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文化界救亡協會,社會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平文化界救亡協會
- 屬性:社會組織
- 社團地址:北平
- 成立時間:1935年12月27日
北平文化界救亡協會,社會組織。
北平文化界救亡協會,社會組織。1935年12月27日在北平成立。參加的成員有文化、教育、新聞等各界人士,白鵬飛、陳豹隱、張申府、崔敬伯、馬敘倫等31人為幹事。該會呼籲“全國文化界火速起來,促進全國民眾的抗敵救亡運動”。該...
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是1937年11月24日成立的協會組織,艾思奇、趙伯平、柯仲平先後為主任。組成部分 其含有社會科學研究會、國防教育研究會、戰歌社、海燕社、音樂界救亡協會、文藝突擊社、戲劇界抗戰聯合總會等文化團體,為全國文協的一個分會。協會建設 1940年1月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毛澤東到會作《新民主主義...
救亡音樂隊伍的團結,也在全面抗戰的形勢下得到加強。1937年8月,上海成立了有50多個歌詠團體參加的“國民救亡歌詠協會”。1938年前後,各種抗戰文化組織和歌詠團體雲集於當時被稱為“戰時首都”的武漢,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號召下,1月份成立了包括全國音樂界各方面代表的“中華全國歌詠協會”。3月份又...
1934 年擔任民國兩大研究機構之一的國立北平研究院秘書、總幹事、經濟研究會財政組主任, 參與了國立北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的前身) 的創建工作,開創了我國財政學科研究。1932~1937 年, 回國後積極參加學運, 如一二九運動、北平文化界救亡協會,北平文化界救國會、華北文化界救國會、教授時局意見書。1936~1937 年兼...
1935年參與領導天津“一二・九”運動,後參與發起北平文化界救國會。1938年在武漢參與發起中國青年救亡協會,並任組織部長。1940年赴延安,任隴東中學校長。1944年在延安病逝。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作霖,又名梅生、長遠。一九〇六年十一月生於山西省平順縣豆口村一個中農家庭。其父趙萬松是個品學兼優的國小教師,...
武新宇同志從北平師範大學讀書時起,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一直在國民黨統治區從事文化教育界的抗日救亡運動。1931年受黨的指派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教育勞動者同盟,以後又參加了文化總同盟、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擔任過北平、太原等市的“教聯”書記、“文總”黨團成員。當時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下,不可能在一個地方...
1937年春,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北平文化職業者協會”也改名為“文化界救國會”。不久“華北各界救國會聯合會”成立,聞允志回到北平參加了該會領導工作,積極組織宣傳抗日救國活動。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當時河北省地方實力派張蔭梧在...
同月,邊區文化協會成立。成仿吾、周揚、柯仲平被推為負責人。12月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成立,吳玉章任主任,丁玲、柯仲平任副主任。同月下旬,邊區文協遵照毛澤東主席要把詩歌推向街頭的指示,成立了“戰歌社”,柯仲平任社長。自此,他的創作激情猶如延河涌流奔騰。延安地區的詩歌大眾化活動蓬勃開展。詩歌朗誦成為一...
同年11月,日本侵略軍進攻綏遠省,北平、上海青年學生掀起了龐大的募捐活動,王裕齊積極參加地下黨外圍組織成員徐昌裕等發起的募捐,並在廣東、四川的入伍生中進行募捐活動。1937年6月,經航空機械學校軍事訓練和業務訓練後,王裕齊留校擔任基礎課教官。1938年10月航空機械學校遷往成都。當時成都市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自然...
抗日戰爭爆發後,蹇先艾由北平攜眷返黔。成立中華文藝界 民國27年(1938年)春,因不滿貴陽文壇沉悶的氣氛,與謝六逸等發起成立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理事,於《貴州晨報》編《每周文藝》副刊,以雜文、詩歌、短評等形式喚醒民眾,鼓舞抗日救亡鬥志。次年2月,日本飛機轟炸貴陽,《貴州晨報》社被毀,《每周文藝》...
4月初,李澄之又被推選為山東文化界救亡協會和文化出版社籌備委員會的負責人。7月26日,山東省國大代表複選大會,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大會,省工、農、青、婦、文化各界總會成立大會和省各界救國聯合會在青駝寺召開“聯合大會”,李澄之和于學忠、徐向前、朱瑞、黎玉、羅榮桓等61人被選為“真正代表山東民意的國...
在北平積極參加東北抗日救亡活動,並參與了組織輔導抗日民族先鋒隊活動,擔當了輔導員。1933年6月,於東北大學畢業後,任《黑白》半月刊社編輯,後到北平念一中學任教。在北平念一中學任教期間,秘密參加了由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反帝大同盟學習小組”。“七七”事變後,陳彥之隨同“東北協會”人員先後去陝西、漢口、...
