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福建省屏南縣下轄村)

北村(福建省屏南縣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村,是位於閩東北洞宮山脈的一個高山區村落,行政劃區隸屬於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北村村。

2013年 8月2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北村村名列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村
  • 地理位置:北村村位於雙溪鎮最北邊,與政和縣的楊源鄉交界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氣候 
  • 景點級別:無等級
中國傳統村落,發展歷史 ,地理環境,區位交通, 閩東特色圍堡,北村張氏播遷史,北村傳統風俗,

中國傳統村落

北村村是一個頗具歷史文化古韻的優美山村。村莊坐西北向東南,村民稱之為“五鳳落洋”的吉祥之地。三面青山環繞,林木蔥鬱;村前一片開闊田洋,東南和西北兩條溪流繞村至村尾匯合向東。現有傳統建築種類豐富,有清代民居、祠堂、宮廟、炮樓、歇亭、水碓房和風水廊橋等,具典型的閩東北山地傳統民居特色。經過三百多年,村落傳統民居建築及其格局仍保存相當完整:村內巷道兩縱三橫,30多棟200多年歷史的清代民居大宅,建築精美,雕樑畫棟,古香古色,集中連片,整齊地分布於巷道兩側,占地約10000平方米。村莊四面高大厚實的夯土圍牆環繞,整個古村落構成一個壯觀的龐大圍堡。圍堡四周的炮樓、巷道崗樓、水井等防盜防火設施齊全,防衛功能突出。北村古圍堡整體規模之大、建築藝術之美、防禦功能之全、文化底蘊之深,皆勝過閩西土樓,被建築專家譽為“天下圍堡奇觀”。

發展歷史

北村,肇基於明代,至清代乾隆年間村落格局基本形成。
傳統夯土木構建築約占絕大多數,而且種類豐富,有祠堂、宮廟、哨所、炮樓、歇亭、水碓房和廊橋等。
村落內巷道呈二縱三橫狀,是閩東北典型的圍堡式聚落建築類型。
村落依舒緩山坡而建,山水田林環繞,村民稱之“五鳳落洋”之地(吉祥昌盛之意)。

地理環境

北村,是位於閩東北洞宮山脈的一個高山區村落,行政劃區隸屬於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北村村。
地形地貌:北村靠近洞宮山脈鷲峰支脈山脊線,村落主體部分的高程在 875-900 之間,村落地形由南、西、北山脊圍合成一個盆地。
氣候條件:北村村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 15 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 1700 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春季暖遲梅雨多,夏季溫涼無酷暑,秋季晴朗乾燥,冬季乾冷不嚴寒,氣候宜人。
水文條件:北村域內水係為雙溪鎮北路禹溪流域的源頭,常年水量充足恆定,水質優異,水土保持良好。
植被條件:北村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現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常綠灌叢,森林覆蓋率達 86%。
北村
冬日北村

區位交通

北村村位於雙溪鎮最北邊,與政和縣的楊源鄉交界,屬大白水洋景區範圍。北村的交通條件十分優越:村東側水尾入口與省道 202 線相接,南距寧武高速公路屏南連線線(古屏高速)之雙溪白水洋出口 10 公里,北距楊源鄉及寧武高速楊源出口 10 公里。
白水洋經省道202線至北村的路程為7.8公里。
從福州經古屏高速至北村的路程為170公里。
武夷山至北村的路程為155公里

