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賀莊行政村

賀莊村位於東明縣城南12.5公里。全村現有居民357戶,1290人,土地2800畝,70%的為青沙質土壤,30%為淤質土壤。交通便利,水利條件優越,是典型的農業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賀莊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人口:1290人
  • 耕地:2800畝
歷史記載,人口情況,經濟情況,村委建設,教育情況,

歷史記載

據該村關帝廟碑記載:明洪武年間孫氏祖自山西洪洞縣來此一路口居住,名叫孫路口。當時地廣人稀,村落不大,村西有一祖師爺小廟,村東有一關帝爺小廟,兩廟僅距100米左右。清順治年間(1644——1661),該村賀氏祖自賀寨(原址不詳)流落至此定居,改孫路口為賀莊,村名沿用至今。
1891年,賀莊修築圍村寨,賀氏、閆氏出資,僱傭民工,歷時45天建成。寨高8米,上寬4米,壕寬40米,壕深3米,寨門高大,木質鐵裹。時有歌曰:“賀莊寨,真是凶(厲害),四十五天成了功。鐵裹門,帽子釘,還有兩桿大白龍,黃水再進不來,盜賊從此繞道行。鑼鼓響,鞭炮鳴,十里八鄉齊歡慶”。在賀莊打寨之前,賀莊與村北屈莊之間的曹窪天爺廟處有個村子叫曹莊,七八戶人家,四五十口人,孫、曹兩姓;賀莊與村南的城子之間的盧墳處有一新莊,村子也只有幾戶人家;緊挨賀莊東北角處是黃莊,黃莊與曹莊之間有個徐莊戶,只住幾戶徐姓人家。賀莊修寨之後,曹莊與新莊相繼遷入寨內安居,徐莊人遷入柳園屯居住。1977年,賀莊土地劃大方,黃莊與賀莊是一個行政村,土地統一規劃,當時黃莊有十五六戶人家,78口人,因為土地被劃到東蘭公路以東,為了便於種地,整個村子搬遷到公路以東居住,脫離賀莊行政村,歸赫莊行政村管轄。
賀莊1911年屬東明縣第七鄉,1935年屬大屯(本鎮大屯村)鄉,1951年屬沙窩鄉第八區,1954年屬邢莊鄉,1958年屬東明集人民公社,1962年屬賀莊小公社,1963年屬東明集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屬東明集鎮至今。

人口情況

該村現有賀、閆、邢、曹、盧、朱、張、郭、孫、王、高、周、薛、崔等22姓。賀姓200戶680人,占全村人口的50%;閆姓86戶286人,占全村人口的24%,清雍正年間由大屯鎮游屯村遷入;邢姓20戶82人,1910年由城關鎮邢莊村遷入;曹姓13戶62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由曹莊(已消失)遷入;盧姓10戶46人,光緒十七年(1891)由新莊遷入;朱姓有三支,共6戶32人,一支早於閆氏在該村居住,現1戶6人,具體遷入時間、地點不詳,另兩支共5戶26人,於鹹豐十一年(1861)因種地由柳園屯落戶該村;張姓5戶20人,於1910年因種地由柳園屯落戶該村;郭姓4戶16人,於1910年因種地由大屯鎮展營村落戶該村;孫姓為建村老戶,現4戶14人;王姓2戶12人,1891年由新莊遷入;高姓2戶12人,1871年因種地由城關鎮於州集村落戶該村;周姓2戶11人,於1910年因種地由郝士廉村落戶該村;薛姓2戶11人,1927年因種地由柳園屯落戶該村;崔姓1戶6人,1880年因種地由縣城東關落戶該村。另有賀水起、賀海法、賀廣鎖等19戶46人於1952年至2006年間,先後因支邊、移民、招工、軍轉、畢業分配等落戶於蘭州、新疆、四川、北京、河北、濟南、黑龍江等地。
清嘉慶年間,該村賀姓五世祖賀德元,艱苦創業,經商致富。據傳,賀氏祖坐船丟坷垃點荒要地250頃,從東明集往北直到城關鎮的唐莊村,還有城裡和縣北好多地方都是賀氏的土地,縣北面的北賀莊解放前就是賀姓的分莊,那裡的土地、房屋、家什等都屬賀氏莊園。其後人賀鳳錫、賀鳳銅、賀利增都是縣南巨富。1957年,賀鳳錫之妻,從地下挖出四枚元寶,每枚重四十八兩,還挖出大批銀元,全都獻給國家。該村的閆清海,為清嘉慶年間武秀才,在東明集大街隅首處開有藥鋪“萬愈堂”,在東街路南開辦油坊,在東街路北經營糧坊,生意都很興隆。

