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1986年9月的一日,空氣中已悄然沁入秋的氣息。威海市環翠樓廣場豎起了一座高大的銅像,英雄和他愛犬面向著大海,蔚藍色的大海。那是一片充滿了悲壯與奮爭的藍色,英雄的事業、夢想、忠誠乃至他的生命都融在了這片藍色的永恆當中。每天清晨,金色的陽光都會將塑像映得一片輝煌,這位英雄的故事裡,有一級戰艦與他的名字緊緊連在了一起,這級戰艦的名字並沒有隨著歷史的推演和時光的流逝而減損絲毫光輝,相反地,她已升華成了中華民族海軍的精神象徵。
兩次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建設新式海軍,主要是以當時的海上霸主英國海軍為師。在延請外籍顧問至國內教學的同時,又專門派出海軍留學生赴英學習,因而中國近代海軍充滿了英式傳統。在購買西式軍艦方面,中國也一度只認準英國一家,從阿思本艦隊、蚊子船,一直到“超勇”級撞擊巡洋艦,都一直是英式軍艦堅定的追捧者。然而隨著購艦過程中陸續發生的一些不愉快,以及英國企圖控制中國海軍的野心日益明顯,英國艦船銷售在華的代言人赫德,這個目光深邃的英國人,逐漸失去了主持中國新式海軍建設的直隸總督李鴻章的信任,中國此後長時間不再向英國購買軍艦,轉而向新生的海軍國家德國投去青眼。所以儘管英國設計出了相當先進的穹甲巡洋艦“愛斯美拉達”,但中國海軍裝備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艦卻是德國建造的並不完善的“濟遠”級。
不甘心就此失去中國這個大市場,阿姆斯特朗公司很快調整了銷售策略,撇開赫德控制的海關銷售渠道,直接委派英國海軍少校布里奇福德為公司駐中國的銷售代表,通過英國駐華使館、怡和洋行、旗昌洋行等從中居間,充分利用他們在中國官場和民間的各種關係,開始獨立尋找、捕捉、創造軍火銷售的機會。
當時正值中法戰爭結束,福建船政水師在馬尾的慘敗刺激中國開始了新一輪購艦熱潮,值此良機,阿姆斯特朗公司新的銷售策略很快就見到了成效。1885年10月2日,赫德收到了他的忠實部下,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主任金登乾的電報,電文里報告了一個絕密情報:“曾侯奉命訂購巡洋艦等,正同阿姆斯特朗等廠聯繫,並送去了鐵甲艦的詳細數據(此處的鐵甲艦其實指濟遠型艦,作者注)。”10天后,訊息進一步得到確實,金登乾打聽到中國在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了2艘軍艦,同時在德國也訂購了2艘。被阿姆斯特朗和曾候劃做局外人的赫德,憤憤地把此次交易稱為“陰謀詭計”。
根據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提議,最國中國的購艦計畫是按照“濟遠”級穹甲巡洋艦的設計,在英、德兩國各再訂造2艘。“濟遠”是德國造船工業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艦,儘管設計上大量效仿了英國,但並沒有完全學到家,不可避免存在著很多缺陷,因而從建造開始就非議不斷,因為失去中國訂單,而對德國滿腔怒火的英國人,更是對這型軍艦提出許多異常尖刻的批評。受這種輿論影響,在歐洲負責具體辦理訂購事宜的中國官員不得不萬分謹慎,駐英公使曾紀澤、駐德公使許景澄為保證新式巡洋艦的質量和先進程度,並未直接訂購“濟遠”型軍艦,而是在歐洲各國反覆考察,諮詢英、德兩國海軍部、造船界專家,最終使新巡洋艦的訂造發生了有益的變化。
