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或許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族群,但更多的歷史會幫助這些族群走向融合。作為中華大家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南方族群曾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別具異彩的南方文化,然而“孤芳自賞”終會“作繭自縛”,南方文化的發揚光大需藉助中原文化的源頭活水。
本書系即分別介紹了不同的南方文化融入華夏文明的傳奇歷程。
基本介紹
- 書名:北望長安
-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頁數:80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作者:楊軍 高廈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7837339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靳寶,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副研究員,從事歷史文化研究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潛伏: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
一、正本清源,走向信史
二、篳路藍縷,以處草莽
三、翻身吶喊,蠻夷態度
第二章 滲透:輝煌壯麗的尋霸之旅
一、 “王”國時代,雄視漢東
二、始通上國,踏足中原
三、北上爭霸,雄鷹展翅
第三章 亮劍:雄踞大江南北的盛世豪情
一、觀兵周郊,問鼎輕重
二、霸業餘暉,危險邊緣
三、改紀其政,以定其國
四、變法圖強,重振雄風
五、王者歸來,霸王之姿
第四章 雖敗猶榮:城破國亡的衰敗沉淪
一、西生秦患,北絕齊交
二、油盡燈桔,城破國亡
三、荊楚文化,氣息長存
結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參考書目
南詔王國傳奇
引 子 大唐詩人的嘆息
第一章 搖籃:蒼山洱海間的先民
考古奇蹟:神秘的古滇王國
龍之子:哀牢國
以夷制夷:諸葛亮的手腕
分化融合:從爨氏到兩蠻
第二章 統一:從六詔到南詔
兩次遠征:隋朝的西南動作
軟硬兼施:唐初形勢的變化
上天之選:南詔的起源神話
兩大勢力:唐與吐蕃的爭奪
重大事件:六詔的最終統一
第三章 鼎盛:天寶之戰
爨地危機:南詔見縫插針
干戈驟起:勇與舊主開戰
孰優孰劣:唐與南詔的實力對比
孰勝孰敗:延續多年的爭奪戰爭
重歸於好:韋皋的偉大使命
第四章 風化:風俗、文化與宗教
異域殊俗:別具一格的習俗風尚
百花齊放:令人震撼的文藝成就
凝固的歷史:佛塔與石窟
異彩紛呈:相互融合的幾大宗教
第五章 終結:與大唐相始終
少年執政:繁華外表掩蓋下的衰亡之勢
再起干戈:南詔閃電進攻西川
油盡燈枯:南詔之後的短命政權
尾 聲 七彩雲南:南詔留下的神秘寶藏
吳國傳奇
第一章 發軔:吳國的起源
一、荒地開花:吳國雛形初現
二、追根溯源:禪讓?避禍?分封?
三、斷髮文身:吳人的早期形象
四、開疆擴土:吳國早期的發展和疆域變化
第二章 開化:由蒙昧走向文明
一、文韜武略:帶領吳國振興的吳王壽夢
二、天上掉餡餅:晉國人主動來教軍事
三、聯晉抗楚:改變命運的三次大戰
四、繼位難題:四個兒子的尷尬
五、後遺症:王位繼承引發的權力紛爭
六、偏安一隅:半個世紀的文明積澱
第三章 陣痛:篡位風波
一、此恨無休:伍子胥的身世
二、一波三折:伍子胥大逃亡
三、雙雄共謀:篡位這件事兒
四、非你莫屬:春秋第一刺客
五、致命美食:專諸刺王僚
六、橫空出世:吳王闔閭駕到
七、斬草除根:要離刺慶忌
第四章 搏興:濟濟多士的黃金時代
一、行人伍子胥:最會治國的全才
二、戰神孫武:最會打仗的客卿
三、太宰伯嚭:最懂心術的重臣
四、復仇者聯盟:團結一致滅強楚
五、短暫的勝利:申包胥哭秦庭復楚
六、干將莫邪:傳說中的鑄劍大師
第五章 敵友:與越國的恩恩怨怨
一、守陵人:越國的來歷
二、兄弟不親:吳越數次交鋒
三、夫椒之戰:殺父之仇的“回禮”
四、臥薪嘗膽:越王勾踐的秘密計畫
五、一個好漢三個幫:越國的三位大夫
六、滅頂之災:上了越國的當
七、越國後記:終步吳國後塵
第六章 鼎盛:春秋霸主
一、磨刀霍霍:入主中原的野心
二、野心膨脹:伐陳蔡、服魯邾
三、聖人高徒:弱國也有外交
四、英雄隕落:伍子胥被賜死
五、艾陵之戰:吳齊兩敗俱傷
六、紅顏禍水:第一個女間諜
七、亢龍有悔:虛胖撐不住輝煌
第七章 終結:吳國衰亡的思考
一、治國能力:政治思想不成熟
二、不辨忠奸:親小人,遠賢臣
三、沽名釣譽:沉迷於霸主虛名
四、小國寡民:興易衰也易
五、窮兵黷武:軍國主義不可取
尾聲 從春秋吳國到今天的江蘇
南越王國傳奇
序 篇 尋找兩千年前失落的南越古國
第一章 尋夢桃花源:回溯千百年前的嶺南之地
一、江山如此多嬌:風華絕代的嶺南尊容
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人文薈萃的嶺南神韻
第二章 驚鴻一瞥:探訪塵封已久的南越古國
上 編 “南下幹部”第一人:橫空出世的南越武帝趙佗
第三章 時勢造英雄:金鱗豈是池中物
一、潛龍勿用:英雄不問來路
二、見龍在田:秦始皇的護駕御劍侍衛
三、終日乾乾:雄鷹當翱翔於天地間
四、或躍在淵: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五、飛龍在天:大展身手的時刻終於到了
第四章 南面稱孤:嶺南始建政權
一、見龍卸甲:主政龍川
二、貴人相助:佗之王,囂成之
三、趙佗稱王:嶺南始建政權
四、趙佗歸漢:陸賈首次使越
五、趙佗稱帝:陸賈再度使越
第五章 和輯百越:趙佗對嶺南的開發
一、漢越一體:以越俗籠絡越人
二、南越開發:“開發嶺南第一功臣”
三、越人治越:南越國的“王與馬,共天下”
第六章 壽星皇帝:兩千年前的百歲老人
第七章 生前身後事:風蝕雨滌中的“先人冢”和趙佗墓
一、煙樹蒼茫鎖趙陵:趙佗“先人冢”
二、死有秘異神密之墓:撲朔迷離的身後之事
中 編 山高皇帝遠:在夾縫中喘息的不肖子孫們
第八章 強鄰環伺:文王趙眛的首鼠兩端
一、趕走豺狼迎來惡虎:閩越國的翅膀硬了
二、無可奈何花落去:自大的夜郎也歸漢
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宿敵長沙國仗勢欺人
第九章 廢長立幼:明王趙嬰齊的倒行逆施
一、暴戾恣睢:當殺人成為一種享受
