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臨城街道辦事處

北臨城一村, 原名臨城, 因古時村臨近北面的薛國故城而得名。北魏獻文帝皇興二年(468年) 永興縣治此。明清時置臨城驛,民國初設定縣佐,均屬滕縣。1911年,津浦鐵路於村南建車站,始有南北臨城之分,原臨城居北,遂名北臨城。建國後,北臨城又一分為二,該村偏南,名為北臨城一村(簡稱北一)。1948年,曾為臨城縣機關駐地。1952年薛城縣治此。1956年廢薛城縣,復屬滕縣。1960年併入棗莊市,1961年置薛城區(縣級區),北一村為其所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臨城街道辦事處
  • 位於:(棗莊西站)以北
  • 併入時間:1960年
  • 原名:臨城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集體福利,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概況

北一村位於南臨城和薛城火車站(棗莊西站)以北,薛城鎮政府坐落在該村東南隅。東部與興仁開發區相連,村北及西北隅與北二村和挪莊相鄰,村西及西南隅隔盤龍河和京滬鐵路幹線與繩橋、張橋村相望。全村土地總面積86.7公頃。
1995年薛城新城規劃後,全村“農轉非”,東西兩湖的耕地被徵用,擴建城區、街道,設立機關、企事業單位,開發商業,建生活小區。
境內交通便利,村西有京滬鐵路大幹線及薛棗支線穿越,有與薛棗支線平行的天山路,有向西銜接的薛微公路,有通往棗莊的光明西路。村東有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村中有永福路,南部有黃河路,是汽車通往周邊地區的必經之地。
境內有北一批發市場和商業街,集八方客商,生意興隆。境內建有建材廠、農機廠、通用機械廠,變壓器廠、風機廠、天元化工廠、薛城焦化廠、玻璃製品廠、直屬糧庫麵粉廠、 中美合資ABS塑膠工程有限公司、薛騰皮革製衣廠、三星級薛國大酒店等一大批企業,是發展薛城、振興北一、投資建廠的黃金地帶。
2000年,全村(北臨城街道辦事處) 共有968戶,總人口407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在6‰以內。現有張、王、李、郝、劉、殷、常、陳、田、朱、梁、於、馬、周、郭、秦、杜、沈、褚、宗、曹、漸、高、仝、鄭、金、何、胡、屈、種、蔡、閔、楊、崔、任、趙、夏、郎、徐、孔、邢、俞、莊、孫等40多個姓氏,其中張、王、李三姓居多,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2.4萬元。 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6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35億元。 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1∶36∶63。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760萬元。全村純收入達3400萬元。
該村是全區經濟收入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區第一名。1995年8月被中共棗莊市委、 市政府授予“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1997年12月,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 稱號。1999年9月,被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綜合治理示範村”稱號,被中共棗莊市委授予“‘五好’村黨支部”稱號。