在評審“濟遠”級軍艦的設計究竟是否先進的過程中,駐英公使曾紀澤結識了阿姆斯特朗公司傑出的艦船設計師威廉·懷特。才華橫溢的懷特,當時的風頭已大大蓋過創造出蚊子船和撞擊巡洋艦的喬治·倫道爾,後來還長時間供職於英國海軍部。從1886年開始,皇家海軍所有大型軍艦的設計幾乎全出於其手,直到1903年離開海軍部前,他極大地影響著無畏艦出現前英國大型軍艦的設計風格,因此這段時間,又被人稱為“懷特時代”。作為穹甲巡洋艦設計創始國的英國設計師,對這種巡洋艦的設計規則自然了如指掌。果然,懷特對德國學得走了形的“濟遠”級巡洋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一口氣指出“濟遠”的缺陷有8處之多。儘管有 “外洋匠師務求相勝,亦猶自古文人之相輕。雖有佳文,欲指其瑕不患無辭”的嫌疑,但懷特提出的某些意見也不無道理,隨即引起了中國國內的重視,從而間接影響了中國購買新式巡洋艦的計畫。“濟遠”級的設計方案最終被認定設計上存在較多不足,而被放棄,清政府命令新巡洋艦改為訂造“西國通行有效船式”。
出現 這次英國人等到了他們的機會。在對德國的“濟遠”級設計挑鼻子挑眼時,懷特不失時機地向曾紀澤提交了一種全新的巡洋艦設計方案,對比“濟遠”,懷特稱自己的這件得意之作有10處優點,並逐項細細闡述。經過一番了解對比,曾紀澤對這型軍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確實比“濟遠”級優良得多,遂擬稿申請購買,與“愛斯美拉達”擦肩而過多年之後,中國終於迎來了一級英式穹甲巡洋艦,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致遠”級穹甲巡洋艦。
關於“致遠”級軍艦的艦體構造、各項參數、武備系統等技術情況,現代中外雖多有書籍論著提及,但多有相互矛盾之處,以致這級在中國海軍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軍艦,在迷霧後隱藏了太久的時間。非常幸運,一個多世紀前一位中國人在私人日記的偶然記載,為百年後解開“致遠”之謎提供了可貴的鑰匙。
1890年8月29日,李鴻章的得力幕僚、曾撰文尖刻批評赫德的薛福成,此時繼劉瑞芬之後正出任駐英公使。8月的暑氣里,薛福成在日記中寫下了一篇對於中國艦船史研究意義重大的文字:“十五日記,查舊卷,光緒十一年六月電傳諭旨,著照‘濟遠’穹甲船式,在英德兩國製造鋼面快船各兩隻……”此後連續5天的日記,薛福成詳細記述了有關“致遠”級的大量技術資料。
這級由懷特設計,被譽為“英廠傑構”的新式穹甲巡洋艦,排水量2300噸,柱間長(指首尾立柱間的長度)250英尺,全長267英尺。從俯視看,軍艦艦首尖削,向後線型逐漸舒緩,艦尾呈橢圓形,中國以往一些線圖將“致遠”級軍艦的艦尾畫得比艦首更加尖削,這與實艦的情況並不相符。“致遠”級軍艦甲板最寬處達38英尺,吃水最深處21英尺,艦首吃水14英尺,艦尾吃水比艦首略深,為16英尺。軍艦採用首尾樓船型,外觀修長優美,主甲板距離水面6.3英尺,首尾樓甲板距離水面19英尺。作為北洋艦隊中航速最高的大型軍艦,“致遠”級軍艦的動力系統由4台高式燃煤鍋爐和2座臥式三脹往復蒸汽機組成,雙軸推進,功率5500匹馬力,航速18節。和當時很多揚名世界的英國高速軍艦相同,為獲得更高的航速,懷特在“致遠”級軍艦上引入了先進的強壓通風設計。
艦船動力 進入十九世紀後,艦船上開始大量使用蒸汽動力。早期,為了獲取高航速,必須讓爐火熊熊的鍋爐內,燃燒變得更為充分,以產生更多的蒸汽、更大的輸出功率,主要採用向爐膛內機械鼓風的辦法,中國稱為吹風法。不過英國人並不滿足於這種近乎原始的做法,不久便出現了一種行之更為有效的手段,即通過採用一系列特殊設計,讓軍艦的鍋爐艙和相鄰的煤艙能夠根據需要而處於高壓狀態,從而提高鍋爐的供氣壓力,使爐膛里的煤炭劇烈燃燒,此時鍋爐水管中的水能在接觸管壁的極短時間裡迅速汽化並處於過熱狀態,壓力將會比正常情況下高出很多,具有更大的膨脹勢能,能極大提高主機的輸出功率,這就是強壓通風法。