經濟情況

解放前,該村自然災害頻繁。1937年大雨地震,並發黑水,地裂大縫,房屋傾塌40間,病傷23人。1942年鬧蝗災,蝗飛蔽日,春禾吃光,飛蝗滅後,蝗卵遺土又遍地生蝻,秋田吃淨,多數人靠樹葉樹皮充飢。因土地瘠薄,地勢低洼,尤其是村北土地,是縣南有名的“賀莊北大窪”,年年雨季一到,一片沼澤,加上盜匪猖獗,村民生活一直很苦。
為防土匪防老砸看家護院,1894年村里成立了紅槍會,會員五六十人,由賀躋堂任會長,在村西北地(俗稱馬趟地),專門開闢一訓練場,供會員們跑馬排刀,使槍練拳。據傳說當時會員練拳運氣,飛快的大刀砍在肚子上只是一道白印兒,槍紮上去只留下一個白點兒,夜間出入村寨一個旋風腳,一躍而過。當時有:“紅槍會,大洪拳,跑馬使槍弄刀鞭,飛檐走壁好身手,盜賊不敢正眼觀”的說法。
1943年至1944年,日偽軍在賀莊村寨東北隅建了四個炮樓,駐守一營的兵力,營長姓蔡,下轄三個加強連,目的是守護賀莊東二里遠的東蘭公路。當時東蘭公路是日偽軍重要的交通線,八路軍經常在此設埋伏,襲擊守敵,迫使小股日偽軍不敢輕易出來。有一次,一個偽軍連長新買了一輛腳踏車也許是想擺擺闊吧,一人騎著車子,還沒走到公路上,只聽從公路邊的溝里“啪”的一聲槍響,嚇的他扔下車子逃回了炮樓。1944年6月13日,偽軍孫良誠部40師,800餘人,由師長王恭儉帶領,護送日軍軍用物資,當車輛走到賀莊東公路上時,早已埋伏在公路兩側的八路軍特務連和民兵突然開火,經半小時激戰,打垮偽軍,俘敵少將師長王恭儉及屬下200餘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大批。

村委建設

該村1947年成立了農會、槍班、兒童團,由閆廣進任會長、閆榮起任班長、閆榮田任團長。他們領導民眾減租減息,打土豪分田地,抬擔架,送軍糧,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了大量工作。在開封戰役中,村里就有四十多人踴躍參加,組成十餘副擔架支前。淮海戰役中,盧百成、朱全忠,趕著大車為解放軍送柴草,歷時兩天兩夜送到了原菏澤縣大黃集鎮大馬王村。1948年3月至8月間,國民黨反動派糾集地痞惡霸組成還鄉團瘋狂反攻倒算,閆榮起,被抓到西大屯(當時的國民黨鎮部),受盡嚴刑毒打,幾經周折才逃回村里。1954年,盧百成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最早的黨員。
解放後,村民生活有了保障,1952年,盧百成、王青選、賀冠英三農戶組成了全村最早的互助組,1953年組織起了初級社,賀年成任社長,與繆莊初級社、柳里初級社並列為全縣最早的三個初級社。1959年至1960年,在五六百畝的北大窪試種水稻,平均畝產二、三百斤,雖然產量不算高,但卻使民眾度過了國民經濟最困難時期。1964年至1965年,又在北大窪搞台田會戰,當時投入了賀莊、黃莊、屈莊三個村的人力,公社各機關也前來支援,縣委副書記張文義,公社社長張金銘蹲點指揮,苦戰一冬春,修台田千餘畝,當年高粱、紅薯大豐收。1977年縣裡在村北開挖賈河,從此北大窪再不受淹。同年支部書記孔所成帶領支部一班人將該村土地劃成大方,以路帶渠,以渠帶閘,修建了揚水站,使200餘畝耕地得到澆灌,修南北生產路四條,東西生產路五條,累計修路長達14公里,路旁植樹5000餘棵。
1983年謝寨一乾渠挖通,全村絕大部分耕地用上了黃河水,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近幾年村民們又在種植西瓜上下功夫,每戶西瓜的種植面積都在耕地的80%以上,僅西瓜收入年畝均千元以上。2004年,該村建起了西瓜市場,市場面積百畝之多,周邊瓜農及外地客商參與交易,年交易費收入達150餘萬元,客戶來自全國十餘個省市,平均每天交易西瓜達750噸。村民們漸漸富起來,大部分農戶建起了新房,有7戶還蓋起了小樓。賀友鋒走出家門,在焦作承包了水泥廠,已擁有百萬元資產。在他的帶動下,外出務工的有三四百人,每年為村裡帶來三四百萬元的收入。

教育情況

賀莊村歷來重視教育。清末賀躋堂是廩生,閆清海是武秀才。1935年該村成立學校,梁鴻建任教師,屈莊、黃莊、柳園屯的孩子都來上學,共有學生二三十人。1940年,賀立增辦私塾,由徐行的徐天齊、盧金銘任教,學生30來人,每年由學生為先生兌糧食,高年級每年兌一布袋(百斤)糧食,低年級兌2斗(60斤),兩年後停辦。私塾雖然開辦時間不長,卻培養出了一批有用人才如賀俊傑,解放後任十三區校長,盧百成任信用社主任,閆鳳友任大隊會計等。1949年該村辦起了初級國小,有6間教室,4個教學班,百餘名學生,其中柳園屯、屈莊、黃莊前來上學的學生有30餘人。截止到2007年6月,有6個教學班,240名學生,教師9人。自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共有大中專畢業生98人,研究生10人,博士後1人。
建國後,村民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1952年該村成立了大平調劇團,由老殿任教師,賀朝選任團長,全團有60多人,每年都有幾個月在外演出,有時還被請到河北、河南演出。閆中仁飾演“小生”,在現代劇《張三李四》中飾演主角李四一舉成名,拍成電視劇,現為國家一級演員,曾任菏澤地區大平調劇團團長,現已退休。當時常演的劇目有《鍘美案》等一二十個。閆榮長、閆書領父子的書畫藝術也小有名氣。其作品多次獲省市級、國家級獎,被美術報刊刊登,省級書畫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