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創校於1930年,為校長。最初建在香山見心齋,1931遷到城內西帝王廟。該校以培養幼稚師資為己任,最終目的是為實現全民的幼稚教育。學生來源由香山慈幼院女中學生升入,城內招收錄取少量女學生。教學酌采道爾頓制,但又較之靈活,尤其是重視學生教室外的活動,如到
農場、
工場、幼稚園實習,不像道爾頓制之拘泥於教室,學校重視實行教學做的方法,實習的內容包括:幼稚園實習,實行先參觀,次參與,後實習的制度。此外還有家政實習、自然實習、兒童文學實習、手工實習、遊戲實習等。為保證學生實習,還特約香山慈幼院實習農場、香山幼稚院第一校、北平市教育局委託試驗藝文幼稚科為固定實習場所。1932年還在校內添設第一中心
幼稚園。學制三年,但可分年結業,一年制為速成科,可任幼稚園教師或助教;二年級為幼師科,可任幼稚園主任;三年制畢業後,可兼任國小低年級及嬰兒園教師。
抗日戰爭爆發,遷至廣西桂林,後停辦。原址現為北京159中學。
香山慈幼院創辦史:在民國六年九月(1917年9月)的時候,順直省區(包括
直隸、
京兆兩省區,即的河北、北京地區)發生大水災,淹沒了一百零三縣,一萬九千零四十五村。受災的百姓有六百三十五萬一千三百四十四名;成災的田畝有二十五萬四千八百八十九頃一百六十五畝四分三厘。這是一場巨大的浩劫。那時候熊希齡奉命督辦水災善後事宜,見到各地方的災民,因為乏食的原故,有的甚至他的兒女遺棄道路或標賣,所以在北京設立了慈幼局兩所,委託英斂之(天主教徒)去收養災民的兒女。一所專收男孩,一所專收女孩,總共收了男女兒童差不多有千餘人。水災平息以後,這些兒童先後被他們的父母領回。可是到了後來還有二百多兒童沒有人認領。所以水災督辦處不得不設一個永久的機關,來教育這些兒童。可是當時,在北京城裡想找個合適的地方來蓋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幸得時任徐大總統(徐世昌)同前清皇室的內務府商量,將香山靜宜園的地方撥出,建築慈幼院的男女兩校。熊希齡當時想著城內外困苦的兒童很多,報紙上載著他們的父母往往帶著兒女投河自盡的,又有全家自殺的,可憐這些孩子,他生下地來並無罪惡,為何遭此慘惡呢。熊希齡與水災處坐辦陳漢第、羅振方兩君商議,決定建一大規模的慈幼院,可以容的下千多人。把城內外貧苦的孩子招進來一同教育,免的這些孩子受苦,遂於民國九年九月三號開學。這就是香山慈幼院成立的大概了。
創辦人
張雪門(1891~1973),
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與我國的另一位著名學前教育專家
陳鶴琴先生有“南陳北張”之稱。
張雪門幼年研讀四書五經,後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現
寧波一中),1912年就任鄞縣私立星蔭國小校長。他在青年時期就對幼兒教育發生興趣,通過到滬寧一帶參觀,目睹當時一些日本式的蒙養園或教會辦的幼稚園對幼兒的不良影響,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
創辦經歷
1918年,他與幾位志趣相投者創立了當地第一所中國人自辦的
幼稚園——星蔭幼稚園,並任園長。1920年4月,又與人合辦兩年制的幼稚師範。
1930年秋,應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長
熊希齡之聘,編輯幼稚師範叢書,並在香山見心齋開辦北平幼稚師範學校,任校長。該校第一期畢業生當即被聘為園長或教師,頗受歡迎。由於香山遠離市區,參觀見習諸多不便,遂將幼師遷到中華教育改進社所在地帝王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雪門的思想有了較大變化,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同時認識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來的主人翁。此時他開始了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
1932年,應北平民間大學、
中國大學、天津女子師範學院之邀,講授《幼稚教育》。
1934年,他聘請陶行知的學生戴自俺到幼師任教。由戴自俺帶領三年級師範生與北大農學院合作,在北平阜城門外羅道莊開辦了“鄉村教育實驗區”,區內除設有農村幼稚園外,並創辦兒童工學團、青年工學團、婦女工學團等。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北平學生遊行請願,張雪門支持學生參加抗日救亡的活動。
1937年7月上旬,他出席在北平召開的
中華兒童教育社的第六屆年會,8日下午忽聞發生“盧溝橋事變”,隨後又探知日軍已進駐北平,他當即南下,在上海與熊希齡商定,將香山慈幼院分院,即北平幼師遷往湖南,後因遇到困難,又決定遷至廣西。
1938年2月,幼稚師範在桂林東華門大街成立,招生2班。1939年疏散至三江縣,至1942年又招4班,前後共招6班。當時廣西全省99個縣1個市均有該校的畢業生從事幼教工作,為廣西省幼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在此期間,他還曾到陝西城固西北師範學院講授《兒童保育》課程,並編著了《幼稚園行政》、《兒童保育》等書。
1944年,幼師遷重慶,在張雪門的領導下,進行兒童福利制度的實驗。為適應抗戰時期的需要,他規定教育方面的重點在加強幼兒的
民族意識和愛國觀點,培養幼兒吃苦耐勞的習慣等。同時他組織了師範生輔導委員會,擬定保育員訓練規程和幼稚園辦法,招收戰時兒童保育院畢業女生進行保育員訓練,積極準備進行兒童福利制度的推廣。在他的推動下,當時重慶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為試驗機構的幼稚園,僅重慶一地即成立了4個幼兒團。
抗戰勝利後,張雪門於1946年1月返回北平,北平市幼教界曾專門為他舉行了歡迎會。其時,帝王廟校址已改為女三中,他為幼師校址問題終日奔波,卻到處碰壁。此時適值台灣民政處電邀他赴台辦理兒童保育院,他便於1946年7月中旬前往
台灣。
校歌
這首在網路上被廣為傳誦的民國老校歌,純美而清晰地傳遞出當時的教育理念。
“淳樸兮孩子,淳樸兮孩子,未來世界好壞之主體,渾然心地,不知害利,樂哉遊戲,不計非是。社會價值在沒我,沒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
北平幼稚師範學校
生活兮教育,生活兮教育,我們生命惟一之伴侶,為汝勤力,不分旦夕,為汝馳驅,不顧險夷,人生意義在利他,他利己亦利,生活兮教育。
淳樸兮孩子,淳樸兮孩子,未來世界好壞之主體,渾然心地,不知害利,樂哉遊戲,不計非是,社會價值在沒我,沒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
傑出校友
周樹奇,
易中天母親,1937年
七七事變爆發,戰爭席捲了一切。畢業這一年,母親周樹奇離開了生活八年的北京,開始逃亡。她本來是想跟著繼母去上海,但是因為
淞滬會戰爆發,她們不得不借到香港,回到湖南,最後到了所里戰時兒童保育院,易中天母親與
宋美齡、鄧穎超合建保育院,照顧戰時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