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珍
北洋之龍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號冠儒,河北省
正定縣牛家莊人。他憑藉過人的才智,得到以袁世凱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先後擔任軍政要職,直至
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被譽為北洋三傑之龍。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就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
元帥,出兵北伐,開始了
護法戰爭。北洋三傑內部出現矛盾,由於王士珍贊成
馮國璋的“和平統一”政策,致使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被排斥,並不得不於11月22日辭職。幾日後,王士珍被馮國璋任命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1930年7月1日,王士珍因患腸癌,病逝於北平,終年70歲。
歷史評價
袁世凱:“聘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
榮祿:“此人負治國之才,不第長於軍事也。”
彭秀良:“王士珍在中國軍隊的近代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主要是他在追隨袁世凱從事小站練兵和創建北洋常備軍時期,對創立和推行近代化的軍制出力頗多。他的晚年致力於維護京師治安和慈善事業,博得了當時民眾的高度讚譽。我不認同王士珍是軍閥的說法,因為他不具備王爾敏所界定的關於軍閥的三個條件。”
段祺瑞
北洋之虎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啟瑞,字芝泉,合肥人。段祺瑞14歲時家道中落,16歲時獨自懷揣1塊銀元從合肥去威海投親,其後段獨撐三個幼年弟妹的重擔。段祺瑞20歲考入
北洋武備學堂,是
袁世凱倚重的兩員大將之一。其人性格堅定,蠻橫粗暴,令人生畏,在“
府院之爭”之時。他表面擁護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實際“挾總統以令北洋”,曾不止一次地說:“我是叫他(黎元洪)來簽字蓋章的,不是叫他壓在我頭上的。”是名副其實的“北洋虎”。
段祺瑞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譽,即致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
張勛復辟。他曾多次組閣,是
北洋軍閥中少有的鐵腕人物。段祺瑞一生甘於清貧,在其任政府總理時,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人稱“六不總理”,在物慾橫流、無官不貪的民國時期,他是個官場的另類。三一八慘案後,被
馮玉祥趕下台。“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歷史評價
吳佩孚:“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勛。”[9-10]
南京國民政府的國葬令里評價:“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慨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場,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勛碩望,薄海同欽.....”
梁啓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馮國璋
北洋之犬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甫,
直隸河間(今河北滄州)詩經村人。
直系軍閥的首領,為“
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犬”。是袁世凱倚重的兩員大將之一,袁世凱死後,
黎元洪繼任總統,國會選馮國璋為副總統,他不願失去地盤,故在江蘇就職,仍兼江蘇
督軍。
1917年7月,
張勛復辟,黎元洪進入外國使館。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通電討伐
張勛。是“北洋三傑之犬”。
袁世凱死後,
黎元洪繼任
大總統,經過
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
南京辦公。後
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
府院之爭”,引發
張勛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因傷寒在北京逝世。終年60歲。臨終前,馮國璋遺言:“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
歷史評價
應該說,早年身為清廷大臣的馮國璋能為其族人後代訂出“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這十個字,可以稱得上是很有政治遠見的,是積極進步的。馮國璋一生由一介書生而入武林,讀文史後再習軍事。在他所處那個時代,經歷了數次戰爭,其中親自參與的就有中日甲午戰爭和
八國聯軍入侵進京等戰事;中國作為戰敗國,付出了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沉重代價。作為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中國一代知識分子,或是身為一名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
軍事將領,馮國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銳的見解,屢屢向上司和清廷進言,並且一直身體力行地為“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這一宏願而盡心盡力。
馮國璋當時已深切地感知,一個自詡為泱泱大國的國家,由於數百年來
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國力早已衰敗不堪,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一大截了。他兩次東渡扶桑,從那個自
明治維新以來變得強悍起來的國度中,發現了一條中國富強昌盛,再樹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進外國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讓國人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但其時其勢,這位漢族的清廷重臣也有與當年
李鴻章相似的憂慮和顧忌,眼看著京城裡那個冥頑不化的滿清朝廷,還有早已腐敗不堪的各級衙門地方官吏,落後的農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揚的貿易商業,還有幾乎空白的現代工業這副積重難返的爛攤子,就決定了真正要在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形成“大事起”的強盛之勢,非一朝一代人所能辦到的。因此,馮國璋把希望放在了兒孫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