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北白頰長臂猿體長45-62厘米,體重5-7千克。是軀體更加纖細而四肢顯得更長的一種
長臂猿 。雄性黑色,唯兩頰各具一大型白斑,頂部的簇狀冠毛顯得更尖長而明顯。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軀體大部污黃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體毛長而粗糙,雄獸以黑色為主,混有不明顯的銀色,只是面頰的兩旁從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塊白色或黃色的毛,雌獸體毛為桔黃色至乳白色,腹部沒有黑色的毛,從而區別於
黑冠長臂猿 。
該物種的犬齒、臼齒和陰莖骨等一些骨骼也與黑冠長臂猿有所不同,犬齒較長而且呈尖刀形,前臼齒上有雙尖,第一枚下臼齒呈扇形,上臼齒上面具4個尖,下臼齒上面則具5個尖。頭頂上有一塊呈梯形的赤褐色斑塊,雄獸的冠毛隆起,雌獸則沒有冠毛。白頰長臂猿軀體更加纖細,而四肢顯得更長的一種長臂猿。雄性黑色,唯兩頰各具一大型白斑,頂部的簇狀冠毛顯得更尖長而明顯。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軀體大部污黃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
近種區別 北白頰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
西部白眉長臂猿
體長45-62厘米,體重5-7千克。是軀體更加纖細而四肢顯得更長的一種長臂猿
雄性體重5.0-7.6千克,頭體長43.5-58.5厘米;雌性體重4.4-6.8千克,頭體長42-58.厘米
長臂猿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頭很小,面部短而扁,體長為45~65厘米,體重10~14千克
雄性黑色,唯兩頰各具一大型白斑,頂部的簇狀冠毛顯得更尖長而明顯。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軀體大部污黃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面頰的兩旁從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塊白色或黃色的毛,雌獸體毛為桔黃色至乳白色,腹部沒有黑色的毛
手、足白色或淡白色。顏面周圍常形成明顯的白色面環,雌性面環近似封閉,雄性多不封閉(被白色眉紋斷開)。兩性均有暗、淡兩種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環顏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黃或奶油黃色,面環和手足更淡,白色
雄獸的體色大都為暗黑褐色,但陰莖處的毛叢為白色,另外額部附近有一道明顯的白紋;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顏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白色
白頰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
西部白眉長臂猿
棲息環境 北白頰長臂猿棲息於高大的原始和退化的常綠和半常綠森林中。在越南西北部和寮國北部,這些動物生活在亞熱帶氣候中,沒有霜凍的冬季短暫且不太冷。在越南,發現該物種的海拔高度為200-1,000米之間,最高記錄達海拔1,500米,然而,2011年發現了個體由於低地森林砍伐,大部分海拔超過700米。在寮國,從湄公河平原到南艾—普雷國家公園( Nam Et-Phou Loei NPA) 至少海拔1,650米的地方發現了北白頰長臂猿。
生活習性 行為 營小群體生活,一般每群3-5隻,少數可達7-8隻。旱季通常在清晨06:30開始活動,並開始晨鳴。覓食高峰在07:00-08:00;第二個高峰在11:00-12:00;第三個高峰出現在14:00-15:00。覓食、運動、戲耍、休息都是群體活動。覓食時個體間的距離不超過70米。通常一隻手抓掛在樹枝上,另一隻手採摘食物,兩手交替進行。多在高大的樹冠中上部進行覓食,高度在10-25米左右。
叫聲 北白頰長臂猿的喉部長有