大事記

清道光十一年七月(1831年8月)起,連陰百餘日,百姓大飢。
清光緒九年(1883年),天主教在北臨城設堂區。
清宣統三年(1911年),津浦鐵路在臨城建站通車。
1917年,天主教會在臨城設三育國小。
1919年,滕縣第四國小在臨城設立。
1923年5月5日,發生孫美瑤劫車案,打死美國人納門。
1925年至1926年,災荒嚴重,人食樹皮,逃荒者甚多。
1938年2月,村民李保元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年11月6日,北臨城解放。11月下旬,派小紅車隊送給養支援淮海戰役。
1949年2月, 中共臨城地區基層組織發展,張作義任第一屆村黨支部書記。10月建民兵聯防隊。
1950年1月,組織變工、互助組。6月20日,開展土改工作,10月結束。
1951年8月25日,臨城地區鎮反,偽區長王貫一、偽鎮長王孔章被處死。
1952年9月1日,改臨城為薛城。
1955年5月13日, 山洪暴發,臨城受淹,水深2米。9月傳達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合作化的指示,形成合作化高潮。
1956年3月,成立高級合作社。
1960年4月,臨城劃歸棗莊市。
1972年6月,建臨城鎮人民公社。
1963年7月26日,成立計畫生育領導小組,開展計畫生育工作。
1975年9月,新建國小停辦,改辦臨城中學。
1976年,村民安電燈。建石粉廠。
1980年3月,實行包乾到戶。村建磚廠。
1982年成立建築公司。建飲料廠。
1984年建成敬老院。12月10日成立村民委員會。
1986年,村委會遷至永福路,建四層辦公樓。在洪家窪村南建氧氣廠。村黨支部第三次改選,郝茂穩任總支書記。
1989年,中美合資ABS橡塑材料廠建成。
1991年冬,建薛國大酒店,主體大樓十二層。建編織廠。
1992年,建北一批發市場及商業街。
1993年,對7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
1994年,家家通自來水。
1995年,全村農轉非。建百益洗煤廠。
1996年3月,全村成為電話村。10月,村改稱街道辦事處。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只有60公斤左右。1948年冬,北臨城解放,1 950年春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前後,全村先後辦起了6個初級農業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不久又成立了人民公社,興修水利,基本保障了850畝地的灌溉, 糧食畝產量達到145公斤。1970年至1977年,投資1.6萬元,投工7萬多個,使畝產量達到了千斤,總產達到116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1983年糧食單產525公斤。2000年農副業創產值174.6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小型工業開始於“大躍進”後期,建小型暗火石灰窯共18座,從業人員300多人。1967年起,開採了石英礦,從業人員65人,固定資產1.2萬元,總產值10萬元, 盈利4萬元。1976年4月,在石英粉行情走俏的形勢下,投資2.2萬元,占地15畝,建石粉廠,加工石英粉,從業人員60人。1983年產石英粉1350噸,總產值38萬元,獲利6萬元,稅2萬元。1980年於村西建磚廠,置2窯,占地25畝,投資5萬元,產值7萬餘元, 生產優質青磚,從業人員60餘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 於1982年建北一飲料廠,投資4萬餘元,從業人員45人,生產汽水,總產值10萬元,盈利1.5萬元。1989年,村與美商合資建ABS塑膠工程有限公司,投資3 50萬元,從業人員230人。1990年後,建起編織廠、洗煤廠、彩印廠、加油站等9個集體企業, 聯合成立了百益化工企業集團公司。至2000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79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4750萬元,年末固定總資產原值1370萬元,利稅730萬元。
1982年投資450萬元建成占地2公頃的建築工程公司,公司下設10個施工隊,設有預製件、鋁合金製作、水電安裝、木工等組。該公司1993年被薛城區建委認定為工程質量信得過企業。2000年底,建築公司從業人員達1350人,實現總產值2.15億元,年終固定資產原值9350萬元,創利稅3450萬元。
第三產業 1954年前後,村辦起了第一個農家商店--便民合作社。後又陸續辦起了小油坊,各隊辦起了麵粉加工小作坊,共有8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北一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把村中各條路和公路沿線作為開發第三產業重點。1991年冬,投資6250萬元,建起一座三星級薛國大酒店。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北一村黨總支書記郝茂穩兼任大酒店董事長。1992年以來,先後投資83萬元,占地約50餘畝,在村東及村中各路兩側分別建起了北一批發市場和商貿樓房。建成後,租賃給客商經營蔬菜、果品、日用雜品批發零售,並辦起了商店、賓館、飯店、幼稚園、中西醫藥店等,年創收16萬元。
該村還充分利用靠近區、鎮駐地和市直一些大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運輸、旅遊服務業。早在50年代,該村就成立了裝卸隊、搬運隊(前身小紅車隊),與薛城車站搞聯運。1990年以來,隨著薛城不斷發展,來薛城洽談商貿的客商劇增,旅遊服務業也日漸發展,村里遂組建了運輸服務公司,備有載重、客運汽車20部、三輪車45輛。年運輸能力200萬噸, 客載量月平均6000人次。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27人,實現總產值946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3760萬元,創利稅149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臨城有兩處學校,即鎮中心國小和三育國小。建國後,逐漸改善辦學條件,1949年北臨城在天主教堂南院成立了北臨城完全國小,1952年學校遷址到原鎮中心國小舊址(今北臨城國小)。1965年村投資10萬元建臨城新建國小,後改為臨城中學。1970年前後,投資15萬元,兩次對北臨城國小進行擴建、改造。1978年該村投資10萬元對國小進行又一次校貌改造,從此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的歷史,達到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0年為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臨城中學又一次搬遷,投資45萬元,建起標準化教學樓一棟,可容18個班級,並配有圖書閱覽室、團隊活動室、儀器室、體育器材室、辦公室,購置微機、電視、投影儀器等設備,開展電化教學。1995年前後,該村學齡前兒童入托入園率達98%以上。2000年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有530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有本科76名,大專45名。 在工作崗位上邊工作邊自修大學本科的57名、大專52名。1992年投資4.5萬元,成立老年活動中心,配備了各項文體娛樂器材,多次參加薛城區組織的武術表演比賽。1998年被薛城區委、區政府命名為“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多年來,對文化科技事業不斷投入, 先後有130多人赴棗莊、煙臺、青島、濟南等地高校、科研部門參加培訓學習,有3人獲得高級職稱,32人獲得中級職稱,83人獲得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糧食不過6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20公斤,人均收入100多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5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多元,年末人均存款餘額2600元,多數村民改善了住房條件, 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平房或樓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850輛,其中個人擁有798輛。各種機車406輛。1996年投資80萬元,使90%以上的戶安裝了程控電話,全村家家有電視機,彩電約占五分之四,四分之三以上的戶安裝了閉路裝置,每家都用上了自來水。

