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幅是畫家晚年的記游之作。枯筆披麻,淺絳敷青,還用平塗法染天空,似吸收了西洋畫法,頗富形式感的山石結體又似董其昌。讀畫復讀其題記,仿佛體會到畫家意欲追求一種不急不躁的秩序感。題識曰:“是洞舊名伏虎,今易其名曰北斗。道流居之洞頂,高三十餘丈,中有樓閣五層。余以辛酉五月至,宿閣上,微雨濛濛,賃閣視洞外諸峰,雜立雲中如樗蒲。入夜皆黑,始無所見,夜深靜臥,百蟲皆絕,余竟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斗洞圖軸
- 縱:91.5厘米
- 橫:48厘米
- 畫家:林紓
此圖為清林紓的“北斗洞”圖軸 。縱91.5厘米,橫48厘米。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侯人。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翻譯家。“五四”時期,他激烈地反對新文學、新思想運動,被視為北大校園外唯一有影響的反對派人物。其實林紓在晚清時也曾倡導過社會、政治和文學改革,但最終反而成了一名保守主義者。 林紓工詩,兼善文辭,亦善畫花鳥,風格清靜,神韻生動。定居北京後,人們多請他畫山水,就很少再作花鳥。他的山水畫初學文徽明,繼學戴熙,筆墨漸濃厚,強調“古意”和“書卷氣”。林紓喜遊歷,每到一處必寫生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