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連河村
- 耕地面積:507 .96畝
- 戶數:150戶
- 人數:406口人
北連河村,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北連河村
北連河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北6公里,新泰鐵路東側,地處丘陵。西面與張家窪街道辦事處三官廟村接壤;南、東、北分別與南連河、畢家莊和風城街道辦事處的楊家莊村為鄰。耕地面積507 .96畝,150戶,406口人。
據《王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王姓由苗山村遷此定居,因住沙河北岸,曾名連河,後因三村重名,該村居北,改稱北連河、該村之初有孫、王、任、田四家,後來畢、郭、狄、呂等陸續遷入,其中孫姓占55%,各族之間團結友善。互幫互助,全村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東廂保-北連河”。1958年10月,北連河村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屬北孝義鄉;2001年歸風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屬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據《王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王姓由苗山村遷此定居,因住沙河北岸,曾名連河,後因三村重名,該村居北,改稱北連河、該村之初有孫、王、任、田四家,後來畢、郭、狄、呂等陸續遷入,其中孫姓占55%,各族之間團結友善。互幫互助,全村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東廂保-北連河”。1958年10月,北連河村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屬北孝義鄉;2001年歸風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屬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北連河村民在舊社會歷盡滄桑,受盡封建壓迫,70%的村民在外給地主富農扛活。許多村民流落東北及東南各省謀生,有些人家賣兒賣女以求活命。但他們卻磨鍊出堅強勇敢、小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早在抗日戰爭前,就有孫耀、李德來、王山寧加入巾圍共產黨,並積極投身革命,領導北連河建立農救會,孫迎祥為會長,劉玉美為副會長。其中孫耀參加革命後做黨的地下工作,解放後擔任中共萊蕪縣委秘書長,農村工作部長。李德來解放後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王山寧任濟南鐵路局總後勤處處長。從1939年至1946年北連河人參加革命的先後有孫升齋、孫迎清、任際昌、孫計高、孫迎山、田守成、孫為學、任既生、孫為泉、孫為資、孫向亭、王子澤、任際仉、任艾先、王子洛、孫為義、於孝水。後來又有田守路、孫鶴亭、孫維烈、任承喜、孫迎勝、孫迎孝等參加革命,其中孫迎勝、孫迎孝在抗日戰爭中光榮犧牲。革命前輩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成為北連河村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後來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連河村民才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1952年在孫迎學帶領下,北連河辦起第一個互助組,組長孫即忠;1954年進入初級社;1955年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高級社由北連河、南連河、畢家莊、楊家莊、朴務頭五個村組成,稱為“連崮社”。當時社長是呂仕昌、王子汶,會計股長孫迎學,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北連河村民在村幹部帶領下,發揚不怕困難、戰天鬥地的精神,以頑強的意志,戰勝自然災害,使民眾渡過了難關。
1970年,為了改變北連河貧困落後的面貌,在黨支部書記孫迎學帶領下,北連河村率先架設了高壓線,結束了點燈用油,抽水用柴油機的歷史.下半年村里又先後購買了四部拖拉機,基本實現了耕地、運輸的機械化。1972年,農業學大寨,改土造田,修建塘壩。支部書記孫迎學,大隊長孫迎吉與民眾同片共苦,一起勞動,在短時間內就建成蓄水6000立方的方塘一座,並安裝二級提水設備,使村西丘陵和村南200多畝旱田得到灌溉。
1975年在北連河村仍不富裕的情況下,黨支部本著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原則,發揮民眾的智慧,利用出土的墳磚,墳石建起一座二層樓這座樓集大隊辦公室、會議室、衛生室、門市部於一體,成為當時北連河村政治與經濟的中心,為村莊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了繼承這種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至今北連河支部和村委仍在這裡辦公。
村中瞭望台一帶屬高低不平的荒坡野嶺。1976年在當時礦山人民公社黨委領導李淑茂、雷茂禹的指揮下,全村民眾大會戰,深翻整平,將零星散亂的土地整成能排能灌成方成片的水澆田,共300多畝。此後糧食產量年年提高。在瞭握台頂上,修建一座長80米、寬60米的方塘,通過二級提水,澆灌一方土地,現仍正常使用。
北連河村在“文革”前就活躍著一支文藝宣傳隊,他們自編自演了大量文藝節目,對繁榮鄉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質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上演的京劇《紅燈記》、《沙家浜》受到廣泛好評,並參加縣級匯演獲獎。
改革開放以來,北連河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82年又與楊家莊合作投資3萬元在村北打深井一眼,修建水渠500米,村北200多畝旱田得到灌溉,1995年全村安裝自來水設備,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1998年開始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如今北連河村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村民們正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用飽滿的激情,勤勞的雙手,描繪著一幅美好藍圖,北連河村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連河村民才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1952年在孫迎學帶領下,北連河辦起第一個互助組,組長孫即忠;1954年進入初級社;1955年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高級社由北連河、南連河、畢家莊、楊家莊、朴務頭五個村組成,稱為“連崮社”。當時社長是呂仕昌、王子汶,會計股長孫迎學,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北連河村民在村幹部帶領下,發揚不怕困難、戰天鬥地的精神,以頑強的意志,戰勝自然災害,使民眾渡過了難關。
