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七鰓鰻(學名: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體長13到32厘米。身體細長,呈鰻形,表皮裸露無鱗,背鰭向後一直延伸到尾端並環繞尾部形成尾鰭。口漏斗發達,無口須。只有一個鼻孔,位於頭頂兩眼之間。眼發達,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做“七鰓鰻”的原因。
雌雄異體,發育要經過較長的幼體期,經變態為成體。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齶,口腔很像人眼的眼睛。卻滿布鋒利牙齒,以吸食其他魚類的血液而活。雌雄異體。卵小,數量多,卵發生為全裂式;發育有變態期。卵孵化成幼蟲,幼體稱為沙棲鰻或沙隱蟲,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無牙,眼不發達,以微生物為食。鑽入砂料過濾微生物和細水的碎片。變換後的3–7年才會變為成魚形態,具有完整的牙齒、眼睛、鰭和其他的變化。
分布於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挪威、俄羅斯和美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物種危害,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北極七鰓鰻通常體長13到32厘米,但標本有長度達到63厘米,重量達到200克的。非溯河產卵的個體很少超過18厘米長。是一種圓口綱的魚類。沒有頜,裡面長滿了鋒利的牙齒,這是古代魚祖先所具有的特徵之一。鰓在裡面呈袋形的原始狀態,鰓囊和鰓孔左右各均7對,排列在眼睛後面。口呈漏斗狀,內分布著一圈一圈的牙齒,為圓形的吸盤,能吸住大魚。舌成為舐刮器,具舌齒。有唾液腺1對。內鰓孔開口於特殊的呼吸管,無咽皮管。口漏斗發達,無口須。嗅囊不通口咽腔。
眼發達,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做“七鰓鰻”的原因。鼻孔單個,位於頭背面兩眼的中間,後方有一白色皮斑。頭前腹面有呈漏斗狀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緣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質齒。內耳有兩個半規管。鼻垂體囊的末端是盲囊。骨骼為軟骨,無硬骨,鰓弓成複雜的鰓籠軟骨。脊索上附髓弓小軟骨片。脊神經的背、腹根不相連。內耳有2個半規管。腎臟為中腎。左側居維爾氏管退化。
很像一般的鰻魚,身體細長,呈鰻形,表皮裸露無鱗。背鰭2個,基長約相等,背鰭和臀鰭相聯,向後一直延伸到尾端並環繞尾部形成尾鰭,鰭條軟而細密。肛門位於軀幹與尾部交界處,肛門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膚柔軟而光滑,無鱗,側線不發達。
成年北極七鰓鰻的背鰭和尾巴上有暗斑。體色棕色、灰色或橄欖色,腹部色淡,灰白色略帶淡黃。雄性體型比雌性更大。
棲息環境
北極七鰓鰻生活在淡水中,是從北冰洋潛入附近的切納河(Chena Rive),通常會在河底的泥巴中藏匿數年。
生活習性
七鰓鰻共分三種:食肉的、吸血的,還有基本上無害的。無害的七鰓鰻從幼體到成年需要花3-7年時間,而進入成年期之後壽命只有6個月,這6個月它們不需要進食,存在的意義只剩下繁殖然後死去。食肉及吸血兩種鰻鉤狀牙齒中間有一個類似舌頭的東西,它被形象地稱之為活塞。舌頭上分布有三個咀嚼器,兩個左右運動一個上下活動。這個活塞形成一個凸形結構,中部有一顆又強又大的牙齒可以讓食肉七鰓鰻剔出魚肉。”食肉七鰓鰻的中間齒呈U型,吸血的則是W型。吸血的W型牙齒更好,這種魚的中間齒大小都差不多。所以它相對於像刨削槽的U型更像一把挫刀,這樣就能刮開獵物的血管吸血。
