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寨

北寨

北寨村位於晉豫兩省交界,輝縣市 北部山區八鄉鎮自然村。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村名是當時兵營駐紮而來,據考證該村自唐已具雛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寨
  • 地點:輝縣市北部山區八鄉鎮自然村
輝縣市南寨鎮北寨村概述,災難沉重,戰火連天的過去,做主人,站起來,醫治創傷百業舉,奔小康、富起來、農村改革顯神威,北寨漢墓,畫像石內容,北寨墓群的發掘及出土文物,綜合評價,

輝縣市南寨鎮北寨村概述

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
北寨村位於晉豫兩省交界,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村名是當時兵營駐紮而來,據考證該村自唐已具雛形,宋代成為自然村,村後傳令山相對兩個石臼就是宋軍抵遼時的旗桿眼,民族英雄岳飛當年就在此與遼軍作戰,並把守村西晉豫古道,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將領陳庚,皮定均就駐紮我村開展革命根據地,國民黨將領孫殿英也曾在此與日軍交戰,本村由於是革命老區,1944年得以解放,隨軍南下同志多人鍛鍊成中高級幹部。北寨村離縣城40公里,居於輝縣盤上侯兆川北部,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崗嶺四合、翠山環抱、環境宜人、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兩條省級公路穿村而過,東林州、西陵川、南輝縣、北壺關,村東500米,是道教聖地紫荊山風景旅遊區,那裡漫山翠柏、鬱鬱蔥蔥、山勢險峻、層層有景,千餘級石階直通山頂,山腰鐘鼓樓、山門韋馱殿、山神廟、真武廟等,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尤其到山頂采紫荊枝回家,有求子之靈驗,有很多詩例為證。村西南5公里是著名的萬仙山,影視村風景旅遊區,村西北5公里是齊王寨風景旅遊區,村東10公里是萬泉湖風景旅遊區,村北20公里是太行山大峽谷風景旅遊區。解放初期該村人口不足400,後經幾十年的變遷發展,2015年人口已達2000,外籍常住人口約1000,這裡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全村1100畝耕地人均0.55畝,山林面積2500畝均已綠化。
1985年該村新班子成立,治混亂、抓機遇、搶時間、搞經濟,經過20年的艱苦創業,奮發圖強,今日的北寨已今非昔比,一躍成為輝縣市 北部山區八鄉鎮第一強村。

災難沉重,戰火連天的過去

民以食為天,谷乃國之寶,土地是農民的命脈,然而舊社會的北寨80%的土地,被占人口20%的地主霸占,農民生活苦不堪言,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者不在少數,再加上天災人禍,旱澇兵匪,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據記載僅舉幾例:
(1)1920年侯兆川連續三年大旱,井水枯竭,河水斷流,秋麥無收,扒樹皮草根為食,百姓顛沛流離,拋妻棄子,逃荒要飯,上山西、下河南流入他鄉。
(2)1938年2月17日,日軍在數十架飛機配合下進攻侯兆川,所到之處,姦淫燒殺,殘忍之極,同時盤上土匪屈多養網羅五、六百人自稱司令,催糧要款,北寨又有地霸申官林作怪,該村深受其害。
(3)該村常安國,常安均,黑手高懸霸主鞭,霸占全村80%的土地,貧苦百姓靠扛長工打短工度日。哪裡有剝削哪裡就有鬥爭,北寨村因戰略地位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共產黨八路軍宣傳抗日的根據地,故此:北寨在鬧翻身、求解放的鬥爭中,多次作為駐軍地和激戰地。八路軍老三團、新四軍等部隊都在這裡居住抗戰,蔥樹嶺、羊腸嶺、驢皮溝、五道嶺、東河攤都是炮火紛飛的戰場。
