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介紹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是北方民族大學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是由原中文系和原文化旅遊管理系的歷史學專業組建而成。
2006年10月學校在院系調整中將原中文系和文化旅遊管理系的歷史學專業組建成文史學院,現設有中文系、歷史系、新聞系、傳播系、實驗中心、對外漢語教學中心、質量評價中心和歷史研究所。
文史學院近年來不斷推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最佳化課程體系,現有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五個專業。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二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少數民族史、專門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字學、文藝學、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八個二級學科碩士培養點。中國少數民族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民族學、中國古代文學四個省部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古代文學兩個自治區級精品課;民族融合與古代邊塞詩一個區級優秀視頻公開課。新聞學、廣告學兩個自治區教改項目。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專業。修辭學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
學院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實際,現已建有“全媒體新聞傳播實驗中心”,包括“平面設計與網路綜合實驗室”、“數位化影視製作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演播室”、“廣播節目製作室”、“報紙編排實驗室”、“電視節目錄製室”,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同時,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文史學院與自治區內外多家教育、行政、事業單位和多家媒體機構簽訂了共建實習基地協定。
文史學院擁有一支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兼職教師65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0人,講師13人。博士學歷28人,碩士學歷18人。文史學院教師在方言研究、修辭學研究、寧夏地域文學研究、歷史學研究、民族文學研究、新聞教學與實踐、廣告策劃與創意、新媒體傳播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在自治區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文史學院近年來不斷推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最佳化課程體系,現有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五個專業。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二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少數民族史、專門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字學、文藝學、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八個二級學科碩士培養點。中國少數民族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民族學、中國古代文學四個省部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古代文學兩個自治區級精品課;民族融合與古代邊塞詩一個區級優秀視頻公開課。新聞學、廣告學兩個自治區教改項目。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專業。修辭學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學院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實際、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培養模式,注重人文素養,體現個性
化教育,力爭實現“政治合格、業務過硬、公民表率、社會棟樑”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民族地區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套用能力的人才。
文史學院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已建有“全媒體新聞傳播實驗中心”,包括“平面設計與網路綜合實驗室”、“數位化影視製作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演播室”、“廣播節目製作室”、“報紙編排實驗室”、“電視節目錄製室”,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同時,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文史學院與自治區內外多家教育、行政、事業單位和多家媒體機構簽訂了共建實習基地協定。學校為文史學院新聞傳播廣告等專業學生創辦了“北民大電視台”、《民大青年報》、“塞上青梅”“手機移動閱讀”“民大之聲”廣播電台、《E傳》電子雜誌、網站等校內實踐基地,與業界媒體接軌,達到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
文史學院積極拓寬就業渠道,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增長,學生以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專業設定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是由原中文系和原文化旅遊管理系的歷史學專業組建而成,現有新聞傳播系、中文系、歷史系三個科系以及
傳播學、
廣告學、新聞學、歷史學、漢語言文學五個本科專業和
中國少數民族史、
專門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四個
碩士培養點。傳播學
專業方向:傳播學專業(新媒體方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擁有系統的傳播學與新聞學理論和實務知識,具備較強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套用技能,熟悉網路傳播運作,精通網路傳播實務操作知識,能夠從事新聞網站和商務網站的設計製作、編輯、策劃工作,以及在新聞出版、網路公司、政府信息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媒體理論研究、節目評估、傳播策劃設計、內容采編、技術製作、網路行銷與電子商務信息分析與管理、數據管理等工作的複合型新聞人才。核心課程:傳播學概論、網路傳播學、世界傳播史概況、新聞業務通論、網路基礎知識與套用等
主幹課程: 中外新聞傳播史、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新聞採訪與寫作、輿論學、文藝美學、基礎攝影、影視導論、影視腳本創作、電視節目製作、攝像技術與藝術、電視新聞與紀錄片、科教片編導創作、電視節目編輯、媒體動畫與製作、網路傳播與文化、多媒體套用技術、網路媒體設計、網頁設計與製作、廣告學通論、廣告視覺設計、媒介組織學、傳播學研究方法等。
漢語言文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紮實寬廣的專業技能,能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宣傳、文化等部門從事語言文字、文化傳播等相關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套用水平的中高級專門人才。
課程設定:基礎寫作、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公文寫作、民族民間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
專業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向)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及各級中學從事漢語言文學類課程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與管理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課程設定:基礎寫作、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外國文學、教育學、心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現代教育技術等。
專業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文秘檔案學基礎知識,掌握現代信息的基本技術,能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秘書、檔案管理、信息資料蒐集、公關禮儀、文化宣傳以及計算機文字處理等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套用型、複合型的文秘專業人才。課程設定:基礎寫作、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公文寫作、秘書學、檔案管理學、現代辦公技術等。
廣告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具備紮實的廣告學理論和較強的廣告文案、圖形、圖像廣告的製作技能,能在媒介廣告部門、專業廣告公司、市場調查及信息諮詢行業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廣告策劃創意、設計製作、市場行銷策劃、市場調查分析和廣告經營管理工作的、能適應市場競爭的、有真才實學的、具有創新思維與開拓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新聞傳播學》
主要課程:傳播學概論、廣告學概論、廣告策劃與創意、廣告史、廣告文案寫作、廣告經營與管理學、 廣告媒體研究、廣告攝像與攝影、實用美術與廣告設計、電腦圖文設計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初級實習、畢業實習等,一般安排3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新聞傳播學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新聞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 廣告學 編輯出版學 傳播學 媒體創意 廣播電視編導 國際文化交流
就業方向:畢業後從事一切與廣告,傳媒有關的工作。
平面設計師——運用電腦技術、軟體進行廣告創意、設計;
影視多媒體策劃——整個媒體設計過程的統籌、宣傳分組織實施;
企業、集團形象設計、宣傳!
