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4公頃,糧田面積5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地瓜、大豆、花生等。 2002年,全村287戶,890人,全村均姓姜,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斗山村
- 人口:890人
- 總戶數:287戶
- 耕地面積:94公頃
- 地區: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乾隆初年,另一說為清順治年間(1644-1662年),姜賓兄弟5人,由駒鳳頭村遷此建村,命名比斗山村。後因村北有7個山頭,排列形似北斗七星,遂改名為北斗山村。 北斗山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8′。東與秀家疃為鄰,西與紀家店村相連,南與陳家疃相望,北與荷葉山後村接壤,隸屬小紀鎮。南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東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北斗山村國小。1974年校址遷至村東。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89年,村國小被縣教育局評為花園式學校。1991年,本村國小青年教師刁建亮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自建國至2001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0多名。其中,姜煥勇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姜曉偉考入清華大學,姜寶考入中山大學,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數人,成為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野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9.2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機械運輸車輛58輛,機車42輛,電話60部,彩電58台,電冰櫃24台,洗衣機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1976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83年修村路,寬9米,長達2000餘米。1984年冬修環山路,總長3.2公里。1998年與陳家疃合資,修建白沙河橋和攔河壩工程,總投資60萬元(陳家疃占40%,本村占60%)。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12月,姜玉德、姜德吉、姜富賢、姜富慶、姜德仁、姜振忠等加入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姜玉德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村民支前,發動民兵參軍參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5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33名。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玉德、姜振芬、姜振安、姜玉芳、姜福順、姜福賢、姜振同、姜振堂、姜山、姜振航、姜玉賢、姜衛東。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治安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姜富慶、姜振喜、姜德吉、姜振香、姜德義、姜福賢、姜振風、姜玉茂、姜山、姜玉賢、姜玉崗、姜玉貞、姜慶國。1997年,姜慶國任村委主任。
2012年姜鵬舉人村委會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