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34年銀幣,是1908年發行的北洋政府銀幣,銀幣數量與其他版的存世量不成比例。鑄造工廠為北洋造鋼廠。年代為清朝光緒34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洋34年銀幣
- 鑄造時間:1908年
- 鑄造年代:清朝光緒34年
- 鑄造工廠:北洋造鋼廠
歷史淵源,版本,
歷史淵源
清末幣制紊亂,各省所造銀元的圖紋、成色並不一致,價格互有高低,彼此不能通用,因此市場流通極為困難,且易生弊端。雖說在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頒布了《幣制則例》,並在次年新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但尚未發行就遇武昌起義,即充作軍餉發放,只是使市面多一種銀元而已,所謂的《幣制則例》也隨清朝的國祚到此結束。
民國成立後,擬重新整頓幣制,然而以新模再制費時。在改定新模前,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呈文臨時大總統,核請仍然依舊幣式樣照常生產。到了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時,認為應先進行整理,改良劃一,作為實施新幣制及推行新國幣之基礎,因而財政部在民國三年(1914年)八月飭令南京、湖北、奉天、四川、廣東及雲南各地造幣分廠,指示在國幣新模未頒前,各廠改用北洋造鋼模製造銀元。鋼模則向天津造幣總廠領取。
原本銀元市價各地不同,黃河以北系以“北洋造”為標準,其他銀元約高或約低若干;大江以南,則是以“江南省造”作準;兩湖地區的標準自然是“湖北省造”銀元;而兩廣及關外則以雙毫小銀角為標準。辛亥革命後,北洋造銀元的影響力隨軍隊勢力進入江南及兩湖範圍,對各省銀元在市價上的差額影響逐漸細微。因此北洋政府選擇北洋造銀元為籌備新國幣模頒發前過渡階段的標準銀元,規定“嗣後一切官款及官營業出入,均以北洋銀元為本位,其他南洋、湖北、廣東等銀元暫準一律搭用,不得貼水”。
版本
北洋34年銀幣小字版,指的是34年這個數字,相對小一點,其實並不明顯,分辨的關鍵還是看龍,這個版的龍不是34年龍,而是造幣廠將33年北洋龍的版改為34年,又鑄造的。龍鱗版淺,精品好品存世不太多。
北洋34年是1908年,北洋造的光緒銀元是北洋機器局前身為天津軍火機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