新聞學
新聞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在各類媒體從事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新聞實務以及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宣傳的複合型人才。本專業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的思維方法、厚實的人文科學基礎知識、寬闊的國際視野和精湛的新聞傳播技能。掌握新聞傳播歷史和基本理論,接受新聞傳播實踐的訓練,具備利用多種傳播媒介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能力。
主幹學科:新聞傳播學
課程設定: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史、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節目編導、數位化影視製作。新媒體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媒介倫理與法規、基層社會實踐、新聞媒體專業實踐等。
專業方向:新聞學專業(播音主持方向)
培養目標:播音主持方向是為適應社會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民族地區急需的高素質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而設定的。本專業培養學生具備廣播電視播音學、新聞傳播學、語言文學以及藝術、美學等多種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各級各類廣播電台、電視台和影視製作公司及相關單位從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工作的複合型套用語言學科的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新聞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 廣告學 編輯出版學 傳播學 媒體創意 廣播電視編導 國際文化交流。
新聞學方向的核心課程有:
1.《新聞學概論》 2.《中國新聞事業史》3.《外國新聞事業史》 4.《新聞採訪寫作》 5.《新聞評論寫作》 6.《中外新聞作品研究》7.《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新聞心理學》《傳播學概論》《文學概論(一)》《新聞攝影》12《公共關係學》13.《報紙編輯》14.《新聞事業管理》15《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16《新聞心理學》17.《廣告學(二)》。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方向的核心課程有:
《新聞學概論》 2.《中國新聞事業史》3.《外國新聞事業史》 4.《新聞採訪寫作》 5.《廣播電視技術基礎》 6.《節目策劃與編導》《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8.《新聞心理學》9.《傳播學概論》10.《文學概論(一)》11.《新聞攝影》12《主持人節目》13.《電視攝象》14.《新聞事業管理》15《電視節目製作》16《新聞心理學》17.《廣告學(二)》18.《播音文體理論》。
歷史學
歷史學專業 (本科 學制四年 歷史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歷史學基本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國家機關、文博檔案、圖書情報、新聞出版、文教事業及各類企事業單位或領域從事研究、教學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歷史學科複合型人才。
課程設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漢語、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中國歷史地理概論、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名著導讀、中國北方民族史、近現代國際關係、中學歷史教學法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相近專業:歷史學 世界歷史 考古學 博物館學 民族學 文物保護技術
教學成果
文史學院擁有中國少數民族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兩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古代文學兩個自治區級精品課。
科研成果
文史學院一貫重視提升教師科研水平,教學、科研並重。截至目前,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5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參編圖書40餘部,其中獲獎著作教材10餘部,論文40餘篇。
教學設施
