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河村

北石河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姜姓從外地逃荒來此定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石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城區東北部
  • 面積:3平方公里
概況,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因建村於河旁,河床多石,故命村名石河。1981年,因與鳳城鎮之石河村重名,遂在村名前冠以“北”字。另一說為,明朝末年,李姓來此定居。因西北方有一個山泉,泉水常年不乾,故命村名寶泉莊,後來因為村東北有條河,河中多石,改名石河。繼之,修、張、王、鞠、譚、葛等姓,先後來此定居。 北石河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22°11′,北緯36°49′。東與北城陽村為鄰,西與秋林頭村相連,南與它山泊村相接,西北和牟家村交界,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距辦事處駐地約6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7公頃,荒山面積5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92戶,580人,有李、姜、修、張、王、鞠、葛、邢、韓、高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修姓。

大事記

1942年10月20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在村南修建水庫1座。 1976年本村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將村南土地整成30米寬、200米長的地片。 1982年春在村南修起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的大口井。 同年村里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3年在村南建起磚瓦廠。 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春投資6萬元,全村吃上自來水。 1997年安裝電話42部。 2000年安裝有線電視。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4年成立村國小,設1-5年級。1969年,村出資2萬元,在村北建起新學校,教師5人,學生100餘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兒童入學率為99.5%。1993年,併入秋林頭學區。到2002年,全村升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9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10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種運輸車、拖拉機120輛,機車80輛,電話140部,彩電150台,電冰櫃90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中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家家戶戶住上了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購買了長江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2年,村投資6萬元,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6年,投資建成了新的村辦公室大院、醫療站、幼稚園等。1998年,全村安裝電話92部。2000年,安裝了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張樹在石河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立黨支部,張樹任黨支部書記,修仁桂任組織委員。1944-1950年,姜德榮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和組織支前活動,有20多人隨軍參加了萬第戰鬥。1950-1970年,修仁勤任黨支部書記。1970-1985年,鞠春芝任黨支部書記。1986年起,修連海任黨支部書記。修連海任職以來,本村被海陽市政府評為文明村。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33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4月,設村公所,後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治安、民兵、調解、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仁公、張仁喜、徐樹芝、修奎、修德、葛進友、鞠純芝、修信、修文田、姜國財、李運傑等。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