(4)1938年7月15日,八路軍129師長劉伯承率386旅直屬部隊,進駐南平羅,成立豫北工作團到北寨大唱革命歌曲,宣傳形勢,發動民眾團結抗日,並在北寨建立了27個秘密黨支部,成立了村級農民抗日救國會和抗日自衛隊。時至今日,村里上年紀的人一直稱男同志為自衛隊,可見當時抗日熱情之高漲,抗戰宣傳之深入。
(5)1943年4月30日,太行七分區一團打擊日偽進攻王莽嶺和臨淇兩犯之敵,阻擊於北寨附近,予以沉重打擊,激戰數十次,殲敵700餘人,繳獲戰馬400匹,其它軍需甚多。同年9月,太行七分區三團,為反擊日寇掃蕩,由孫石窯移防北寨多次,對司寨日偽軍進行圍攻和襲擊,促使司寨日寇被迫退回縣城,侯兆川全部解放。
(6)北寨村百姓翻身求解放,爭取耕有其田,積極參軍參戰,抗日支前,對壓迫他們的三座大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抗和鬥爭,在多次戰鬥中為國捐軀死難烈士有十位之多,他們是趙桃、趙先貴、張九、王普山、原迷、丁貴、丁元、平運保、平米貴等。

做主人,站起來,醫治創傷百業舉

在共產黨領導下,經過浴血奮戰,新中國誕生了,北寨獲得了新生,全村人挺直了腰桿。鬥地主、分浮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實現了耕有其田,全村人積極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掀起了氣勢宏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遵照毛主席制定的農業八字憲法,大搞科學種田,按照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指示,封山育林、綠化荒山、發展林牧業,根據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道理,大搞水利基本建設,以階級鬥爭為綱,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奔小康、富起來、農村改革顯神威

北寨村自解放到2015年,共有四任書記,第一任原自龍1949年-1970年,第二任書記王奇1971年-1981年,第三任申增法1982年-1985年,第四任馬海林1985年至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實行工作重點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北寨看到了新的曙光,農民有了新的希望。
1985年以馬海林為首的新班子成立,新班子、新姿態、新觀念、新作風,捋順工作思路,制定治村方略,扭轉落後局面,投入經濟建設。二十年艱苦創業,二十年酸甜苦辣,在這太行深山區農村,他與他的一班人,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從無有過的閃光篇章。
(1)規範管理、強化管理
村黨支部首先把規範幹部行為,強化班子管理放在首位,他們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模式,堅持的是民主決策,發揮的是堡壘作用,明確的是責任分工,倡導的是形象表率。集體制定了幹部管理條例,班子做到了六個堅持,即:堅持統一學習制、堅持上班簽到制、堅持工作責任制、堅持集中講評制、堅持財務審批制、堅持檢查驗收制。通過20年培養和磨練,班子成員養成良好的作風,他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過硬,特別能工作的隊伍,成為領導全村致富的核心力量。
(2)團結務實、共度難關
1985年剛組班,村里一窮二白,到處是混亂一片,偷樹掀渠隨處有,打架鬥毆不間斷。有水土地澆不成,各項政策貫徹難,但以復退軍人為主的班子成員,鐵面無私敢碰硬,團結務實排萬難,深入實際解問題,齊心協力渡難關,在樹正氣、走正路、扭局面、謀發展的同時,勒緊腰帶過日子,不計報酬籌資金,兩年的時間內還清貸款外債15萬元,這15萬元相當於2015年的百萬元,這15萬元班子成員曾付出了多少心血,這15萬元標誌著北寨步入了新天地,成為數鄉鎮既無內債,也無外債的村。
(3)艱苦創業、發展經濟