採用這種技術後,軍艦可以獲得比最大航速更高的極限航速,“致遠”級軍艦後來進行航試時,小試牛刀,即獲得了6892匹馬力的驕人成績,而根據設計,“致遠”級軍艦採用強壓通風后,功率最高將能達到7500匹馬力。由於鍋爐在強壓通風狀態下工作,老化會比正常工作狀態下快,爐膛容易受到侵蝕,蒸汽管路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連線處也比較容易發生泄漏,因此由強壓通風帶來極限航速作為一種非尋常的特殊手段,在軍艦的車鐘錶盤上並找不到這個刻度,一般都是由艦長以直接口令的形式,下達極限航速命令。1894年的中日黃海大戰中,為獲取極限航速,部分中國軍艦採用了強壓通風。然而,現代一些論著,竟想當然地把採用強壓通風這種先進技術說成是北洋艦隊缺乏保養,鍋爐狀況惡劣才不得不採用的下下之策,實在令人哭笑不得,這和批評北洋海軍採用橫陣一樣,都屬於未經調查研究,沒有掌握充足的資料,對當時的海軍和艦船技術沒有足夠的了解,便信口開河亂下結論的不科學做法。
汲取了“濟遠”煤艙促狹的教訓,“致遠”級軍艦的煤艙設計得較大,正常情況下載煤200噸,煤艙最大容量為520噸,以10節航速巡航時,每天耗煤量20噸,自持力為25天左右,而當輪機處於強壓通風狀態下工作時,每天耗煤量則增大到70噸。
優勢 對比沒有學到家的“濟遠”,“致遠”是一級純正的英式穹甲巡洋艦,防護設計上處處都體現出了英式思路。軍艦採用雙層底,兩層船底之間被分隔為很多水密隔艙,“雖遇擱礁及水底攻擊,不至沉下”,軍艦中層水平方向由穹甲甲板防護全艦,穹甲中部隆起的部分高出水線,兩側則深入水線下18英寸。軍艦中腰部位的穹甲甲板,因為下方保護著鍋爐輪機等要害部門,厚度為4英寸,而延伸向首尾的穹甲甲板,則出於減少重量考慮,厚度只有2英寸。由於除了穹甲甲板外,再沒有舷側裝甲,為了使軍艦有較強的抗損性,艦上的水密設計十分嚴密,從前到後10道水密隔壁將水線以下的艦體分為60多個水密艙,而且各座鍋爐、蒸汽機之間也設定有水密隔壁,進一步提高軍艦的生存力。在艦體中央部位,頂層的主甲板至穹甲甲板之間,兩舷布置的水密隔艙同時也是煤艙,戰時裡面堆滿的燃煤,可以起到一定的抵禦彈片的作用,當時英國人認為,一定厚度的煤層可以抵禦炮彈破片,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
艦船特徵 “致遠”級軍艦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除了優美的首尾樓船型外,最突出的就是雙桅、單煙囪。兩根鋼質的桅桿上,各設有一個戰鬥桅盤。前桅之前,在首樓甲板上設有一座裝甲司令塔,塔壁厚度3英寸,司令塔內裝備了水壓舵輪等操艦、指揮設施,軍官在此可以通過傳話筒向艦上各部門發出命令,司令塔上方是露天的羅經艦橋,即飛橋,安裝有羅經、車鐘等設施,飛橋兩翼裝有左紅右綠的航行燈,這裡是“致遠”級軍艦日常的指揮場所。此外,在尾樓甲板上還有1個圓台形的備用指揮台,裝有1座標準羅經,與之配套,在下方的主甲板上設有雙聯人力舵輪,具體安裝位置在尾樓前方的兩座廁所之間。“致遠”艦軍官有一張著名的合影照片,就是在這個位置拍攝。
軍艦上還配備了發電機,艦內的照明由150盞電燈提供,這些電燈遍布從艙面的主炮塔到裝甲甲板下的輪機艙的各個艙室。另外,艦上還設有兩盞照度達25000燭光的探照燈,用於夜間的海面照射、搜尋。這兩座探照燈一度曾被安裝在桅盤裡,由於如此一來桅盤內顯得過於擁擠,後來便把探照燈挪至軍艦前部飛橋的兩翼。
不同於英式風格濃郁的艦體,“致遠”級軍艦的武備系統顯得格外複雜多樣,摻雜了很多特殊的設計。訂造新式巡洋艦伊始,李鴻章就反覆強調,軍艦可以分別在英、德兩國建造,但是武器尤其是主炮的型號必須歸於統一,必須使用德國
