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銀元局

經庚子之變,慘遭八國聯軍洗劫的天津,已是滿目瘡痍,瓦礫廢墟,一片狼藉,商業店鋪幾乎完全毀於炮火,經濟凋敝,市場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是名副其實的重災區。尤其是洋兵劫掠了官府、商號的上千萬兩現銀,形成“津市錢荒,商民交困”的局面。同時,因制錢(輔幣)短缺,市場交易“往往以竹片、紙條代充找付,殊屬不成事體”。此時,袁世凱和周學熙面對的遠不是為官的榮華富貴,而朝廷背負巨額賠款,對地方困境已無力顧及。袁世凱到任半年多後,至1902年8月25日,才從聯軍“督統衙門”正式接管天津。袁果然不負朝廷重託,“銳心圖治”,為整頓金融亂局,恢復經濟,遂呈奏朝廷,準予設立專局,開鑄銅元。命周學熙“總辦銀元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洋銀元局
  • 時間:庚子之變後
  • 接管天津:1902年8月25日
  • 做法:設立專局,開鑄銅元
歷史背景,歷史意義,

歷史背景

1901年9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接任直隸巡撫。周馥之四子周學熙時在山東袁世凱手下供職。
晚清幣制混亂,僅以輔幣“制錢”來說,多處鑄造,品質不一。清初,其成色是銅八鉛二,至光緒已變為銅鉛各半;重量在清初每10枚為41.1克,到光緒則已縮減至20.8克;計數標準也不同,本應千文為一“貫”,但不同地方970、820、500……極不統一;還有民間私鑄,摻雜沙子,質量更差,擲地即碎。而廣東、福建等省,開風氣之先,早於1900年已開始鑄造銅元,經濟、社會效果俱佳。因此,直隸奏準,也設局開鑄銅元,這正是周學熙要辦的首要任務。
當年直隸總督府設於保定,袁在赴保定前夕,囑周學熙,“我月余歸來,冀見鼓鑄之成功”。周學熙此時雖名為銀元局總辦,但基本上是個“空頭司令”,先前的鑄幣局已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化為了廢墟,辦公無官署,建廠無經費,鑄幣無機器,頗有點白手起家的味道。周學熙無可奈何中勉強就事,選定河北大悲院殘址,聘募技師,招集工匠,於廢墟中“搜求機器”,“精心構思,設法修配,晝夜兼營”,在“庫款支絀,無可籌措”的情況下,只能由北洋支應局“借拔”銀十三萬五千餘兩,並向民間“息借商款”以為支持。經緊張籌辦,僅70餘日“房屋機器,一律告成”。待袁世凱歸來,“詫其神速,推(周)為當代奇才”,更謂周“可以集事”,“嗣後以一切工業建設相委”。
史料記載,開鑄銅元可日產33萬枚,當年便鑄出上千萬枚。最直接、最現實的效果是,“市面賴以接濟,物價頓平,人心大定”。銅元問世之初,還只在天津流通,其後才向省城保定和各州、縣,進而在北洋全境推行。而超出預想的則是,鑄造銅元獲利十分豐厚,極大地充實了地方財政實力。開鑄銅元先是以收小錢(制錢)鑄大錢(銅元),新銅元面值有當五、當十、當二十(即一枚銅元相當五、十、二十枚制錢)不等。以當十為例,每枚需制錢3.7枚,就是說可獲利60%以上。當制錢收盡,改用紫銅,獲利更厚。其後,又從美國購進新式鑄幣機,效率更高,隨著擴建新廠,財源滾滾而來。據統計,自1902年開鑄,至1907年3月,四年多的時間,共鑄當二十、當十、當五、一文四種銅圓,折合當十銅圓6億8千餘萬枚(另有銀元、銀角未計)。獲利高達白銀193萬餘兩,極大的充實了地方財政。其中被袁世凱用於軍警建設和軍械購置128萬餘兩,占66.6%,另占32.2%的62萬餘兩,則供直隸推行“新政”,充做辦實業、辦學堂等社會事業的經費。這對袁世凱主政直隸,提供了巨大的財力支持。至於爾後形成以袁為首的北洋軍閥勢力,則是人們未曾料到、也無法預料的。

歷史意義

周學熙總辦北洋銀元局功績卓著,袁督以“操守謹嚴,才力精敏”的褒語為周報奏請獎,請朝廷破格錄用(當時周還是候補道員)。嗣後,因鑄銅元利厚,各省紛紛跟進,乃至形成濫鑄,幣制混亂局面並未能得到根本改變。朝廷於1905年末頒令,限制各省鑄造數量。規定北洋銀元局日產銅元不得超過60萬枚,致使餘利逐年下滑;加之銅價上漲,餘利由初始的每年70萬兩到80萬兩白銀,降至1907年的16萬兩左右,當年勝景不再。
在此期間,北洋銀元局還於廠內創辦了一所圖算學堂,招考高等學徒,培養中級技術人才。同時,又以銀元局的設備、技術力量為基礎,另集股銀二十萬兩,創建了北洋勸業鐵工廠,為發展機器製造業貢獻了力量。
1905年,因鑄造銅元獲利豐厚,也為統一幣制,朝廷決定將北洋銀元局創建的造幣廠改屬戶部,更名為戶部造幣總廠北分廠,周仍“兼綰廠務”,至1906年,周學熙始辭去總辦一職。
從1902年,北洋銀元局創建,至1906年,轉制為造幣總廠北分廠,應當說它在那個歷史發展階段,為中國的金融貨幣史書寫了不可缺少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