至始至終班子樹立的是發展理念,堅持的是硬道理思想,做到了農村工作千萬件,經濟工作是第一件,按照這箇中心要求,他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先使幾個小企業起死回生,後又發揮當地優勢,建市場、上企業、修車站、搞賓館、建設商業一條街,扶持發展二、三產業,集體個體一齊上,相互協調同發展,於2015年該村500餘戶單純依靠農業過日子的已經沒有,全村形成了農忙時季搞生產,農閒時季都抓錢的良好局面,本村集體收入屬輝縣市北部山區八鄉鎮之首,民眾性二、三產業發展是八鄉鎮第一,北寨村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視窗村。
(4)清正廉潔、財務公開
他們認為清正廉潔是幹部樹立良好形象的保證,財務公開是幹群關係融洽的關鍵,他們自組班到今天,班子始終把廉政工作、財務公開放在重要位置,把抓班子建設與廉政工作、財務公開結合起來,制定製度,深化落實,並嚴格做到了:財務收支層層把關,各項工程精打細算,材料購進三人通行,價格遵循貨比三家,會計結算及時報賬,日清月結按時上牆,一般客人不予招待,必招客人一人作陪等等。通過以上形式,增加了財務透明度,增進了乾群相互理解,增強了班子內部團結。
(5)多方並舉、全面發展
他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勿忘其他事業同步發展,並投入了大量資金,想方設法支持農業、改革模式發展林業,爭取項目大搞水利,投入巨資發展教育,發展個體整改路線,規範規範管理計畫生育,改造村莊新容新貌,搞好穩定綜合治理,民兵青年組織健全,老年事業逐年提高,以上工作和事業均走在了全鎮乃至全市的前列,並受到了各級領導組織和政府的好評與表彰。
(6)為民造福、爭創第一
改變山區落後面貌,為民辦實事,改善民眾生活質量,是班子奮鬥追求的目標,他們在集體經濟逐步壯大的同時,先後給民眾辦了很多好事、實事。爭創了山區鄉鎮村多個第一,即:第一個免費吃上自來水的村,第一個免費讓民眾出門走上水泥路的村,第一個免除村提留款和義務工的村,第一個讓1-9年級學生免交學雜費的村,第一個春節給民眾發放福利的村,第一個讓60歲以上老人享受補貼的村,第一個給死亡人員解決埋葬費的村,第一個給民眾解決各做醫療費的村,第一個種地給民眾發放化肥的村,第一個清理垃圾常年有清潔工的村,第一個建起了村級汽車站的村,第一個建起了封閉式貿易市場的村,第一個建起村級賓館的村,第一個建起高標準寄宿學校和幼稚園的村,第一個統一規劃村莊批宅基的村等等。
前師不忘後師之師,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黨支部號召全村民眾不忘過去之落後,牢記創業之艱辛,珍惜今日之形勢,乾群團結再拼搏,為把北寨建設成為一個富庶、文明、美麗的太行山區城鎮而共同奮鬥。
關於北寨村的來歷
一、北寨村的來歷 我的出生地北寨村—原名潞河寨,先說北寨村,村名的來歷吧,北寨村名的來歷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知地點不知有這樣的事(北寨村—長治市) 第二種說法是:知故事,不知發生的地點(河神娶婦——北寨村) 1、先說第一種說法: 解放前的長治市地址,和今天的北寨地址是一樣的,所以古人傳說,先有潞河寨後有潞安城。原來的長治市(以前叫潞安府)它的街道設定—就是根據北寨村址建設的,這是鐵的事實,不可否認的,北寨現有村址為根據,北寨地理原有古建築和長治市解放前的原貌沒有二樣。從北寨的四門四街,東西南北街,各條街的長短高低十字街的位置,東西街的方位,南北街的不對直,相差的距離看長治市的四門四街和街道的設定見下圖就連地型的高低都是一摸一樣的,還有更奇怪的是水流走向,為什麼都是相同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今天的英雄街是解放後才建設的。 北寨村現今的確是長治市今天的一個模型。在1966年長治市市志辦工作人員就組織考察過卻有其事,不可否認。潞安府建成後就把潞河寨叫成不在了,(這是方言)時間一長叫別了不在就叫成今天的“北寨”了。(古代碑文有記載) 再說第二種說法: 知事不知發生地點,在東周列國時,有個著名的故事“河伯娶婦”這是教育後人,破除迷信的故事。我覺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歷史故事,到今天才知道它發生具體地點,就是在北寨村西“漳河”東岸(紅林鎮—地名)發生的。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403年戰國時期的魏國魏文侯(魏斯)讓西門豹來上黨任職。