克虜伯公司 生產的火炮。拋開李鴻章對德式武器的過分熱心痴迷不論,這種做法對於彈藥、零件供應的標準化,的確是大有好處的。甲午戰前北洋艦隊混亂的供應里,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火炮的型號、口徑五花八門,給零件和彈藥供應帶來很大困難。
主炮 依據李鴻章的指示,“致遠”級軍艦的主炮和在德國訂造的“經遠”級裝甲巡洋艦一樣,採用了北洋海軍大量裝備的德國克虜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徑後膛鋼箍套炮,每艘艦裝備3門,分首尾布置,首樓甲板上裝備雙聯炮台1座,2門火炮裝在1個炮盤上,炮台配備2英寸厚的後部敞開式炮罩,火炮轉動以及彈藥提升,都由水壓動力系統完成。另1門安裝在尾樓甲板上,由於尾樓內有軍官生活區,無法在裡面布置複雜的機械裝置,因此這門炮的轉動和彈藥補給則完全依靠人力。與之前購買的“濟遠”,以及駐德公使許景澄正在德國洽談訂購的“經遠”級軍艦裝備的同型火炮不一樣的是,“致遠”的主炮僅僅是炮管為克虜伯公司製造,而炮架其實是在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屬於帶有制退復進機的最新設計。這種奇特的德國炮管加英國炮架的組合,在當時被認為充分利用了克虜伯優良的後膛炮管,與英國先進的速射炮架,屬於集二者之長的設計,懷特驕傲地宣稱,“致遠”級的主炮炮架大大優越於“濟遠”。這種火炮的射速為2.5分鐘1發,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克虜伯架退炮,每門炮備彈50發,均為彈藥分裝式。“致遠”級軍艦回國時每門炮攜帶了普通鑄鐵開花彈15發,鋼質開花彈5發,子母彈5發,實心彈25發,配套還附帶了50個發射藥包。
舷側 和在德國訂造的“經遠”級裝甲巡洋艦一樣,“致遠”的舷側也增加了突出艦體的耳台(舷台)設計,耳台上各裝備1門6英寸口徑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舷側射界60°,同樣採用後部敞開式炮罩。火炮身管長4200毫米,藥膛長767毫米,共有28根來複線,每根長3201毫米,炮管重4065千克,炮架重1434千克,配備鐵彈、開花彈,彈重均為36.3千克,藥包重15.42千克,火炮有效射程6500米,274米距離上測得穿甲能力234毫米。如果嚴格按照李鴻章的指示,這2門副炮也應採用德制克虜伯,但考慮到耳台上空間有限,而克虜伯火炮因為採用的是橫楔式炮閂,炮尾的長度大大超過採用斷隔螺紋炮閂的阿姆斯特朗火炮,因而改用占空間較少的英式火炮。非常有趣的是,因為耳台甲板距離水面只有10英尺左右,高速航行時海水很容易濺入炮台,耳台正面因此被加裝了一塊“凹”形的炮口擋板,平時折倒,航行時則可以豎起,剛好能遮住炮罩上的炮門。
“致遠”級軍艦這5門大口徑火炮可以用特殊的電發裝置,實現齊射,司令塔內的軍官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出現“萬炮齊發”的壯觀場面。除去火炮本身結構的特殊外,5門火炮的布置方法也非常特殊,當時英國在造出“愛斯美拉達”等一系列新式巡洋艦後,逐漸領悟到軍艦舷側火力的價值,對於原有的船頭對敵戰術進行了探索性的修正,這一修正首先是從深得船旁列炮傳統的巡洋艦開始,這一修正很快也波及了鐵甲艦,英式鐵甲艦在繼續擁有船頭大炮的同時,舷側開始裝備大量中小口徑火炮,古老的縱隊戰術又回歸了。