喉囊 ,又叫音囊,喊叫的時候,喉囊可以脹得很大,使喊聲變得極其嘹亮。它是哺乳動物中的“歌唱家”,特別喜歡鳴叫,形式有雄獸的“獨唱”、雄獸和雌獸的“二重唱”和雄獸及其家庭成員的“大合唱”等等。特別是氣勢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獸首先發出引唱,然後成年雌獸伴以帶有顫音的共鳴,以及群體中的亞成體單調的應和,“嗚喂,嗚喂,嗚喂,哈哈哈”,音調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動10谷,幾千米之外都能聽到。每天早晨就開始鳴啼不已,覓食時不鳴叫。每天至少鳴唱1-2次,有時多達3-4次,一般與天氣變化有關,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鳴唱持續的時間短的只有2-3分鐘,長則在20分鐘左右。它們的這種習性,既是群體內互相聯繫,表達情感的信號,也是對外顯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
食性 主要是食果動物。以多種熱帶型野果(漿果、核果、堅果,特別喜食榕樹果)、嫩樹葉,花苞,樹芽等為主要食物,也食昆蟲、小鳥和鳥卵。食物種類約85種,其中,植物性食物占食物總數的90.6%,水果(39%)、葉子(36%)和花朵(5%)。
在中國西雙版納(雲南南部)個體的食物組成,消耗的葉子(占每月飲食的53-85%)比水果多,但水果在飲食中的百分比從1月到5月水果開始增加。該物種每年花費30%的時間休息、33%的進食時間、35%的旅行時間和2%的鳴叫時間(隨季節變化)。在雨季5-10月,有許多水果可供食用時,北白頰長臂猿旅行較少,而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北白頰長臂猿需要吃更多的葉子並旅行更遠的距離。
分布範圍 北白頰長臂猿是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的特有種,分布區非常狹窄,該物種的分布總面積可能不及800平方千米。見於越南北部紅河流域馬江以西和寮國北部
湄公河 以東。在中國雲南僅見於西雙版納的江城、建水、勐臘和綠春黃連山。
北白頰長臂猿分布圖
繁殖方式 營“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常在樹林的上層活動,有領域性,每群所占領地的面積大約為5平方公里,覓食、睡覺、活動的地點都較為固定,群體成員之間的關係也較為溫和,很少爭鬥。雌獸的月經周期大約為28天左右,懷孕期約為210天,通常每2年生育一次。一般3-4月產仔,一胎1仔,幼體7-8年性成熟。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北白頰長臂猿是印度支那地區長臂猿中分布最北、分布區最小、數量最少的種。20世紀50-60年代,北白頰長臂猿在雲南南部有較多數量,僅西雙版納勐臘縣約有130-150群,530-620餘只。80年代初期約有18群,70餘只(楊德華等,1987),加上綠春的數量,可能有80-100隻(馬世來,1988)。同期勐臘地區的北白頰長臂猿數量比60年代初以前減少了86%。而在80年代末期,勐臘的北白頰長臂猿數量已不足40隻(扈宇等,1989),綠春黃連山的北白頰長臂猿接近絕滅。越南北部的數量不及200隻(Cao and Pham,1994),寮國可能不及100隻。
北白頰長臂猿於60年代初期在雲南勐臘縣尚有一定數量,甚至在縣城中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總數約有500-600隻。從70年代起就已經逐漸絕跡,至20世紀80年代僅剩70隻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難聽到北白頰長臂猿的叫聲了。為保護這種珍貴動物,中國已經建立了以保護北白頰長臂猿為主的雲南勐臘自然保護區。
2022年9月6日,在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會議上發布《中國靈長類動物瀕危狀況評估報告2022》。報告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分布的北北白頰長臂猿在野外均沒有被監測到,符合野外滅絕的標準。
瀕危因素 北白頰長臂猿的瀕危原因主要是棲息地被破壞。除了從剩餘的森林棲息地提取薪材和木材外,該物種還因農業侵占低地和山區而遭受森林砍伐。狩獵食物和傳統藥物,以及為非法寵物貿易而活捉幼小的動物,是整個物種範圍內的主要威脅,並被認為是其在所有三個國家下降的重要原因,包括在中國的滅絕(2011年)。在進行了大量調查工作的越南,發現許多種群規模很小,據報導當地滅絕很常見(Rawson等人,2011年)。剩餘的少量種群容易受到持續的狩獵壓力和棲息地退化以及種群規模小(例如疾病、環境事件、近親繁殖衰退)的影響。即使在少量白化梭菌種群中狩獵的低攝入量也會導致種群崩潰(Fan等. 2014;Fan and Huo2009年)。
自2008年對該物種進行最後一次評估以來,越南的森林覆蓋面積已損失近15%,如果年增長率不下降,未來30 年(兩代)可能會損失60%或更多的森林覆蓋面積。寮國是該物種的主要保存區,自2008年對該物種進行最後一次評估以來,其森林覆蓋面積已喪失10%以上,並且在未來3 年中也可能喪失60%或更多的森林面積(兩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