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道區
- 面積:3486平方公里
- 人口:555418人
人口位置
歷史沿革
1949年8月天水縣解放後,縣城(今秦城區)析置為天水市,縣城以外農村為天水縣。天水市、天水縣俱隸屬甘肅省天水專區。1958年12月,天水縣併入天水市。1961年12月,縣、市分設,天水縣縣治臨時設在今秦城區,1962年7月遷至北道埠。1984年9月天水市轄區擴大,境內中部5鄉(馬跑泉、社棠、二十里舖、甘泉、麥積)及北道鎮組建北道區,其餘仍為天水縣。區、縣均隸屬天水市(時天水市由原縣級市升副地級市,轄秦城區、北道區及天水縣)。1985年4月,北道區撤銷,屬地仍歸天水縣。1985年7月,天水撤地建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原天水縣,設立北道區。
自然地理
北道屬大陸半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從南向北依次減少。年均日照2090小時,每天平均5.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日照地域間差別大,北部山區較多,東南部林區較少。太陽輻射總量在2395~2703MJ/M2,全年無霜期170多天。
北道地跨長江、黃河流域,以秦嶺為分水嶺,嶺北為黃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積2180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2.6%。渭河在境內長181公里,較大支流有藉河、葫蘆河、牛頭河、東柯河、東岔河等。嶺南為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37.4%。嘉陵江水系在境內主要支流有紅崖河、花廟河和白家河。
社會事業
街道進一步加大了對城鎮低保戶的審查力度,截止2009年底,轄區享受低保人員總戶數為3172戶,總人數 7873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各項補貼1500餘萬元,從而確保了這部分人員基本生活的穩定。同時年初對不符合條件的低保戶138戶,231人及時進行了清理清查;對新申請的81戶,226人嚴格審核,及時上報,從而實現了低保工作的良性循環、動態化管理;對轄區798戶享受城鎮廉租房補貼的住戶共發放補助金240餘萬元;全年共對110餘戶參保患者報銷醫療費用90餘萬元,從而切實減輕了這些人員的經濟負擔;對轄區參戰參試人員、孤寡老人、殘疾人、轄區特困戶、傷殘軍人及社會-分別進行了慰問和臨時救助,先後共救助了68戶232人,前後共發放各種撫恤金、慰問金86萬餘元及物品若干。通過這些措施,確確實實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贏得了廣大人民民眾的好評。社會勞動保障方面共接收企業退休人員4850人,對轄區七個社區的居民失業、就業、勞務輸出、技能培訓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摸底、登記造冊並錄入微機,實現了信息化管理。積極落實了各種優惠政策,開發公益性崗位338個,月發放崗位補貼7.4萬多元,辦理《再就業優惠證》1620多本;新增就業人數553人,其中下崗失業再就業197人。
-
城市建設
辦事處地處麥積區主城區,是全區經濟、商貿、文化的中心,也是區三城聯創的重要成員單位,承擔著大量的 工作,壓力極大。對此,各社區要狠抓“門前三包”責任制的落實,進一步強化周檢查、月評比制度,利用區上開展的“社會衛生日”活動,廣泛發動轄區居民、低保戶、公益性崗位人員進行環境衛生大掃除,及時清理死角垃圾及“牛皮癬”,徹底根除髒、亂、差現象,以乾淨、整潔的市容市貌確保“三城聯創”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是“三城聯創”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綠化工作上,按照市、區三城聯創辦及綠化辦的相關會議精神,街道辦承擔著轄區12家單位綠景工程和庭院綠化達標任務的貫徹落實,這一項硬指標完成。利用即將來臨的春季植樹造林的有利時機,督促相關單位採取各種方式,全面完成綠化達標任務。區上加大了對舊城及棚戶區的改造力度,在全區確定了18個片區的改造工程。實施了西環道、農機公司、輕工二部招待所及鋼材市場等片區的拆遷。以及實施的火車站以東、東工房片區的開發改造工程,焦化廠社區市場建設和北道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拆遷建設工程;街道理順情緒,確保該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