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博物館

北川羌族博物館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展出面積5400餘平方米,由澳門基金會援建一億澳元,折合人民幣8588萬元。該博物館以北川為主線,未來會覆蓋至整個羌區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北川
  • 館藏精品:各朝代的陶器、羌繡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綿陽市
建築設計,建築布局,展區布局,陳列展覽,館藏文物,特色展示,

建築設計

博物館總體由中規院設計,外形設計主要突出起山、搭寨、造田,從外觀上已融入許多羌族文化元素。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

建築布局

展區布局

整個博物館總共分三層,一樓為臨時展區,主要用於展出其他博物館送往的交流展品,去年羌歷新年加拿大原著民送往北川的圖騰柱就存放於此。二樓為歷史展區。三樓是社會展區和文化展區。主要展出羌族民俗生產生活實際用品,也展示了羌族從青海甘肅南遷徙到北川的歷史過程。

陳列展覽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分為三大板塊,即“歷史篇”、“社會篇”和“文化篇”。“歷史篇”和“社會篇”共享博物館二樓空間,“文化篇”則獨占三樓全部展廳。
“歷史篇”向觀眾講述了羌族宏大的歷史背景,並讓人們明白:羌族是一個不斷為中華大家庭輸送血液的偉大民族。該板塊以雕塑、壁畫、多媒體沙盤、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反映“炎帝始祖”、“大禹治水”、“羌人南遷”、“羌戈大戰”、“紅軍過北川”等羌族歷史細節。
“社會篇”,該板塊系統地闡述了羌族的社會生產、社會關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和宗教信仰,向觀眾全景展現了羌族的社會形態。
“文化篇”,除了展示羌繡、羌笛、口弦、羌族歌舞、民俗活動、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外,還有一個特別吸引人的環節——聲控羌語學習區。因為現在會說羌語的人不多,為了讓羌語這門古老的語言被更多人熟悉和掌握,博物館專門開闢了這個羌語學習區,吊頂上有諸多字詞條塊,觀眾隨便踩一下與某塊字詞對應的地板,馬上就能聽到這個字詞的羌語說法。

館藏文物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1500多件,其中123件是地震前老北川民俗博物館的藏品(2007年因被館長高澤友轉移到綿陽文物局中心庫房保管而逃過“5·12”大地震之劫,目前已全部運回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其餘的都是地震後在羌區徵集的。
北川羌族博物館
目前,博物館展出了100餘件文物,300餘件民俗實物,涵蓋了戰國時期、漢朝、明朝、清朝等各朝代的陶器、羌繡,也有近現代的羊皮鼓和猴頭帽,還包含了紅軍長征在北川戰鬥時使用的刀槍。
北川羌族博物館
博物館3樓的文化篇羌繡展區里,展出著一幅曾經在上海世博會引人注目的帳帷。帳帷以白色土布打底,配上多幅藍線手繡的圖案,既有騎馬戴帽的知縣,也有正在博弈中的麻將牌局,還有花鳥與清代建築。這幅帳帷,是2008年底高澤友在北川青片鄉一位70歲高齡的老太太手中覓得。帷帳,是老太太祖母的嫁妝,代代相傳到如今。

特色展示

除了文物、民俗實物的支撐,博物館的特點是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復原羌族生產生活的歷史場景和自然場景,以活態的展示手段與參加者進行互動,體驗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動。試圖通過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靜態展示與動態演示相配合、館內館外互動,打造促進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和民族團結奮進的示範點。
如果說文物是北川羌族博物館的基本支撐元素,那么聲光電技術則將這些元素的感染力發揮到了極致。
羌族雖然自古以來沒有文字,但羌語、羌歌、羌舞流傳至今。三樓文化展區中有專用區域,每一塊地磚都對應著天花板上的每一個方格,方格上寫著“爸爸”、“媽媽”、“太陽”、“吉祥如意”等不同的漢語辭彙。如果你想知道“吉祥如意”在羌語中如何發音,只需要踏上對應著“吉祥如意”的地磚,耳邊立即會響起“納吉納魯”。羌族音樂區域,除了文字與圖片介紹,還設計了專門的“羌歌KTV”,正式開館之後,會擺放數個iPad,供遊客盡情聆聽各種羌歌。博物館甚至為遊客設計了一個小廣場,便於遊客在解說員的帶動下共舞羌族薩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