文史學院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已建有“新聞媒體綜合實驗室”:包括“平面設計與網路綜合實驗室”、“數位化影視製作實驗室”、“攝影實驗室”、“聲像教學室”,“演播室”基本上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其中“攝影實驗室”和“演播室”擁有一流的攝影、攝像器材,既有膠捲相機、洗印室,也有寬大的影棚和先進的數碼器材。同時,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文史學院與自治區內外多家教育、行政、事業單位和多家媒體機構簽訂了共建實習基地的協定。
學生實踐平台
《民大青年報》
《民大青年報》創辦於2012年5月11日。2013年6月,獲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3星級會員媒體稱號。作為文史學院校內新聞實踐教學平台。《民大青春報》力求堅守新聞人的社會道德與責任,紮根校園,放眼社會。立足做有深度的校園學生報紙,走“深入決定深度”的報導路線,把青年學生關心的事、希望的事、憂患的事、傾聽的事,公開地報導出來。內容要求貼近師生,關注民生,關注校內外弱勢群體、關注校內外公共利益、關注校內外公共道德事件。
《民大青年報》刊期為14-21天,目前已由創刊時的8版擴至24版,內容涉及新聞、廣告、文學、歷史、攝影等領域,每期發行量2000份,免費供師生取閱。
報社運作分編務和社務兩大部門,主編、社長、責編、網路部長、辦公室主任、發行部長全部由學生負責擔任。2013年4月,在《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高校校媒聯盟的技術支持下,《民大青年報》手機客戶端《塞上青梅》在校園面世,面向校內師生免費推送手機新聞。2013年9月,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文史學院全媒體新聞實驗室建成,《民大青年報》同期推出數字報閱讀。2015年3月,在學校和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新聞系創辦少數民族語言新聞中心,《民大青年報》創辦藏語版、維吾爾語版,近期還將創辦蒙古語版、哈薩克語版和阿拉伯語版。
截止2015年5月,《民大青年報》已出版報紙38期,培訓實習編輯記者300多名,嘗試撰寫深度報導類調查類文章1400多篇,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教學效果。《民大青年報》創刊三年來,已發展成為北民大校園內較有影響力的最大的學生媒體。《民大青年報》成員以文史學院新聞系一二三年級學生為主,傳播系、中文系、歷史系和各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共同參與創辦,由文史學院骨幹教師進行指導,以深度報導和文化歷史類文章見長。
各版面介紹
《民大青年報》頭版是本報最重要的版面之一,它通過對新聞的取捨、編排及風格的確立等方式來統率整份報紙,發揮輿論導向、體現本報特色,同時讓客群了解本報的辦報風格和宗旨。頭版多報導學校發生的重大事件,服務學校,宣傳學校,為學校師生了解學校動態搭建了一個寬廣的橋樑。
評論版,向全校師生約稿,或縱論校園師生學習、生活與工作,或點評剖析校園內外時政熱點,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發聲的媒體平台。
人物版,專訪校園內外專家、學者、學生等知名人士,介紹讀者應知、欲知而而未知的邊緣或流行人物、團隊,報導具有獨特經歷或深刻思想的廣大師生。
專題版,根據校園內外時勢發展,策劃各種極具新聞價值的新聞專題,完整展現新聞專題與新聞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探討事件本身的原因及對策,剖析新聞事件背後的社會價值。
服務版:提供最新的校園服務信息,從學校的日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精選牽動師生利益、吸引師生眼球的新政策、新變化及校園資訊進行再加工和解疑答惑。
鏡語版,以圖片為主的板面。圖片在排版設計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視覺衝擊力比文字強85%,可圍繞一個主題,也可靈活放置。
民族版,圍繞民族主題書寫我校的故事。基於歷史、文化、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徵,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外貌特徵等,要求有一定新聞性。
視野版,走出校園,放眼銀川乃至寧夏,緊跟區內大事要聞,報導青年學生所相關的,所關注的,開拓校園師生視野。
休閒版,主要選取最近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及文化產業上的成果及發展(比如電影業)等生活休閒類的話題,用活潑的語言進行分析,為我校學生關注文化發展。
媒體版:專訪校內外媒體人物,了解和分享媒體人的工作、實踐等經驗,全面的向讀者展示媒體人的魅力和人格。 採訪與媒體有關的事件,了解媒體在其中的作用或影響,向讀者展示媒體的力量。
北校園電視台
2012年9月,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北方民族大學校園電視台正式成立,是我校唯一的校園電視媒體。有校園電視台製作的節目最初命名為民大新聞,主要報導校內各類會議、活動,節目以新聞訊息為主。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努力,2013年5月民大新聞正式更名為民大新周刊,節目形式有民大新聞、我來說兩句、走進課堂、記者調查、社團直通車、體育放大鏡、專題報導、人物專訪、人物訪談等就個欄目。是一檔可以從多個方面解讀民大校園生活的電視節目,截止2014年11月校園電視台已經培養了實習記者近三百名。承擔了2014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建校三十周年師生聯誼晚會等多種形式拍攝工作。2014年5月校園電視台首次參與校園重大事件的現成直播,承擔了第二十四屆田徑運動會的開幕式直播任務,2014年10月16日,校園電視台再次被委派直播我校建校三周年校慶慶典大會,標誌校園電視台發展歷史上的第三次跨越。