這兩種七鰓鰻附著在鮭魚或鱒魚之類的魚體,顯著的區別還有它們在宿主身上的樣子。吸血型的七鰓鰻因為要保持血液流動,所以它們的喉嚨里有一種腺體讓口盤分泌抗凝血劑,這就是吸血七鰓鰻的嘴巴吃起來不那么美味的原因。雖然食肉型的也有這個腺體但是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先不管它們的進食方式如何,首先它們得先找到獵物才行。在七鰓鰻的身體周邊分布了能夠感覺水中震動的細胞,一旦識別並靠近獵物就轉換成視覺感官來尋找這個不幸宿主的準確位置。如果是食肉型的七鰓鰻會優先選擇頂部下嘴,因為那個地方的魚肉是最多的。而如果是吸血型的話則會在魚的下面下嘴,因為那裡的血流得最多。
一旦它們開始攻擊目標就很難鬆口,不僅嘴上白森森的牙會全部扎進肉里,中間的活塞也會同時刺宿主。而且,當它們在宿主身上扎牢了往往會留在它身上幾個小時到一天不等,不停地刮、鑿,休息片刻以後接著刮、鑿。吸血型七鰓鰻通常會在宿主還活著的時候離開,因為殺死宿主對寄生物來說是不利的,因為這樣它就不能再吸這個宿主的血了。宿主可以回恢復血液供應,並且一直活著成為吸血型七鰓鰻的下一頓美食。它們一般都喜歡攻擊像鯡魚一樣的小魚,然後一直啃它們的肉直到只剩下一具魚骨。這些被七鰓鰻攻擊過的魚死因有:失血過多、感染或者身體上一個大洞。
分布範圍
分布於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蒙古、挪威、俄羅斯和美國。
分布於近極地範圍,從拉普蘭向東延伸到堪察加半島、俄羅斯,南到日本和韓國;同時北極和太平洋流域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的河流和安德森麥肯齊河流域,西北地區和阿爾伯塔北部、阿拉斯加半島的西部和南部。
繁殖方式
七鰓鰻為典型的洄游性魚類,部分時期在海中生活。秋季由海進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當水溫達15℃左右時溯至上游繁殖。七鰓鰻選擇水淺、流快、砂礫底的水域進行挖坑築巢產卵,雄魚以吸盤吸著雌魚頭部,同時排卵、授精。卵極小,每次產卵8-10萬粒,卵粘在巢中砂礫上。產卵後親魚全部死亡。卵孵化後不久即成為仔鰻。仔鰻營泥砂中生活,白天埋藏在泥砂下邊,夜晚出來攝食。此階段的仔魚與成魚很不相象,口吸盤不發達,呈三角形,稱為沙隱幼魚,過自由生活。七鰓鰻的壽命約為7年,幼魚在江河裡生活4年後,第5年變態下海,在海水中生活2年後又溯江進行產卵洄游。
物種危害
20世紀20年代初,七鰓鰻就已經顯現了它們的惡魔本性。在七鰓鰻出現之前,北美五大湖鱒魚每年可產680萬千克,60年代初它們出現並為禍之後產量迅速降到14萬千克不到。從50年代末開始,海灣的官員開始試圖捕捉它們用電柵欄把它們隔絕開,而現在科學家找到了更聰明的辦法。一種辦法是利用幼體分泌的產卵信息素。把信息素倒在做好部署的地區,然後把上當而來的成年七鰓鰻魚撈起來。更狡猾的是,科學家們把抓來的雄性成年七鰓鰻閹了之後放回野外。還曾用來殺七鰓鰻的辦法是把幼體從地洞裡引出來然後殺了它們。通過這些努力,美國和加拿大已經削減了五大湖95%的七鰓鰻。
不過,科學家們注意到如果放任那5%不管那么很快它們又能繁榮起來。而且,河系網路蜿蜒繁雜,總有遺漏點幾年難得處理一次。也有人把七鰓鰻抓起來吃了說味道跟魷魚一樣。美國人顯然不信,但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很愛吃,最後因為吃了太多七鰓鰻死在諾曼第。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