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地區的霾,它使水平和斜程能見度減小,其高度可伸展到10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極霾
- 外文名:arctic haze
- 相關術語:霾
- 學科分支:天氣學
描述,北極霾的成因,北極環境污染問題,
描述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北極的上空經常出現一種低空雲團,像一團煙霧。近些年,煙霧越來越濃,呈現偏紅色,這個雲團就是目前常被提及的“北極陰霾”,簡稱北極霾。
北極霾的成因
北極霾是在高緯度北極地區的大氣被污染的現象。其空氣中的污染物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由於有限的降雪、雨或紊流空氣的作用產生二次污染,並因缺乏有效的降水沖刷作用,使污染物在空中長時間停留,通常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
首次發現北極霾是在1750年,,當時正是工業革命的開端。當時,探險者和捕鯨者不知道這霾從何而來。直到1956年,“北極霾”名字才被首次使用,在觀測氣象的時候,空氣能見度相比晴朗天氣時降低至十分之一。
北極霾的成因根據時間的不同可以把成因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在二戰後美蘇對抗的“冷戰”時期,蘇聯向北冰洋傾瀉了大批核廢料。1993年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發布了《雅布洛科夫委員會報告》,這份報告透露,僅在50年代初就有16個核反應堆(其中7個仍剩有核燃料)、1萬多個核廢料封閉罐被沉入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密集的軍事活動,還造成了噪聲污染、重金屬污染、酸性污染。致使北極春季開始出現特有的“北極霾”。另一種說法是北極霾由來自千里之外的污染物形成的。大部分顆粒物是從中北緯度地區飄散過來。這些顆粒物含有約90%硫和10%的碳。這種化學物質形成的霾呈偏紅色。造成北極霾的污染物除了溫室氣體,其他來源包括: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放射性物質等污染物。北極現在已經不想人們所認為的那樣純淨,隨著全球工業污染以及尾氣排放物的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污染物進入北極地區,造成現今的北極霾以及北極其他的環境問題。
北極環境污染問題
全球性環境問題對北極地區的影響非常明顯。根據2004年發布的《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北極冰帽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變暖速度的兩倍,北極冰帽的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通過正反饋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將給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該報告預計,接下來的100年北極地區陸地年平均氣溫將上升3.89℃~7.22℃,海上年平均氣溫將上升7.22℃~10℃並且由於氣候變暖的負反饋效應,也加速了對北極地區臭氧層的破壞,北極上空臭氧層所遭受的破壞程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在2004-2005年冬天北極地區的臭氧層為歷年來最薄。
同時北極地區的空氣也受到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放射性物質等污染物的影響,這些放射性廢料導致北極地區的食物鏈被破壞,如今已經在一些動物身體中發現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關於這些放射性物質通過食品進入人體的各種報導幾度引起全球的關注。也正是因為這些污染物在空氣中的堆積,造成了現在的“北極霾”現象。
另外人類對北極地區資源的開採和加工活動也加重了北極環境的惡化。北極地區擁有部分世界上儲量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田。阿拉斯加地區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人們在這裡的開採活動對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加之近年來到北極的遊客大幅增長,旅遊業所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擾亂和噪聲污染,也是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