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正街(湖南省長沙市北正街)

北正街(湖南省長沙市北正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正街,是古時長沙北城門(湘春門)正對著的街道。古長沙城內南北向的大街有兩條,一為南門正街,一為北門正街。北正街是老長沙北城的一條主街,北至湘春路,南接中山路。總長達3華里多。

北正街是長沙最長最直最繁華最熱鬧的一條大街。“長沙南門到北門,七里零三分。”占了長沙城南北向的近一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正街
  • 地理位置: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街道連升街社區 
  • 長度:1.5 km(3華里多)
  • 起點:湘春路
  • 終點:中山路
  • 著名景點長沙北正街教堂 、李覺公館 
歷史沿革,舊街遺存,蛻園,李覺公館,北正街教堂,舊地名,頭卡子,吊橋,晴佳巷,草藥鋪巷,群力里與左文襄祠巷,

歷史沿革

清同治《長沙縣誌》記載,“自北門(湘春門)入城南行,名長春街,又南行至二聖廟名清泰街,舊志總名北門正街。”
1904年,民主革命家黃興在這裡脫險。
早在20世紀“文夕大火”前,北正街已是長沙城北的主要商業街。街上的美西司電影院、北協盛藥號、百花村南貨店、同利長南貨店、吳濟南藥號、吳恆泰醬園、挹爽樓飯店、湘華齋茶館、群藝劇院都是名盛一時的老字號,其他的西餐館、茶館、雜貨店多不勝數。
北正街
民國時期的長沙北正街
20世紀40年代末,這裡是長沙和平起義活動據點之一。
1971年將湘春街至清泰街合併,統稱北正街。
長沙市於2012年3月20日啟動首個大型棚改項目,對南起營盤路、北至三一大道、東起芙蓉北路、西至湘江大道約3.2平方公里區域進行改造,北正街及周邊街巷是其中核心的改造區。

舊街遺存

北正街作為老長沙北城的一條主軸,串聯了長沙舊巷的龐大系統。進入北正街,旁邊有很多網狀分支街巷,如高升門、千佛林、學宮街、通泰街、民主西街、紅牆巷、潮宗街
科舉時代,舉子們從湘春門入城,從北正街折向東邊的學宮街貢院參考。這裡的巷道也就有了一溜討口彩的地名:紫東園———紫氣東來;高升門———登第高升;文星橋———文星高照。貢院前還有文運街———文運暢盛;順星橋———“
北正街

蛻園

北正街有一條窄窄的小巷,小巷的盡頭有一個很大的庭院——長沙市周南中學。其所以“周南”,據說是創辦者朱劍凡取《詩經周南》的義旨而名。雖然,這所學校先後有過家塾、學堂、學校名稱,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沒變的是一個“女”字。
北正街
蛻園
一千多年前,它叫“蛻園”,曾是唐朝宰相劉蛻致仕後的故居。清末後期,這裡成了“周家花園”。出身貧寒的寧鄉人周達武因為在“圍剿”太平天國中戰功顯赫,官至加尚書銜的提督,也就買下了這個庭院。後來,周達武以82歲高齡戰死沙場。其子周家純扶柩歸湘,也就在這裡住家。辛亥反正後,周家恢復祖姓朱,因為他們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屬吉王一支。周家純也更名朱劍凡。
1905年,朱劍凡將蛻園捐出,以家產及魏夫人陪嫁財物共約11萬兩白銀作經費,創辦了周南女校。這是清末中國第一所正式中、國小系統的女子學校。1907年,朱劍凡將學校改為周南女中,這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學。

李覺公館

在周南中學內,有一棟建於20世紀30年代青磚清水牆、兩層、中西合璧式樓房,是當年國民黨高級將領李覺的公館。
北正街
李覺公館

北正街教堂

從金滿地廣場向南折入黃興路,這裡有一座用麻石砌起來的建築——長沙基督教聖公會禮拜堂,人稱其為北正街教堂。
長沙市基督教北正街教堂,原名為中華聖公會三一堂,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保護建築。始建於1905年,1910年被毀,1911年於原址重建,1915年全部竣工。解放後先後作為長沙市百貨公司火柴倉庫、湘財公司慶典中心,2004年12月20日重新復堂。
北正街
北正街教堂
北正街基督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由孟良佐博士(主教)設計。教堂坐東朝西,建築面積為703.09平方米,平面布局為拉丁字型。彈弓式庫門,菱花格窗頁,紅色平瓦屋面,為長沙獨特的歐式教堂建築。教堂由大塊麻石砌築,結構結實,外觀粗獷,辛亥革命革命家黃興曾在聖公會禮拜堂避難,現大門內牆上仍保存著1912年黃興題寫的:“耶穌聖名,敬拜宜誠,辭尊居卑,為救世人”的碑文。
北正街基督教堂

舊地名

頭卡子

頭卡子位於北正街的中心,是由北正街、湘春街、成功街、通泰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路口。頭卡子是北正街上最主要的十字路口之一。南北向為北正街,東西向分別為成功街與通泰街,一直是長沙城內最著名的一處“以街為市”的大型馬路菜場。
北正街(湖南省長沙市北正街)
北正街頭卡子
清朝時此處是湘春門入城後的第一道關卡,設有木柵門,故稱頭卡子。民國時期頭卡子有廖春雞鴨臘品店、美西司影院、北協盛藥鋪,文夕大火以後,這些都隨大火化成青煙。長沙的頭卡子,其一是有口頭街名卻無實際地名;其二是頭卡子是由四條街交叉而成,街名都是街字落尾,長沙尋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十字路口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頭卡子那塊十字路口,西邊通泰街上有長沙飲食公司旗下的“工農兵粉店”,南邊北正街上有赫赫有名的“辣塔粉店”、藕煤作坊、糕點鋪等,北邊北正街則有鮮啤屋、南食店、水果店、服裝店、鞋帽店、雜貨店、炒貨店等,周邊有長沙四中、八中、九中、通泰街(新風街)國小、湘春路國小等學校。
原頭卡子老肉店

吊橋

和北正街在一條直線上的,還有外湘春街和二馬路,依次向北伸展。外湘春街上,有一處地名叫“吊橋”,“吊橋”西起外湘春街,東止彭家井,原本是古長沙城北湘春門外護城河上的一座石橋,始建於漢代。這裡是關羽和黃忠大戰的地方。
“吊橋”還曾有一處景觀,橋側原有關帝廟,史料記載,“長沙北門外有關帝廟,神座下有石。上有自然之文,儼如梅樹根也”。因此,這裡又叫做“枯樹一枝梅”。在長沙,同一類型的地名還有“平地一聲雷”、“一步兩搭橋”。陳先樞說,一直到1931年,橋還在。但1933年後,橋、石俱毀。

晴佳巷

過了老吊橋,就到了晴佳巷。晴佳巷其實是個諧音,原本是叫“秦家巷”,因為這裡曾住著姓秦的人家,也有人說其實是“窮家巷”,早年晴佳巷裡住的大多是窮人。

草藥鋪巷

從北正街的營盤路口子往裡走,就到了草藥鋪巷。草藥鋪巷在北正街東側,因舊時此巷有幾家草藥鋪而得名。

群力里與左文襄祠巷

左宗棠逝世後湖南當局在北正街西側西園一帶建祠。20世紀50年代祠堂舊址改建為工人文化宮,文化宮南側的街巷改稱“左文襄祠巷”,“文革”後改名“群力里”。
如今的“群力里小區”已然十分陳舊,而為了紀念左宗棠,這條巷子又再度更名為“左文襄祠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