上,已經走向滅絕。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