1970年,為了改變北連河貧困落後的面貌,在黨支部書記孫迎學帶領下,北連河村率先架設了高壓線,結束了點燈用油,抽水用柴油機的歷史.下半年村里又先後購買了四部拖拉機,基本實現了耕地、運輸的機械化。1972年,農業學大寨,改土造田,修建塘壩。支部書記孫迎學,大隊長孫迎吉與民眾同片共苦,一起勞動,在短時間內就建成蓄水6000立方的方塘一座,並安裝二級提水設備,使村西丘陵和村南200多畝旱田得到灌溉。
1975年在北連河村仍不富裕的情況下,黨支部本著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原則,發揮民眾的智慧,利用出土的墳磚,墳石建起一座二層樓這座樓集大隊辦公室、會議室、衛生室、門市部於一體,成為當時北連河村政治與經濟的中心,為村莊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了繼承這種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至今北連河支部和村委仍在這裡辦公。
村中瞭望台一帶屬高低不平的荒坡野嶺。1976年在當時礦山人民公社黨委領導李淑茂、雷茂禹的指揮下,全村民眾大會戰,深翻整平,將零星散亂的土地整成能排能灌成方成片的水澆田,共300多畝。此後糧食產量年年提高。在瞭握台頂上,修建一座長80米、寬60米的方塘,通過二級提水,澆灌一方土地,現仍正常使用。
北連河村在“文革”前就活躍著一支文藝宣傳隊,他們自編自演了大量文藝節目,對繁榮鄉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質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上演的京劇《紅燈記》、《沙家浜》受到廣泛好評,並參加縣級匯演獲獎。
改革開放以來,北連河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82年又與楊家莊合作投資3萬元在村北打深井一眼,修建水渠500米,村北200多畝旱田得到灌溉,1995年全村安裝自來水設備,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1998年開始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如今北連河村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村民們正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用飽滿的激情,勤勞的雙手,描繪著一幅美好藍圖,北連河村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人文自然
北連河村自古就崇尚文化、崇尚教育,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就有孫善元、孫冠元刻苦讀書而成名,其後人孫繼剛、孫耀等人書法精湛,他們留下的碑刻至今保存完好。北連河村自從1936年就有村辦學堂,當時教書先生是亓法泉、校長是王其林。北連河村辦學的時間早,辦學歷史長,特別是在抗戰後期直到解放前,由北連河村發起並創辦了連河學堂。學生來自北連河、南連河、畢家莊、楊家莊,學生人數多達上百人。由於具有詩書傳家的良好傳統,恢復高考之後,北連河村有許多優秀青年紛紛考上大學,他們有的已在工作崗位上為國家作了很大貢獻,有的正在大學就讀,其中第一個考上大學的是畢泗國,其後孫超、田霞現都已獲得博士學位,孫超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工作,田霞在北師大任教。另外還有多人考入專科和本科大學。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孫迎勝 1946年參軍,曾任八路軍某部連長,1947年濟南歷城戰役中光榮犧牲
孫迎孝 1945年參軍,1946年在遼瀋田家屯戰鬥中英勇作戰,最後光榮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7年 孫維孝
1947年-1953年 孫迎會
1953年-1965年 王子汶
1965年-1979年 孫迎學
1979年-1986年 孫積玉
1986年-1988年 孫建華
1988年-2001年 孫迎安
2001年- 孫積洪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月-1942年1月 王其華
1942年2月-1947年12月 田守科
1948年1月-l949年9月 孫維漢
1949年10月-1954年10月 田守科
1954年11月-1955年11月 於學俊
1955年12月-1956年12月 孫迎吉
1957年1月-1964年12月孫迎學
1965年1月-1967年2月 於學俊
1967年3月-1972年1月 孫迎吉
1972年2月-1976年10月郭春光
1976年11月-1981年12月 孫迎吉
1982年1月-1984年4月 孫迎利
1984年5月-1986年4月 孫迎安
1986年5月-2000年1月 王慶春
2000年2月-2001年12月 孫積洪
2002年1月- 王慶春
孫迎勝 1946年參軍,曾任八路軍某部連長,1947年濟南歷城戰役中光榮犧牲
孫迎孝 1945年參軍,1946年在遼瀋田家屯戰鬥中英勇作戰,最後光榮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7年 孫維孝
1947年-1953年 孫迎會
1953年-1965年 王子汶
1965年-1979年 孫迎學
1979年-1986年 孫積玉
1986年-1988年 孫建華
1988年-2001年 孫迎安
2001年- 孫積洪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月-1942年1月 王其華
1942年2月-1947年12月 田守科
1948年1月-l949年9月 孫維漢
1949年10月-1954年10月 田守科
1954年11月-1955年11月 於學俊
1955年12月-1956年12月 孫迎吉
1957年1月-1964年12月孫迎學
1965年1月-1967年2月 於學俊
1967年3月-1972年1月 孫迎吉
1972年2月-1976年10月郭春光
1976年11月-1981年12月 孫迎吉
1982年1月-1984年4月 孫迎利
1984年5月-1986年4月 孫迎安
1986年5月-2000年1月 王慶春
2000年2月-2001年12月 孫積洪
2002年1月- 王慶春
特產展台
村民主動回響上級號召,擴種紅提葡萄20畝,桑園20畝,蔬菜40畝,種植結構的調整,使村民的經濟收入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