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北邙行
前山後山高峨峨,喪車轔轔日日過⑴。
哀歌幽怨滿岩谷,聞者潛悲薤露歌⑵。
哀歌一聲千載別,孝子順孫徒泣血⑶。
世間何物得堅牢?大海須彌竟磨滅⑷。
人生還如露易晞,從來有會終別離⑸。
苦海哀傷不暫輟,況復百年驚夢馳⑹。
去人悠悠不復至,今人不會古人意。
栽鬆起石駐墓門,欲為死者長年計。
魂魄悠揚形化土,五趣茫茫井輪度⑺。
今人還葬古人墳,今墳古墳無定主。
洛陽城裡千萬人,終為北邙山下塵。
沉迷不計歸時路,為君孤坐長悲辛。
昔人送人哭長道,今為孤墳臥芳草。
妖狐穿穴藏子孫,耕夫撥骨尋珠寶⑻。
老木蕭蕭生野風,東西壞冢連晴空⑼。
寒食已過誰享祀?冢畔余花寂寞紅⑽。
日日相催苦流矢,貧富賢愚盡如此⑾。
安得同游常樂鄉,縱經劫火無生死⑿。
作品注釋
⑴峨峨:高峻,高聳。轔轔:象聲詞,形容很多馬車行馳。⑵薤(xiè)露:古輓歌名。晉
崔豹《古今注·音樂》:“薤露、蒿里,並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減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里,故有二章。至孝武時,李延年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薤為草本植物,又名蕎頭,其鱗莖名薤白,可食,併入藥。
⑶泣血:極其悲痛而無聲的哭泣。謂哭泣者已哭幹了眼淚,繼續哭而從眼中流出了鮮血。
⑷須彌:佛教傳說中之高山名。
⑸晞(xī):乾。《
詩經·蒹葭》云:“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⑹輟(chuò):停,中止。況復:何況。
⑺五趣:佛教語,即五道或五惡趣。《俱舍論》八雲“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傍生,指畜生。井輪度:謂往復輪迴如水井上的轆轤旋轉。
⑻妖狐:狐狸。因其多奸善詐,故俗傳中常指為妖。子孫:此處指小狐狸。尋珠寶:指盜墓。
⑼蕭蕭:樹木搖動貌。
屈原《
九歌·山鬼》有“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句。
⑽享祀:祭祀。
⑾流矢:流者飛也,矢者箭也。本意為無端飛來的亂箭。這裡僅指飛箭。
⑿常樂鄉:指出家隱修處。劫火:佛家語,指世界毀滅時的大火。一般也把亂世的災火稱劫火。
作者簡介
文偃
(864-949)唐末五代詩僧,十國
南漢韶州雲門山僧。字匡真,俗姓張,姑蘇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人。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資質敏穎,好學善思,以精究律部為己任。後參雪峰義存,極為投機,義存以禪宗密法傳授。其後歷謁洞岩、天童、歸宗、曹山、疏山、乾峰、灌溪、南華諸方。機鋒健捷,名聲益盛。抵靈樹,知聖禪師奉為首座,嗣後接任靈樹住持,終成禪宗青原下六世,
雲門宗創始人,著作極豐,多為前代經典疏注,宗門奉為圭臬。偶爾作詩,亦有可觀。
唐代王建詩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北邙行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體裁】七古
作品原文
北邙行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岡坂崎嶇不停轂。
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輓歌山下宿。洛陽城北復城東,
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於松柏樹。
澗底盤陀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石碑文字滅,
後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台。
注釋譯文
北邙: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陽之北,故名。東漢、魏、晉的王侯公卿多葬於此。漢梁鴻《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唐沉佺期《邙山》詩:“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紅樓夢》第一回:“三劫後,我在北邙山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號。”
洛陽: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西部,市區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97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於市東,其南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隴海鐵路、焦枝鐵路交匯於此。
歸葬:人死後將屍體運回故鄉埋葬。《史記·管蔡世家》:“悼公死於宋,歸葬。”唐韓愈《董府君墓志銘》:“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許歸葬。”《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他今求的他太翁骸骨歸葬,也算了過一生心事。”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作為母系大家族的成員,其中還包括出嫁死後必須歸葬於本氏族的男子。”
岡坂:較陡的山坡。《後漢書·耿弇傳》:“自行精兵上岡阪,乘高合戰,大破之。”
轂: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
銘旌:豎在靈柩前標誌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絳帛粉書。品官則借銜題寫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另紙書題者姓名粘於旌下。大斂後,以竹槓懸之依靈右。葬時取下加於柩上。《周禮·春官·司常》:“大喪,共銘旌。”唐李白《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清蔣士銓《臨川夢·哱叛》:“銘旌字,誰結個靈堂掛?”郭沫若《滿江紅·天外人歸》詞:“高樹銘旌三叩首,跪參飛彈孤哀樣。”
盤陀:指不平的石塊。宋陸游《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閒拈楖栗行。”清曹寅《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之一:“香海橫流事特奇,盤陀安穩勝須彌。”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