不同於德國設計的一心一意使用橫陣戰術的“經遠”級軍艦,懷特在“致遠”上導入了縱隊作戰思想。首尾的210毫米口徑大炮可以同時轉向側舷,即在舷側對敵時,可以同時獲得3門大口徑火炮的威力。但似乎是被新出現的縱隊戰術沖昏了頭,英國人在“致遠”上加了一條畫蛇添足的設計。竟然在“致遠”級軍艦的船頭船尾各裝備了1門47毫米哈乞開司單管速射炮,似乎是要用這2門擋在210毫米大炮之前的小傢伙告訴中國人,橫陣戰術已經開始受到挑戰了,210毫米火炮應該用於向舷側射擊。一方面由於訊息不暢,另一方面可能因為,如果放棄以往購入的大量適用於船頭對敵戰術的軍艦不顧,另起爐灶採用縱隊戰術,重新購買新思想下的軍艦,代價太大,財政難以負擔。中國海軍並沒有特別在意這一變化,反而認為英國人把小速射炮擋在大炮前的設計非常愚蠢,隨即與英方交涉,拆除了事,當時有英國報紙認為,中國人把47毫米炮和縱隊戰術一起扔進了垃圾堆。
5門大中口徑火炮之外,“致遠”級軍艦還擁有大量小口徑速射炮。首先是8門57毫米哈乞開司單管速射炮,其中的4門安裝在首尾樓的炮房內,在“致遠”級軍艦的側面可以清楚看到這幾處炮房的炮門,其餘則安裝在甲板各處。這種火炮的外形、結構與47毫米哈乞開司炮完全相同,但威力更大,火炮炮管長2515毫米,炮管重440千克,炮架重100千克,初速600米/秒,射程4000米,在274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20毫米厚的鋼板。
另外,裝備了6門37毫米單管輕型哈乞開司速射炮,2門安裝在前桅上的桅盤裡,2門安裝在煙囪底部的機艙棚上,最後2門裝在靠近尾樓的舷側。和普通的哈乞開司炮不同的是,這種輕型火炮身管較短,只有840毫米,後坐力小,沒有配備復進機,火炮炮管重34千克,炮架重17千克,初速402米/秒,射程800米。
格林連珠炮 “致遠”上還有一種特殊武器——美國的格林(現代翻譯為
加特林 )連珠炮,就是現代加特林機關炮的始祖,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美國A10攻擊機,機首下方的加特林機關炮就是格林炮的直系子孫。這種由美國人理察·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 1818-1903)在1862年發明,用手把搖動槍管圍繞軸心轉動的轉管武器,火力異常猛烈。“致遠”裝備了6門格林10管連珠炮,2門安裝在後桅的桅盤內,其餘4門分別安裝在首尾樓頂部的兩舷,火炮炮管長811毫米,炮管重371千克,炮架重181千克。
“致遠”級軍艦上編制有海軍陸戰隊,但並沒有裝備專門的舢板炮。而是在訂造哈乞開司速射炮和格林連珠炮時,增訂了陸軍用的炮車,必要時可以把這些火炮拆卸上岸使用。
根據一些國外論著記載,“致遠”級軍艦裝備了18寸白頭魚雷,但從原始資料看,可能同樣出於標準化考慮,出現在這級英式穹甲巡洋艦上的實際是14寸的德制刷次考甫黑頭魚雷。全艦共有4具魚雷發射管,分別設定在船頭船尾和兩舷,配備黑頭磷銅魚雷12枚。
除了火炮武備外,每艘“致遠”級軍艦還附帶了40支馬提尼亨利步槍,和15支當時被稱為“梅花手槍”的左輪手槍。
總結 綜合來看,“致遠”級軍艦儘管噸位較小,但無論是船型、動力、防護、武備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屬於當時非常先進的一型英式穹甲巡洋艦。原本懷特還有計畫再增設2座耳台和相應的副炮,可惜由於中國方面在噸位、經費等問題上的限制,而被迫放棄。但英式巡洋艦的這種設計思路卻傳承了下去,1892年,英國為日本建造“
吉野 ”號穹甲巡洋艦時,這艘“致遠”的直系子孫竟然採用了多達10座的耳台,懷特在“致遠”上未能徹底施展的思想,在“吉野”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可是誰又能想到,這兩級淵源極深的戰艦,數年之後會在血與火的戰場相見,上演一幕慘烈的生死決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