聽老百姓說這裡有條大河叫漳河,漳河的水神叫河伯,他每年要娶一個婦人回去,要挑最好看的姑娘,他才保佑漳河兩岸的老百姓風調雨順,要不然他就要興風作浪,發大水,沖走莊稼淹死人。西門豹說:“這是誰告訴你們的。”百姓們說:“這是這裡的巫婆和他手下的徒弟們告訴我們的,當地的有錢鄉神和他們是一條藤兒,我們老百姓無法子,一年要拿幾百萬錢,為了河伯娶妻花二三十萬,剩餘的全部入了他們的腰包。每年春天耕地的時候巫婆打發他們的徒弟挨門挨戶的看,誰家姑娘長的好看就做河伯的婦人,這個姑娘就送了命。有錢的人可以拿錢來贖身,沒錢的人就只好把女兒交出來。每年河伯娶婦的那一天巫婆把選好的姑娘打扮成新娘子,把她擱在一隻用草編成的小船上,岸上還吹吹打打熱鬧的很,然後把小船放到河裡順波浪飄走了。連船代新娘子讓河伯接走了。西門豹說那你們這有災嗎?百姓們說全仗著每年給河伯娶婦這還算沒碰上大水災,有時夏天少雨,有點旱。西門豹說:“這么一說河伯還挺靈的,下回娶媳婦的時候先告訴我一聲,我也去禱告禱告。” 到了這日,西門豹帶了幾個武士跟著父老鄉親去送親,當地的里長(相當今天的村長)和辦婚事的人都到了。西門豹還約了些過去把女兒嫁給河伯的人家都來看看今年的婚禮,遠近百姓都來看熱鬧了,每年如此,今年人更多,熱鬧的很,里長帶者巫婆來見西門豹,西門豹一看原來是一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老婆子,後面跟著二十幾個女徒弟手裡拿著香爐。西門豹說:“煩巫婆叫河伯的新娘子來這兒讓我看看。”巫婆要女徒弟把新娘子領來,只見他領來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她哭著,雪白的臉上擦著胭脂粉,有不少已給淚水衝去了,西門豹看了說:“河伯夫人必須是一個特別漂亮的美人,這個姑娘我看配不上,煩巫婆勞駕去跟河伯說一下,太守打算另選一個更好的姑娘,明天送去。”請你快去快來,我這兒等你回音。說著他就叫武士抱起那個巫婆撲通一聲,仍到河裡,岸上的人都嚇的連大氣也不敢喘,那個巫婆在河裡掙扎了一會沉下去了,西門豹站在河岸上靜靜的等著,聚在那裡的人順著西門豹的眼睛向河心盯著許多人沒有聲音,只有河裡的水嘩嘩的響著,呆了一會,西門豹說:“巫婆上了年紀不中用了去了這么半天還不回來,你們年輕的女徒弟去催他一聲吧,接著就撲通撲通二聲把兩個領頭的女徒弟給武士扔到河裡去了。”大夥嚇得瞪著眼張著嘴,一會望望河心,一會望望西門豹,大夥開始議論了,又呆了一會西門豹說:“女人不會辦事,還是麻煩捐錢的善士辛苦一趟吧。”那幾個經常向老百姓勒索的土豪正想逃跑早被武士們抓住了,他們還想掙扎一下,西門豹大聲說,快去跟河伯討個回信,趕緊回來,武士們不由分說把他們一個個仍到河裡去了,西門豹挺恭敬的向大家行了個禮,又等了一會,看熱鬧的人當中有害怕的,有高興的,有的咬牙可誰也不敢走開,要看個究竟。西門豹說:“這些人都沒有用,我看還是煩當地的里長辛苦一趟吧。”嚇的那些人臉上連一點活人的顏色都沒有了,直流冷汗羅里囉嗦跪到西門豹跟前只把頭磕的流出血來。西門豹對他們說什麼地方沒有河什麼地方沒有水,水裡那有什麼河神,你們看到了嗎?罪大惡疾的巫婆欺壓良民的土豪利用迷信搜刮百姓的錢財,殺害百姓的女兒,你們這些人不去教導百姓就罷了,怎么反倒興風作浪助長這種野蠻的風俗?那裡長連連磕頭說這是巫婆乾的勾當,我們確實受了她騙了。西門豹說:“如今害人的巫婆已經死了,往後誰要敢胡說八道給河伯娶妻,我就叫他先去給河伯見見面。”百姓們叫喊著把他扔到河裡去。後來西門豹把巫婆和土豪的財產都分給了當地百姓,打這兒起,河伯娶妻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過,西門豹說:“這個村叫什麼村?”大家說叫潞河寨。西門豹說:“從今往後河神不再娶妻了。把這個村也就叫成“不在”吧。”時間一長就叫成“北寨”了。這個故事有史書記載,也是北寨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三、北寨—夾寨大戰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自立為帝,國號梁。 朱溫稱帝後,派兵十萬向潞州殺來,潞州守將李嗣昭緊閉城門,固守不出,梁軍久攻不下,便在潞州城下,(北寨—南寨)築長城,內防衝突,外拒援兵,謂之夾寨,雙方相持一年有餘,這一年,李克用久病不起,臨終將大權交與其子李存勖,並講三事。