閩東特色圍堡

圍堡演化史
建設史追敘興造沿革,建築史關注村落與人的互動共生。北村如今圍堡格局,固非一蹴而就的興造,亦無一步到位的規劃;
在變遷的時代中,張家人以共通的意識與承傳的方法,逐代成此佳構。
幾次大規模興造,從堡中心面朝水田左右擴展;後世因之,整齊排列,遂成東西走向的矩形布局。巷道的規格、材料的鋪築,均有一定之規:縱巷寬 2 至 3 米,橫巷寬 4 至 6 米,總計二縱三橫,尤其主道橫貫中西,寬達 5 米 , 長約 150 米,均以花崗岩長方形條石鋪就……更方便了後世為防衛進行的整合。
整合的成果,就是如今所見的圍堡奇觀。與閩南土樓出自一次規劃、集中營造,以防家族械鬥不同;北村的防衛需要,是隨著張氏的發家和清後期以來匪盜滋擾、火器橫行的社會形勢而突出的。
先是平地之上比鄰而居,夯土牆彼此對接因借,恰如玉米種皮與果皮合一,成為統一的圍牆;然後各房均抱團擴建,彼此有偏門、後門相通,互通有無,此後更是促進了聯防互保。
防衛體系的進一步整合:20 多座民居住宅集中連片,占地近 10000 平方米,夯土牆厚達 0.7 米,高達 10 米,周長近一華里。
崗樓、炮樓的修築:圍牆的東西南北四面中央各建一炮樓;主道上每隔兩宅架一座過街崗樓,共設三道。崗樓與炮樓均有瞭望視窗和槍眼;當道木門釘以洋鐵皮,切防火攻。原有的後門偏門,使鄰戶連成組團,內部一體,行動互應;炮樓和崗樓均從宅內開牆進出,更加易守難攻
設施的完備:村內鑿井,以備應急;南門外一畝水田,高築圍堰,秋燥蓄水,專名“防火田”,以備失火;巷道地下設有暗溝,排水順暢。其中防火田地勢居下,水勢常平,又當堡門近傍,人稱“鏡台映日”[12],實為工程與景觀合一的妙筆。

北村張氏播遷史

北村張氏派出楊源 ,遷自後峭。後峭人多田少,不利繁衍,張枝官經充足的考察與準備,遂於乾隆元年(公元 1736年)攜一家三代(子奇瑞、孫日星)遷來,是為北村張氏開基祖 。這裡古名禹溪境,水沛土沃,枝官公躬耕不輟,奠定了起點;並且三縣交境,商道通達,到第三代日星公,種靛販青;其子第四代祖福公科舉及第;70 年後的嘉慶十年(公元 1805 年)三房分家時,張家已歷六代。日星公以下,張氏繁衍盛大,北村也大舉興造,到北村大致達成如今的規模時,日星公子孫,五服之內,已累計達 152 人(祖字行 3 人→泗字行 4 人→恩字行 13 人→成字行 41 人→華字行 91 人) 張氏倉稟實而知榮辱,遷來至第三代,即奠家業,第四代即有進士及第;自此五代之中,榮膺功名者就有 21 人 。
北村(福建省屏南縣下轄村)
北村張氏後峭先祖16世正支源流譜

北村傳統風俗

元宵節
北村村元宵節慶典起源於民間信仰與宗族祭祀活動。自清代乾隆年間起有香亭迎神、北獅迎春、嗩吶鼓樂等活動逐步演化而來。
香亭迎神:香亭共三層結構,每層的都有精美的雕花,都採用噴金工藝,過了2-300年依然光澤如新。
頂層放內銅爐燃燒檀香;二層四周有雕花玻璃圍繞,內部放置盤香;底層四周有柵欄,四角雕花。
平日香亭拆分保存,在元宵節前,村民會將香亭清洗後進行組裝。元宵節當天放置於38號(旗桿厝)
北村(福建省屏南縣下轄村)
組裝後的香亭
北獅迎春:獅子由村民手動進行製作,頭戴七彩花,身披大紅袍,項帶銅鈴鐺。舞獅需三人配合,其中兩人舞獅,一人提燈籠,獅子跟燈籠進行各種動作。元宵節當天晚上,將到村中每家每戶拜年,村民在家中放鞭炮迎接,期待迎來一年的好運。
嗩吶鼓樂:使用的是雙鼓疊的鑼鼓譜,鼓樂隊由鼓、小鑼、京鑼、小鈸、水鈸、小鑔。最低配置為一鼓、一京鑼、一小鑼、一小鈸、一小鑔。
鐵坑殿請神:元宵節當天村民們抬著香亭赴鐵坑殿請三大娘: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鐵坑殿為李三娘的祖殿。從鐵坑殿返回時,將到本村的車山公廟中將三大娘的神像請到村中旗桿厝,村民們奉上各類供奉。次日再將三娘送回廟中。有個小典故:去往鐵坑殿需要通過楊源鄉,當年其他村的請神路過楊源村都不被允許在街道上放鞭炮,只有北村的請神隊伍可以,因為北村的張姓乃是與楊源同宗。
在元宵節慶典中,還會有兒童手持各類、各色旗、在請神隊伍前面,其中旗有有包括龍旗、龍傘、白旗及各種還願旗。牌有包括、木刀、木錘、肅靜、迴避等(但因偷盜等原因,皆已遺失)。各類旗中,舉白旗在兒童爭搶最為激烈,因為白旗是要領頭走,大家都希望得到這個殊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