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簡介
北約快速反應部隊(TheNATOResponseForce)自2002年11月開始組建,到2003年10月15日正式成軍,2006年正式完成組建工作,現有兵力約2.7萬,其中1.6萬屬於後備部隊。
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是一支可以迅速起用的常設部隊,類似於
北約 空中預警部隊和常設海軍部隊,不同之處是它匯集了不同兵種和所有現代化軍事反應能力。
除戰鬥行動外,快速反應部隊將努力適應各類任務,包括非戰鬥營救行動、人道主義援助,以及包括維和、反恐和禁運行動等危機處理行動。該部隊能進行軍事高科技、高強度戰爭,並且在接到命令後,7天內具備部署到世界上任何需要的地方的能力,後續部隊能在30天內到達。
成立背景 冷戰結束後,為了適應新的國際安全環境需要,北約成員國紛紛組建了
快速反應部隊 。比如美國就建立了一支15萬人的快速部署部隊;德國組建了一支5.36萬人的危機反應部隊;英國建立了一支數量達6萬人的聯合快速部署部隊等。
北約快速反應部隊 雖然各國建立的這種快速反應部隊名稱不一,但他們都是以對危機實施快速反應為己任的。北約各成員國的快速反應部隊可以說是北約各成員國軍隊中的王牌。但是,由於北約各成員國軍隊的訓練素質參差不齊,武器裝備質量不一,北約各成員國快速反應部隊之間在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上存在不小差距。
美國快速部署部隊在危機突發時,可以向海外實施快速兵力投送,執行應急作戰等。美國憑藉其強大的海運和空運能力,其陸軍具備在4天內將一個輕型旅、12天內將一個師、30天內將兩個師投送到海外戰區的能力;空軍具有在7天內將兩個航空聯隊、30天內將6個航空聯隊投送到海外衝突地區的能力;海軍可以在一兩天內將第一個航母編隊,7天內將第二個航母編隊,30天內將第三和第四個航母編隊投送到海外戰區的能力。
北約快速反應部隊自2002年11月正式開始組建,2003年10月15日正式成軍,並在位於荷蘭布林瑟姆的北歐戰區司令部舉行成立儀式,來自北約成員國的代表參加了閱兵典禮。時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詹姆斯·瓊斯 將軍在儀式上稱,快速反應部隊的成立是
北約 50多年前簽署《華盛頓公約》以來最重要的變化之一。
人員組成 初期快速反應部隊的軍人來自14個國家,其中來自西班牙的最多,達2200人 ;法國和德國各貢獻了1700人和1100人;美國向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提供了300名軍人。
快速反應部隊中的步兵得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專家、憲兵部隊、工程技術人員的支持;海軍則擁有攻擊直升機、
護衛艦 、
潛艇 和飛行巡邏編隊;空軍由戰 斗機、運輸機與偵察機部隊組成,位於德國拉姆施泰因的北約空軍北方司令部負責其運作。獲得全面作戰能力後的空軍每天可以出動戰鬥機200架次。
快速反應部隊不設定固定編制,人員每6個月將輪換一次。各國海、陸、空各 兵種中的精英部隊進行日常聯合演練。一旦北約發布動員令,它們將被快速部署
到2006年10月,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人數擴充至2萬人,並獲得全面作戰能力,能夠在5天內部署完畢,並在30天內保持獨立行動能力 ,以執行人員疏散、維持和平、打擊恐怖分子或高強度戰鬥等任務。
首次軍事演習 參加演習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士兵直升機機降 2003年11月20日,北約快速反應部隊首次登台。一場以反恐為主要內容的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在土耳其南部海濱城市伊茲密爾附近的多安貝伊軍事基地上演。目的是檢驗北約快反部隊的合成能力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土耳其和比利時等11個北約成員國的陸、海、空三軍共1300人參加了此次軍事演習。時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詹姆斯·瓊斯 將軍在演習結束後表示,演習表明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已經從紙面變為現實,並初步具備了在任何時間和世界任何地點執行北約使命的能力。
發展與改革 2013年1月17日,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
孔德·巴特爾斯 表示,北約今後將重振快速反應部隊,以推動北約軍事發展與改革,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導致北約成員國普遍縮減軍費,與此同時,新興的安全威脅又要求北約做好應對準備。為此,
北約 提出了“靈巧防務”的理念,即通過多國合作的形式,在降低支出的同時,保持和發展軍事能力。加強快速反應部隊建設將是北約進行這一努力的關鍵。
2013年,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海軍正在參與打擊
索馬里海盜 和在地中海反恐的任務。2012年,美國首次宣布將派一個旅加入北約快速反應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