一解潞州之圍。二是滅梁報仇。三是復唐宗社。李存勖繼晉王,梁軍以李克用新喪,李存勖新立而放鬆戒備,李存勖親率周德威及大軍,從太原出發,急馳6日抵達三垂崗下,(三崗山,陳村)而梁軍對此卻毫無察覺。第二天清晨,適逢天降大霧,李村勖指揮大軍,一鼓作氣,直搗梁之夾寨(北寨)梁軍尚在夢中,倉促中不及應戰,被晉軍殺的大敗。從此,李存冒與後梁朱溫隔河(黃河)相望。成對崎之勢,991年滅朱溫河北,923年滅後梁,即帝位,國號唐,後唐。一九四五年,毛主席回憶起,歷史有名的夾寨戰役,(北寨戰役)並寫下了,偉大光輝的詩句。在60年代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後,全國人民回響這一號召,都開始了“深挖洞”。北寨也不例外,開始在村挖開地道。在挖地道時發現村里就有地道的出口處和入口處,有的還很寬很長,聽老人傳說,在很早很早已前,有個大地洞直通南寨村,後來在四小隊申順則後院內果然發現了洞口,直通正南,但因年久,進洞口不多遠就不通了。今天經過查找歷史資料,才證實當年老人的傳說是真的。歷史證實在後唐991年,梁軍攻打潞安一年之久,攻打不下,住在北寨和南寨(稱為夾寨),用一年時間挖通兩村之間地下通道,為攻打潞安城做準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夾寨大戰,梁軍十萬人的“地下通道”。 四、上黨鄉村師範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後,全國形勢影響到山西和長治,由於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教育落後,城鄉缺乏師資,平民百姓還是無法上學讀書,這一現象,引起了有識之士,山西教育學院畢業的黎城人李蘊文發起成立上黨鄉村師範,並受到工商、企業界的支持和贊助,於1933年正式成立,史紅言任代理校長兼教導主任,“潞安狀元”的王中青為教導主任,趙樹理、李國華、常書明等為教師。就這樣長治市第一所高等教育學院“鄉村師範”於1399年在北寨成立了。學校規定學制四年,畢業後充任鄉村國小教師。學校開辦時在各縣招生二百餘名,編制是五個班級,這些學生大都來源於農村貧困家庭。史紀言傾向無產階級革命,為把鄉師建成對革命有用的師範學校,他選用了王中青、趙樹理等十多名無產階級先進青年。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由地下黨員,進步學生侯國英、高憲德等18人擔任學生會正副會長,很快鄉師成為一所傳播革命真理,鼓勵反敵愛國,樹革命之風的學校。鄉師在史紀言、王中青、趙樹理的帶領下,學校提倡新式教育,開展各種革命活動,成立了讀書會,巡迴演出劇團,創辦了《吹毛暨報》,組織師生查抄抵制日貨,演出一批抗日戲曲。成為長治革命的搖籃。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鄉師就成立了,犧盟會,有500餘名師生參加了犧盟會,發展了一批地下黨員,為長治共產黨組織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底,有名的北寨上黨鄉村師範,被日本人的“三光政策”一夜之間燒為平地。這是長治教育史光輝的一頁。五、北寨村閻王殿的傳說閻王殿是唐初新建。當時對世人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教育世人做好事、善事、對人有利的事。閻王殿內一進大門恐怖的很,有金水橋、油鍋、刀山、火海、洪水橋、青連亭。在世間做好事的人,死後從進水橋一直到青連亭享福。在世間做惡事的人死後,從金水橋挨打受罵過來,進油鍋炸去雙腳,去火海燒去頭髮、臉面、皮膚,打入洪水池中。在世間貪財害命為官不正著,死後,從金水橋挨打受罵上刀山,從刀山血淋淋下來再到火海烤乾,半身下到洪水池,永不叫他出來火海轉世。閻王殿在解放後破除迷信運動中拆除。閻王店內有三個故事,一好一壞,一個傳說。 1、善有善報。先說姓李的這家財主,全家十多口人,四世同堂,家裡不缺錢糧,但是每年春顧上人下種,吃的和家人一樣,誰要是沒錢,買穿的他也接濟,給你錢買上穿的從不記帳。他到是一個財主,家裡沒有帳本,從不記誰家拿走多少錢。在他認為,錢糧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在當時都願意去他家當長工,吃的好,待人也厚道。