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景港

北景港鎮位於華容縣南部。鎮域東瀕西湖與南山鄉為鄰,南臨藕池河與南縣明山頭鎮相望,西抵張家灣大橋與操軍鎮毗連,北環牛氏湖與新河鄉接壤。轄區舊名禹甸垸,原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灘涂、淤洲。1902年前後由各地流入縣境的移民組織開墾。據傳於1902年古歷3月20日起土動工。因地處禹山之麓,禹山及附近諸山又名南山,取《詩經》“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義,名禹甸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景港
  • 地點華容縣
  • 時間:1902年前後
  • 領域:行政區劃
北景港簡介,北景港經濟,

北景港簡介

舊為長江分支入洞庭湖的出口。舊志稱“景口”,又名“源港”。一說北岸為北景口,南岸為南景口。另說鎮區原有兩條小港,北為北景港,南為南景港。南景港久廢。
北景港鎮鎮域建國前屬景港鄉,建國後劃為景港、橫洲、中嶺、北嶺、禹九等鄉,屬2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景港鄉;1958年與新河鄉合併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定為景港公社。1984年實行鎮帶村體制,為北景港鎮。轄27個村、兩個漁場、1個林場、2個街道居委會。集雨面積75.7平方公里,有水田32531畝,旱土19747畝,總人口39227人。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20110萬元,各類稅收510萬元,鎮財政總收入62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450元。
鎮區名北景港。舊為長江虎渡口分流水入洞庭的出口,舊志稱“景口”,又名“源港”。因鎮區原有兩條小港,一曰北景港,一曰南景港。南景港久廢。北景港形成集鎮甚早。早期街道建於藕池河堤上。1953年為整修河堤遷入堤內。1951年即建為2區區屬鎮,1956年為縣屬鎮,1958年改為社屬鎮,1966年再度為縣屬鎮,1969年復為社屬鎮,1980年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與景港公社合併,為北景港鎮鎮區。1980年復鎮時有建成區1 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人。經十數年的經營,至2000年,建成區為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00人。街道總長度為1.3公里。其中五三路,長800米;工農街,長345米;上市街,長157米。鎮區於1977年10月架起了連線南北的康樂大橋;街道兩旁樓房矗立、廠房店鋪、商業網點、星羅棋布。通往南華公路的汽車,往返沱江與內港的機船,穿織如梭,自然構成鎮區水陸交通網。文教衛生事業也隨之巨變。縣辦的華容二中,鎮辦的初級中學和中心完小、幼稚園環布鎮區。地區醫院新修了門診部、家屬樓。廣播站、文化站、影劇院、敬老院和貿易市場也陸續建成。縣級部門下伸的生資、藥材、工商、銀行、稅務、油脂等20多個單位布設境內。鎮區工業興起極早,乃是附近地區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北景港經濟

1956年建有全縣最早的農機修配廠、服裝綜合廠等,年工業總產值200餘萬元。鎮風機廠經與長沙風機廠聯營後,產品暢銷東南亞各地。鞭炮、白酒、皮鞋、家用器具等傳統產品的生產,成為流通湘鄂的主要貨源。2000年,產生於鎮區的國內生產總值8800萬元,各類稅收270萬元,財政總收入320萬元。文化事業突飛猛進,戶戶通廣播,家家有電視。居民初步達到了小康水平。
北景港
龔光戎
集市連渠網,四周公路通。
昔稱小上海,今更物華豐。
北景港今昔
溫敬憲
幾間茅舍畔河坡,狹窄經程髒氣多,
屋宇參差俱破舊,路途低塌盡岩砣,
奸商霸道超狐鼠,惡棍橫行勝虎魔,
人過此街無淨處,星稀民戶受欺磨,
景港成街五十年,梳妝城鎮勇征先,
勤勞破舊旋宏策,智慧推陳扮美顏,
玉宇瓊樓鋪錦市,大商小販創新天,
車人往返如潮湧,百卉爭開季季妍。
北景港
徐金陽
明山北望藕池河,上下車船景港多,
教育花開縈老鎮,人靈地傑四時歌。
北景港
張作煥
脫貧政策廣宣傳,十億神州換地天,
北景港邊春意鬧,藕池河畔凱歌連,
高樓挺拔沖霄漢,小巷縱橫飄酒帘,
集貿市場今勝昔,繁榮經濟寫新篇。
農科橋集鎮
農科橋集鎮位於北景港鎮域中心部位。原為石橋村村部。因設有鎮農科站,故稱農科橋。1997年10月1日新景水泥公路通車後,瀝水載重型的益華渠公路從農科橋穿通省“1804”線,使農科橋成了周邊村組政治、商貿、加工、文化的繁華中心,形成了交通、教育、商貿、產加銷一體的小集鎮。建成區面積0.1平方公里,集鎮居民108戶、382人,集貿市場200平方米,商貿門店112個。農村商業網點聯通省內外,農副產品加工業、林文家俱業、機車修理業、電視廣播維修業、信息產業、科技中心、飲食業等服務行業和養殖業得到發展。2000年產生於集鎮的國內生產總值500萬元,各類稅收8萬元,財政收入10萬元。
農科橋
龔光戎
通渠兩岸一橋連,上走機車下走船,
樓閣整齊如櫛比,幾間茅屋憶當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