校園電視台目前有《民大新周刊》、《民大新聞》、《新聞連連看》等三檔節目。其中《民大新聞》主要播報校園時政新聞,校園學生活動,教育教學動態等;《民大新周刊》旗下欄目共有9個:
1、我來說兩句:一檔評論性新聞節目。就學校和社會熱點問題展開校園海采,廣受輿論,最終由主持人給出觀點性總結。
2、社團直通車:介紹宣傳學校社團。例如:輪滑社、街舞社、粵語社等。
3、體育放大鏡:特色體育課,體育活動等體育類新聞。
4、專題報導:對學校大型活動製作專題報導,例如:校運動會、重大節日、軍訓等。
5、人物專訪:對主人公有趣的經歷進行跟拍報導。
6、人物訪談:邀請嘉賓,分享關於他的有趣故事。
7、記者調查:以記者採訪的形式,就學校發生的問題,進行理性深度報導。
8、走進課堂:報導學校有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
9、活動紀實:對學校會議、教學、音樂會、防災演練等活動進行全程拍攝製作
民大之聲廣播電台
民大之聲廣播電台由文史學院新聞系創辦於2013年,是我校文史學院第一個廣播電台,也是繼民大青年報、校園電視台、塞上青梅後第四個新聞系校內媒體實踐平台。電台自創立以來,在指導老師、台長以及各組長的帶領下已逐步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綜合型校內新聞實踐平台。電台成員也由最初的寥寥數名擴充至現在的一百餘名。除了有文史學院新聞系等專業的學生擔當主力外,還吸引了來自經濟、材料、音舞、生科等多個學院的廣播愛好者共同參與到節目的製作當中。作為校內媒體實踐平台,民大之聲廣播電台致力於立足校內,服務師生。在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廣播技巧培訓,提高專業實踐水平的同時,也致力於向全校師生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理念和豐富全面的文化知識,真正讓大家做到學有所用,心有所感。民大之聲廣播電台於每周一至周五通過調頻廣播FM75.8和荔枝廣播電台向北方民大全體師生及網路聽眾播放節目。成立一年多里,電台已經相繼設立了新聞、音樂、娛樂三大類的節目製作小組,節目種類多樣,內容覆蓋廣泛。目前已製作廣播節目兩百多起,其中娛樂類、音樂類節目在荔枝等手機電台受到了廣泛支持。主播們有了一定的冬粉,不少聽眾在節目中留言與主播之間建立了溝通的橋樑,也將民大之聲廣播電台推到了更廣闊的平台。
民大之聲廣播電台節目介紹:
民大之聲廣播電台目前有新聞、娛樂、音樂三類節目。
1、新聞:關注校園內外新聞。分為國內國外諮詢、民族之聲、新聞熱單追蹤三個欄目。國內國外諮詢開拓國際視野,民族之聲領略56個民族的風采,熱點追蹤關心新銳話題。
2、娛樂:以訪談和雜談的形式展開,分為情感、生活、脫口秀三大欄目。內容主要包括時尚資訊、生活常識、感情生活、微博熱門話題、奇聞趣談等。
3、音樂:節目形式以聊音樂為主,與聽眾分享音樂話題、音樂人的故事、點歌送祝福等話題。
學院領導
學院書記
席寧山,漢族,講師。現任文史學院黨委書記。先後擔任過思想政治輔導員,黨委辦公室秘書,學校辦公室副主任,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要從事黨建和學生管理工作研究,參編《大學生入黨教育教材》,發表論文《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淺議如何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從“絳色的沉衰”到“永遠不屈服”的靈魂──評析戴望舒詩歌的思想歷程》、《艾青抗戰時期詩歌的現實主義研究》、《試論<項羽本紀>中項羽的悲劇性格》、《新時期詩歌的回顧與展望》等多篇,主持校級課題一項。曾獲自治區信息工作先進個人和學校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
學院院長
楊蕤,漢族,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文史學院院長。曾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師從葛劍雄先生攻讀歷史地理學,在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哈佛大學地理信息中心訪問學者。
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九屆青聯常委、中國古都學會理事,寧夏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寧夏高級專家聯合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等社會職務。
主要學術興趣為邊疆歷史地理學、西夏學和民族考古學,曾在《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譯文五十餘篇,著有《西夏地理研究》、《破譯天書》、《碰撞交融與多元一體:宋元時期少數民族的貢獻》、《中國消失的文字》等著作;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套地區西夏史跡調查與研究”;成果曾獲國家民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