所以在他70歲去世後,去閻王殿送行的有百十號人,排著長隊,去了閻王殿。那裡的主持把他的魂靈從金水橋引進就一直到了青連亭,大家跟著都在注視著閻王殿的一切動靜。最後到了大殿給閻王爺磕頭後,都就排著長隊出來了,最後主持說,你們的李老爺已被閻王爺給他安排在青連亭喝茶了,等有個好的去處就讓他走了,一點苦也受不了。 2、惡有惡報。原來北寨有兩戶財主,一戶姓張,一戶姓李。這戶姓張的無惡不作,欺壓百姓到了極點,他過分貪財,你的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每年過春節前都要到老百姓家收取糧租。如果老百姓交不起,他就想著法也要逼著你非交不可。如果你什麼也沒有,他就要將你的家人去給他當傭人,有姑娘就要姑娘去,如果沒有姑娘就要兒子去。如果兒子大了就要兒媳去,如果你長的好看點,夜間總不能放過,在全村誰也不敢正面看他一眼。他活了36歲就死了。因為誰死了都要到閻王殿報到,他死後去閻王殿報到,他知道他做惡太多,還活者時間他就花了不少錢給閻王殿,每個神靈都買了一身新的朝服。可到了閻王殿從金水橋下來想去青連亭,可就怎樣走也去不了。全家十多人不由分說,也不由自己就走到了油鍋前面了,聽到他的父親大喊大叫,在油鍋里炸去一隻腳,那殘忍的叫聲和活的時候,是一模一樣的聲音。在上刀山時,家人都低頭不語,從刀山下來,他兒子哭的不成人樣。給掌管大殿的主持人說,不要把我父親放到洪水池,就這樣我把我父的靈魂帶回吧,你看行不行,主持人說這裡是沒有人情的,更沒有後門,我問一下閻王爺。等了快一個小時,主持走出來說,你帶走可以,可明天你的父親就能轉世了。可轉到人間也是個瘸子,因為下油鍋已炸去一條腿了。轉在北邊二里路姓左的一家人家,天明你去看看吧,命該如此。天明後他兒子一早起來,去了這家姓左的生小孩子人家,一問是天剛亮出生的。他就問瘸不瘸,這家主人說,我老婆生下孩子你怎么知道是個瘸子呢,他啞口無聲,趕快跑回家來,後來他打聽到這家窮的很,老兩口快五十了,生了一子還是個瘸子,生下來一條腿就不能動。不知北寨村有人那一天去看說出了口,後來這老兩口過幾天就去北寨張家要點錢,要點糧,可回來也不給這個瘸兒子吃,活到四五歲就死了,這就是作惡的張財主的下場。 3、善則長壽。北寨村還有一個有錢的人家,他也不知活了多大。財產盡一條街,他的兒子的兒子都是活了八九十歲死了,可他還活的很好。他每年把家裡的剩餘糧食全部分給窮苦人家吃,還給過路人錢、糧,真是個好人。所以全村人沒有一個說他的壞話,都說他是個大善人,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大歲數。聽老人傳說,在他死前的幾十年中,他就把他家的田地給了沒有地的人種了,他把他家的房子給了沒有房子的外鄉逃荒的人住了周圍的村莊。人們都知道北寨有這樣一個奇人,到底多大歲數叫什麼名字,誰也不知道。有天早上,閻王殿的一個小鬼出來在村西漳河邊洗炭,這個大善人早起去河邊看莊稼就碰上了,他說:“我朋則活了八百,也沒見黑炭洗白”,嚇的這個小鬼,跑走了,他到閻王殿後給閻王爺述說了這事,閻王爺就把生死簿拿出來,查了兩遍也沒有查出北寨村有個叫朋則的人,這樣閻王爺就從新再查,一張一張的過,後來在第八張上的那頁(閻王爺的帳本是用紙片串訂的)翻開頁一看,是用紙片蓋住了,一查上面寫的朋則兩個字,閻王爺一看嚇了一跳,這人已活了八百歲了,趕緊派兩個小鬼把朋則叫來。這樣這個大善人就去世了,因為他在世時待外人如家人一樣的好,不分家人外人。這個故事就慢慢的流傳到現在,由北寨傳出到全國各地,以前有閻王殿的地方都知道,古人流傳下來的這個故事。“我朋則活了八百,沒有見過黑炭洗白” 六、北寨村關公廟的紀事 北寨村六月六廟會的來歷在很早很早以前,每年伏天旱情嚴重,因為農作物伏天不能缺雨水,所以在農村的百姓心目中就早有這樣的說法,一伏一碗油,二伏半碗油,三伏沒來油。就是說一伏天下了雨等於給了莊稼一碗油,收成一定是豐年。二伏下了雨等於半碗油,就是今年產量收一半。三伏天下了雨等於沒有來油,就是今年沒收成,太遲了莊稼都旱死了,所以老百姓都盼伏天,天天有雨。有這么一年,天旱的一點雨也不下,已經出伏了,老天還是不下雨,就這樣等的過了伏天,莊稼都被太陽烤乾了,村里老百姓也沒辦法,只好給關老爺禱告。晚上關老爺給守廟的說了,咱們叫上10個屬龍的去河神廟求雨去。第二天一早,這個守廟的給村長把夜間關老爺的話說了一邊,村長就叫上村里,有勁的十個屬龍的年青人,把關老爺抬上,就去河神廟求雨去了。