抗日救亡 參與抗日救亡活動 致力民國軍事立法 何遂抵達南京後,攜長子何世庸赴湯山看望李濟深,走時將一大箱舊書留給李濟深排遣。然後舉家遷移返回北平,寓居城內察院胡同29號,將興趣與精力專注於甲骨文的收集與研究。其間,內兄陳裕時(時任北平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亦來他家居住。1930年春,何遂曾奉蔣介石意旨,與...
她先回重慶,在省立女子職業學校代課,5月末輾轉來到上海,投入文化界的救亡運動。她先後在正風中學、新生女中教書,參加我地下黨領導的上海職業婦女俱樂部、上海婦女界難民救濟協會,為抗日將士籌措冬衣,舉辦衛生人員訓練班等。工作之餘,她繼續進修俄文,翻譯蘇聯的文學作品,為商務印書館標點古籍文獻。王季愚還幫助一些...
丘琴(鄧天佑)(1915—),黑龍江賓縣人。1938年畢業於北平東北大學。抗戰時期在重慶任中蘇友好協會秘書。建國後在對外文委、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單位工作,翻譯蘇聯詩作甚多,出版了《蘇聯詩選》、《吉洪諾夫詩選》、《馬雅柯夫斯基詩選》等十餘種。雷加 雷加(劉滌、劉天達)(1915—),遼寧丹東人。9.18...
周揚到延安後,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匯報了幾年來上海文化界的情況,還不滿三十歲的周揚受到毛澤東的信賴,被黨中央委任為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主任、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長等職,負責邊區的民眾抗日救亡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不久擔任由毛澤東、周恩來倡議成立於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職務。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同時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同時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主編《民主周刊》,...
朱邁先(1918年9月—1951年11月),出生於江蘇揚州,朱自清先生的長子。1936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1月參加江都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1938年經中共長江局批准,“江文團”集體參加國民革命軍,投身抗戰。少年英才 朱邁先(1918年9月—1951年11月),朱自清先生的長子,他就是朱自清在《兒女》散文中提到...
1934年10月,回國後,在河北法商學院、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東北大學等校任教,以大學教授身份從事革命活動,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1936年,參加發起、組織華北各界救國會,積極進行抗日救亡的革命活動,是華北文化界救國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根據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
抗日戰爭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即在上海發起組織了戲劇界救亡協會歌劇部,繼而又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條件,在周恩來的直接部署下,先後在武漢和長沙組織了戲曲演員戰時講習班,分別成立了漢劇、楚劇、湘劇流動宣傳隊和平劇實險宣傳隊。田漢在這個時期創作了大量借古喻今、宣傳抗日的戲曲劇本,在形式上也有大膽的革新,他所...
漁夫恨》;春天,由明星電影公司轉入聯華影業公司,並編導了喜劇電影《如此繁華》;6月9日,與應雲衛等370人聯合發表了《對於在華公映的抗議》;7月30日,電影工作者協會在上海成立,被選為常務委員;“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後,與郭沫若、田漢、夏衍、周信芳等組成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並參加了文化界救亡協會,被選...
此時又傳來《時事新報》駐京記者王慰三被槍殺案,新聞界人人自危,各地同仁紛紛發電抗議,形成了1933年2月的抗議電報風潮。北平新聞記者公會、安徽省會新聞記者聯合會、上海各團體救國聯合會、杭州新聞記者公會、蚌埠新聞記者協會紛紛發電抗議顧祝同“弁髦法令,人權之暴行,實與北洋軍閥張宗昌槍殺邵飄萍、林白水之慘案有過...
1935年1月10日,CC旗下的十位大學教授(王新命、何炳松、樊仲雲、薩孟武、章益、陳高傭、陶希聖、黃文山、孫寒冰、武堉乾)在陳立夫的直接授意下,聯名在上海各大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與此同時,他們通過上海、南京、北平、濟南等地的文化協會分會分別舉行座談會,訪問文化界名流,邀請各...
新中國成立以後,沈鈞儒先生曾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職務,為建立人民法制體系,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沈鈞儒先生於1963年因病逝世,終年88歲。日俄戰爭中旅順口俄軍向日軍投降 1905年1...
汪之力,1913年12月出生於遼寧省法庫縣一個農民家庭。1929年考入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今中國農業大學)預科,1931年考入國立南京中央政治大學邊省補習班,1932年考入國立南京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33年轉入普通行政系。1934年,汪之力隨東北學生流亡到北平,接觸到黨組織。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北平開展抗日救亡工作...
1940年1月,參加了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執行委員,後又補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1941年5月15日,出席了延安“魯迅研究會”的成立大會,並專門撰寫論文《論阿Q》,同時參加了有關的紀念和研究活動;同年,與何其芳、嚴文井、陳荒煤等組織文學社團——“草葉社”。參與“...
蒲風(1911-1942),原名黃日華,又名黃飄霞,廣東省梅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從南洋到上海,參與發起組織中國詩歌會,主編《中國詩歌》雜誌致力於新詩歌運動。193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廈門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執行委員,廣州文化界抗敵協會理事。1940年10月到皖南參加新四軍,在軍部從事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