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北美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漢學形態
- 作者:徐寶鋒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716872
- 外文名:The Sinolgocial Patier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9頁
- 開本:16
- 品牌:四方弘德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北美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漢學形態》在分析北美漢學家中國詩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主要漢學家為例,重點關注了西方現代與後現代語境下中國古代文論的漢學研究形態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新的文論取向。
圖書目錄
叢書總序:在“文人”與“士大夫”之間
一、“文人”與“士大夫”的身份衝突
二、達觀——“文人”與“士大夫”身份衝突的解決方式
三、士大夫的自我疏離與文人趣味之功能
第一章引言
一、北美漢學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理論格局
二、北美漢學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國內影響
三、本文的研究路徑和理論旨趣
第二章再現理論與儒家的詩歌功能觀
一、劉若愚對“再現”理論的借鑑和轉化
二、歐陽楨等漢學家對於“再現”的哲學性理解
三、“再現”理論視域下的儒家詩歌功能觀
第三章中國文論的情志傳統
一、陳世驤對於中國抒情傳統的開創
二、高友工與中國抒情傳統的建立
三、孫康宜對中國抒情傳統的理解與建構
四、林順夫的抒情美學思想
第四章 敘事理論與中國傳統敘事
一、關於敘事的邊界與範疇
二、雅和俗界限的模糊與消弭
三、史實與虛構的辨析和思考
第五章 “形式”“結構”與“文”
一、“文”的意義生成和漢學轉換
二、漢學家對“文”的新批評切入
三、漢學家對“文”的結構主義讀解
第六章詩學研究中的文化與社會
一、文本背景的前景化處理
二、人性慾望維度的凸顯
三、性別研究與女性意識
結 語
參考文獻
致 謝
一、“文人”與“士大夫”的身份衝突
二、達觀——“文人”與“士大夫”身份衝突的解決方式
三、士大夫的自我疏離與文人趣味之功能
第一章引言
一、北美漢學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理論格局
二、北美漢學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國內影響
三、本文的研究路徑和理論旨趣
第二章再現理論與儒家的詩歌功能觀
一、劉若愚對“再現”理論的借鑑和轉化
二、歐陽楨等漢學家對於“再現”的哲學性理解
三、“再現”理論視域下的儒家詩歌功能觀
第三章中國文論的情志傳統
一、陳世驤對於中國抒情傳統的開創
二、高友工與中國抒情傳統的建立
三、孫康宜對中國抒情傳統的理解與建構
四、林順夫的抒情美學思想
第四章 敘事理論與中國傳統敘事
一、關於敘事的邊界與範疇
二、雅和俗界限的模糊與消弭
三、史實與虛構的辨析和思考
第五章 “形式”“結構”與“文”
一、“文”的意義生成和漢學轉換
二、漢學家對“文”的新批評切入
三、漢學家對“文”的結構主義讀解
第六章詩學研究中的文化與社會
一、文本背景的前景化處理
二、人性慾望維度的凸顯
三、性別研究與女性意識
結 語
參考文獻
致 謝
文摘
本文主要觀點如下: 一、 北美漢學家在進行中國文論思想研究時,並沒有將再現理論與儒家的詩歌功能觀等量齊觀,而是通過參互考察再現理論來燭照中國詩學本身的特徵和價值趣味,漢學家的這種研究方法更能見出儒家詩歌功能觀本身外在的發展輪廓和內在的意涵邏輯。 二、 主體性問題一直掩含於中國詩學的“情”“志”結構之中,北美的漢學家們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以“情”“志”結構為支撐的中國抒情傳統的外在輪廓,他們的研究深入、細緻而又資料詳實,但是也流露了較為明顯的以西方主體性詩學觀念對接中國詩學抒情傳統的輕率。 三、 北美漢學家從形式主義、新批評或者結構主義的立場出發,著力於探索了中國文學作品內部包括語言、結構、技巧、韻律、隱喻、悖論、矛盾、含混等種種形式因素,對於從更為科學性、邏輯化、理論化的角度來反思“文”、“辭”、“采”等關聯性範疇具有重要意義,但其“七竅雖鑿而渾沌不死”的詩學理想並未完全實現。 四、漢學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保持了一種比較宏闊的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野以及“新歷史主義”的話語傾向。中國詩學中的一些文化縫隙被重提並人為地加以了放大,文人的身份及心態被放在文化現象和文學形態的參互引證中加以了重新確認,傳統中國詩學傳統中一度被忽視的欲望主題以及女性抒寫在西學的視野下被重提並獲得肯定。漢學家從文化與社會的角度切入中國詩學本體的方式為更準確地理解中國詩學的本初旨趣增加了一個相對多元而開放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