到了河神廟大院裡,剛把關老爺的像揭開頭布,天上響了個大雷,馬上風雲齊到,好好的大白天,就下起雨來。這時河神廟的,守護說:“你們是那個村的來求雨?從來沒有這樣靈過,你們快抬上你們的老爺回吧,到了家雨就下開了。”從河神廟返回到北寨村邊,大雨下來了。把關老爺抬回大殿上,求雨的人,都淋的滿身是雨,雨越下越大,整整下了一天一夜。後來北寨的老百姓,就種了一年晚秋作物,過了個年。第二年怕天氣旱,在一伏的第一天,村里就組織了,十多個屬龍的,抬上關老爺去河神廟求雨,當時天空晴朗,萬里無雲等把關老爺抬到河神廟後,在和廟主持辦了有關事宜後,抬上關老爺走時,河神廟的主持送給關老爺一件袍子,往身上一披,晴空萬里的天,出現了一塊黑雲,下了一陣雲彩雨就停了。人家看廟的主持說,這就對了,以後你村求雨時,抬上關老爺來吧。這一陣雨叫抖袍雨,就兩個廟院有,你們回去看一下,就知道了,就這樣我門回來一看,大廟內果然下了一陣雨,等把關老爺放到廟後,求雨的還沒有回到家,雨就下大了,一下就是兩天,因為周邊的村旱北寨有雨不旱,這時周邊的村都來看,求關老爺下雨。他們就禱告關老爺,禱告了二年也沒辦到。還是北寨有雨,地里不旱,他們地里旱,連年如此。後來看門的守衛給別的村說:“關老爺昨天黑夜說了,南邊的村,(大部分都做木工活,靠買棺材生活)賣棺材的改了,“抽板換底”北邊的村改了,(過河沒橋,需要人背上過,背到河中間給人家加錢)“奇河夾管道”東邊的村賣米的改了,(大部分農民家都靠盜賣糧食過活)“摻糠攪秕”以後就給你們下雨,這幾句話說的他們啞口無聲,在也不來北寨求雨了。因為這三個村的確如此,不好改正錯誤,賣棺材的抽板換底,賣糧食的摻康攪秕。這樣那年的頭伏正好是六月六,北寨就從那年開始就辦起了廟會,從此北寨的六月六,周邊的村都知道是給關老爺求雨唱的戲。每年唱戲直到今天。周邊的村都來趕會。而每年的今天,(六月六)十年就有九年下雨,他們三個村都禱告關老爺,也開始給周遍三個村下起了雨,因為他們周遍三個村,都全部改了以前的惡習。也奇怪的很。不過從科學講,西邊漳澤河流上空冷空氣的形成,歷年下雨的走向,形成多年的西北風方向來雨的特點

北寨漢墓

北寨墓群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城西四公里的界湖鎮北寨村內,現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學挖掘三座,對外開放兩座。北寨墓群的保護範圍為:以北寨墓群一號畫像石墓中心為基點,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東280米,向西235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以北寨墓群重點保護範圍界樁為基點,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東135米,向西至汶河。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號墓 系大型畫像石墓,該墓墓室結構複雜、嚴謹,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三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各室間有門相通。前、中室由八角形擎天柱、斗拱、過梁分隔為東西二間,後室由地袱、斗拱過梁、兩側板分隔為東西二間,後側室在該墓東北角,其室北頭一有一隔牆,廁所就在這隔牆之內。整個布置相當平衡,均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軸線南北向,墓門南偏西9度。墓內東西寬7。55米,南北長8。70米,占地面積88。2平方米,體積326。34立方米。共享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27平方米。畫像石主要內容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等。畫像雕刻細膩,技法多樣,氣魂雄渾,是漢畫像石藝術發展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該畫像石墓也是民間匠師創作的集建築、繪畫、雕刻於一體的傑出作品。