村莊建設

建國前,北一村雖地處小城鎮,但村中只有一條土路大街,村民住房是土木結構低矮草房, 人均住房面積不足4平方米。建國後,村民住房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1970年後,大多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或澆注式為主建房。1982~1986年間,村民在新規劃區建起200餘戶標準房。 1990年後,為適應經濟發展,統一擴建成小康樓住宅。 1992年後,投資60萬元進行街道規劃,開通大小街道5條,長6000米,並逐步實現了硬化、美化和綠化,安裝了路燈,派專人管理街道衛生。1996年批發市場擴建,鎮政府搬遷至北一辦公樓,北一村委(北臨城街道辦事處)則遷至黃河東路,投資1 20萬元, 建樓房一棟及配套房舍。1993年,投資720萬元在村西京滬路、薛棗支線間建新村。隨後投資680萬元,建商品樓房360間,招引商賈,租賃經營。1995年全村農轉非,居民發揮各自專長,施展經營技能,鎮村經濟發展異常活躍,村落逐漸擴大,是解放初期的3~4倍,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日益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待遇也逐漸提高。 80年代初,投資320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全村用上了自來水;架上輸電線路,家家通了電。1994年擴展自來水管道,給家家通了水。2000年底,更換裸體照明幹線,換上了安全保險的電纜線,使村民用上了220V標準電壓照明電。同時還安裝了路燈。1996年成為電話村。幼兒入園免費,小學生免交學費。對考入高中的學生實行一次性獎勵500元, 對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000元。1995年全村農轉非後,村民原負擔的公糧及生活糧,全部由街道辦事處負擔,同時給居民按市價每年發放生活補助費,確保居民的生活。1993年以來,對全村70歲以上老人,實行養老金補助制度,對原退職幹部實行最低保障金制度。 為1~16周歲以內少年兒童全部辦理了幸福保險或獨生子女“兩全”保險。村民實行村合作醫療制度,村衛生室設有診斷床、器械消毒設備,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村民們享受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李保元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8年冬,北臨城解放後,上級黨組織重視地方黨員隊伍的培養發展工作,於1949年成立北一村第一屆黨支部, 張作義任支部書記。這時全村有黨員7名。1976年,村黨支部換屆,王建國任村黨支部書記,全村共有黨員24名。1983年又一次換屆,郝茂穩任村黨支部書記。1985年成立村黨總支。多年來,黨總支一班人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受到棗莊市委、薛城區委及薛城鎮黨委多次表揚獎勵。1989年被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6年,被授予棗莊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8年冬,北臨城解放,當時置臨城鎮,建立民兵聯防隊,劉昭明任聯防隊長。 1951年民主建政,成立了鎮政府,北臨城鎮轄6個行政村,劉宗俊任鎮長。 1955年11月,南北臨城兩鎮合併成臨城鎮,鎮長楊家才。1956年6月,稱滕縣臨城鎮(縣直轄鎮)。北臨城組成高級社,張作義任支部書記兼社長。1958年9月,五個鄉鎮合併成臨城友誼人民公社。1961年前後,北臨城分兩個大隊,北一大隊由王廣友任大隊長。1967年北一大隊成立革命委員會,梁學勤任主任。1976年在村革委會二次調整後,郝茂穩任大隊長。1984年12月,北一村成立村民委員會,王家寬任村長,有委員7人,設8個村民小組。1995年改設街道辦事處。總支書記郝茂穩兼任主任,下轄四個居委會, 即北門口居委會、 火神廟居委會、 人祖廟居委會和天山居委會。1990年以來,多次被薛城區委、區政府授予“先進集體單位”“突出貢獻單位”稱號,被薛城鎮授予“小康村”稱號。1999年被授予“先進文明辦事處”稱號。

人物簡介

李保元 1910年出生,祖籍滕州市張汪管區楊莊村,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日軍侵占臨城期間,曾以車站小賣員身份,做黨的地下工作,1940年參軍,淮海戰役中任運輸連連長,渡江戰役前夕,因腿病退役。1951年6月~1954年1月,任北臨城鎮黨支部書記,他領導北臨城鎮民眾搞土改,成立互助組,發展生產,做了大量工作。
郝茂穩 1954年12月18日出生, 197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參加工作,大專文化程度。現任山東百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北臨城街道辦事處主任、總支書記。任職期間勇於開拓創新,使集體經濟日益發展壯大,目前集團擁有集體企業7個,固定資產1.5億元,年總產值1.8億元,創利稅1600萬元。
郝茂穩連續多年被評為市、區“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棗莊市人民政府給予記大功一次,薛城區人民政府給予記三等功一次。連續兩屆當選為山東省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