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澗”只是眾多最古老、保存最為完好的類似獵牛場所中的一個,它精巧的追逐野牛的巷道和考古沉積一點也沒遭到破壞,因為如此,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此處列入世界遺產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美野牛“死亡之澗”
- 所屬洲: 北美洲
- 國家: 加拿大
- 批准時間: 1981
基本概述,具體介紹,評價,遺址簡介,歷史,
基本概述
北美野牛“死亡之澗”(牛急跳崖處)
中文名稱: 北美野牛“死亡之澗”(牛急跳崖處)
英文名稱: 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 Complex
批准標準
198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C (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具體介紹
幾千年來,美洲野牛為北美大平原的土著居民提供了許多生活必需品─肉可以食用,獸皮可以做衣服,筋骨和角用來做工具,糞便用來生火。大量野牛死在了牛急跳崖處,這裡大批的牛群跳下山崖,被屠宰于山下。牛急跳崖處在北美大平原非常普遍,但是最大的,最古老的,保存最好的是北美洲的“死亡之澗”,它位於艾伯塔山西南的波丘派恩丘陵。“死亡之澗”只是北美土著追捕野牛設施的一部分,遺址整個包括聚集野牛的盆地、把野牛引向懸崖的巷道、野牛跳崖處和加工場所。幾千年來,生活在北美的土著一直獵取野牛,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依靠狩獵技術的高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展了無數的狩獵技巧以獲取生存所需食物。其中最為複雜的狩獵技巧恐怕應是野牛的死亡之崖。
評價
在艾伯塔省的西南部,發現了一個土著人的營房和墳地,裡面存有大量的野牛骨骼,展示了近六千年前的北美土著人的習俗。他們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對野牛習性的了解,將牛群追趕到懸崖上殺死,然後在下面的營房裡分割屍體
遺址簡介
北美野牛跳崖處,亦稱美洲野牛澗,坐落在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境內,東距麥克雪奧德堡19千米,南距老人河48千米。曾經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圍獵場之一。是古代北美土著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區。它反映了人類在社會早期創造的偉大的原始文化,這讓每一個到過野牛跳崖處的人都為古代土著人巧妙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求得生存的智慧和高超技能驚嘆不已。幾千年來,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謀生的物質來源:牛肉可以充飢,牛皮可以做成帳篷及衣服,牛糞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製成工具。史前期,野牛跳崖處是印第安土著居民一個最大的圍獵場。艾伯塔西南的箭獵山中的野牛跳崖處是北美最大、最古老,得到最完善保護的圍獵場,它包括圈牛區、屠宰區和加工處理場幾個部分。其中,圈牛區面積32平方千米左右,美洲野牛被圈到這裡後,即被趕下懸崖摔死。屠宰區內有一道約18米高的懸崖。從5700年前到19世紀中期,被趕下這道懸崖摔死的野牛不計其數,懸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內仍然可以看見許多野牛骨骼。加工處理場是人們對野牛進行加工的地方。位於圈牛區附近,人們在這裡加工野牛。這裡遺留的一些土坑是專為貯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圍有用野牛骨壘成的骨牆。
歷史
第一位考察此地的考古學家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朱尼斯·博爾德,1938年開始對此地進行第一次發掘,隨後九年的發掘讓我們對此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聚集盆地位於懸崖的西邊,是一處方圓40平方公里的積水盆地,是廣闊的草場地帶。盆地里有充足的水源和各種各樣的青草,在冬天到來之前都是綠油油的。石塊堆積在兩旁,追逐巷道幫助者將野牛逐向懸崖。現今仍可在盆地看到綿延14公里長的巷道,由無數小石堆標誌著,懸崖西面10公里處有500多個石堆,人們在這裡生火和編織毛毯,這些石堆還為野牛形成一條通向懸崖的小路。狩獵開始前,經過訓練的年輕人會學走失的小牛的叫聲來引誘牛群跟隨自己,當牛群靠近了追逐巷道的入口處,年輕人會圍在牛群後面,揮動長巾,大聲叫喊,恐哧牛群。牛群跑至懸崖前往往收不住腿,隨著慣性跌入崖底。從5700年前到19世紀中葉,曾有無數的野牛被聚集到10-18米的懸崖邊。今天在懸崖底部到處是野牛的屍骨。懸崖附近是屠夫們的營地遺址。在方圓1公里的範圍內星星點點地散布著出貯肉窖和灶坑遺蹟,當地人製作的肉干可保存幾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