二、舍長立幼:骨肉相殘的致命敗筆
第十章 日薄西山:哀王趙興和厲王趙建德的悲苦人生
一、孰是孰非:“內屬”與“外藩”之爭
二、輕敵遇挫:南越國不容小覷
三、天威震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四、壽終正寢:南越古國的隕落
下 編 千載悠悠嶺南韻:歲月洗禮中的南越Style
第十一章 越王石.越王井.越王廟.越王台:一連串文
化符號
一、豐功偉績越王石
二、千年潤澤越王井
三、悠悠千載越王廟
四、秋風立馬越王台
第十二章 城池:嶺南文明的重要標誌
一、百粵首邑:史詩般的佗城
二、越秀繁世仙氣靈:夢幻般崛起的廣州城
第十三章 我的家在哪裡:客家人的尋根之旅
尾 聲 流散各地的趙佗後裔們
文摘
肇始於古希臘先哲希波克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雖屢遭批判,但自然環境對人文歷史的巨大影響卻從未被人忽視。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由於地處海灣眾多、海島遍布的地中海和愛琴海的環抱中,古希臘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海洋文明,古希臘先哲對人類歷史的認識也多從地理、氣候上考慮。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的特性由氣候決定;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深受海洋影響。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影響民族特性、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性質,希臘半島因處於炎熱氣候與寒冷氣候之間,因而賦予希臘人以優良品性,故其天生能統治其他民族。
當人類文明的列車駛入中世紀後期時,一批開明的思想家便將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地貌、水文、氣候等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自然因素引入人類對物質世界和歷史世界的認識中。16世紀初期,法國歷史學家博丹在其名著《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源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民族需要不同組織形式的政府。
近代以來,研究自然環境與社會歷史關係的思想家層出不窮。將自然環境視為人類各民族形態各異決定性因素的思想家被稱為“社會學中的地理派”,這一學術觀被稱為“歷史的地理史觀”。法國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的啟蒙著作《論法的精神》,將亞里士多德的論證擴展到不同氣候的特殊性對各民族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決定性作用之中,認為“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在他看來,熱帶地區通常是專制主義籠罩,而溫帶地區則多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孟德斯鳩的理論影響力很大,伴隨其啟蒙思想而流傳到世界各地。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和德國思想家拉采爾也都認為個人和民族的特徵服從於自然法則。
雖然地理環境決定論從一開始就廣受質疑,對照歐洲中古以來近代政體沿革也難以自圓其說,但這種從自然條件人手尋找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因和脈絡的方法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歷史觀。19世紀的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洪堡曾豪情萬丈地宣稱:“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和無所不在的影響。”
那么,南越古國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呢?
南越國地處嶺南,這裡是越人聚居之處。
嶺南又稱“嶺表”。嶺南的“嶺”通常認為是南嶺,顧名思義,“嶺南”即南嶺以南。秦漢時期的南越古國因其地理環境的獨特性而導致其歷史文化迥異於中原列國。南越古國疆域遼闊,最大時號稱“東西萬餘里”,境內最主要的山脈南嶺自古以來都是南北交通要道,扼險而制是南越建國的基本條件。 南嶺大約處在北緯24°~26°、東經110°~116°之間,橫亘桂、湘、粵、贛、閩,東西長約六百公里,南北寬約兩百公里,平均海拔在一千米左右,是中國十大山脈之一,也是中國南部最高山脈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南嶺由越城嶺、萌渚嶺、騎田嶺、都龐嶺和大庾嶺五條主要山嶺組成,因故得名“五嶺”。廣義的南嶺還包括苗兒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嶺、瑤山、九連山及周邊諸峰。
嶺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交錯分布,河網密布,湖多汊眾,西部與北部以岩溶地貌居多,東部和南部海岸線曲折漫長,島嶼遍布。嶺南河流眾多,這些河流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長,徑流量豐富等特點,絕大多數源自西北部、北部和東部的崇山峻岭中。嶺南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國第五長河,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
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
在人類改造自然能力極為低下的古代社會,水利工程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盛譽……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