二號墓 系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位於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1994年春發掘。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除墓門和前、中室四壁,西二側室的隔牆為石材外,均有青磚作材料。後室由一道磚牆分隔為東西兩間。各室間有門相通。室頂為青磚起券。室外南北長9。10米,東西寬8。52米。整個墓室布置相當平衡,均在一中軸線上,主軸線南北向,墓門南偏西9度。
三號墓 在二號墓的西面,相距12米,民眾修建房屋時發現,199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試掘,未發現。
四號墓 在一號墓西南100米處,小型磚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窯發現,經沂南縣文物管理所搶救性發掘,出土文物50餘件,清理後封土保護。
五號墓、六號墓 分別位於距二號墓南約25米、東30米處,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1994年5月勘探發現,未發掘。
綜合地形地貌和鑽探,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專家分析,除以上6座墓外,北寨村地下還分布有其它墳墓及唐宋時期的遺存。

畫像石內容

畫像石全部出自於一號墓。全墓共有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面總面積44。227平方米。《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以下簡稱(《發掘報告》)依據畫像石拓本把畫像分為73幅,實際上位於前室和中室的八角形擎天柱,其八面均為獨立的一幅畫像,因此畫像應超過73幅。所有畫像分刻於墓門上及前、中、後三室內。從表面看來,它們是零散的,每幅各有其主題;但細看之後會發現,它們有其內在的聯繫而自成整體,整個畫面具有連續性和故事性。全部畫像石分為四組,每組各有其主題和明確的主題思想。在每組的畫像石中,有些是表現主題思想的,有些是襯托主題思想的,而在前、中、後三室中,還有些是專門作主題裝飾的:
第一組為墓門畫像石,共4幅。此組畫像以刻在門楣上的胡漢戰爭圖為中心,其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讓人景仰懷念的事跡——曾率領軍隊打敗過外族人的侵略。圖中部一座有橋柱、欄桿、華表的大橋,橋上和橋右(以觀者定方位,下同)大批手執刀、盾、矛、斧的漢朝步、騎兵和一輛軺車由右向左行進;左邊有執刀、盾、弩箭的胡騎、胡卒翻越重疊山巒右向而來。雙方正在橋頭展開激戰。襯托這一主題思想的,則是三根門柱上的東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搗藥、伏羲、女媧、蹶張、仙人、異獸等,用以表現人類的起源,神仙的靈異,含有辟除不祥、保護墓中人之意。橋下有划船、捕魚者,表示橋下有水流。
第二組為前室畫像石,共29幅。畫像刻於四壁、立柱、斗拱、過梁及室頂。此組以刻於東璧、南璧和西璧三橫額的弔唁祭祀圖為中心。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身後的哀榮,說明他死後有多少人來獻祭,致祭者是如何的肅穆虔誠,所以接連用三幅祭祀圖來表現。其中兩幅是墓主人的從官屬吏向他獻祭的情形,刻有捧簡牘、執彗、持梃、執笏的獻祭者在堂、屋前迎候前來弔唁祭祀的眾多賓客;一幅表現的是各地親朋好友派人攜禮品來獻祭的情形,畫中雕刻一重檐雙闕的祠堂,祠堂前的廣場上陳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車進行拜祭。南壁東西兩段上的伐鼓圖和擁彗圖,還是祭祀儀節中的一部分;中立柱上的武器庫和捧盾圖,用來表現死者的身份,和祭祀圖有間接的聯繫;這些都是主題畫的從屬畫。襯托這組主題思想的,為室中神話人物、奇禽異獸各圖,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異獸、仙人、神怪、鋪首、雲紋等,同墓門一樣,含有百靈呵護之意。此外有專作裝飾用的圖案畫,如栱上、藻井上的畫,在整組畫中,只起附庸的、補充的作用。兩室頂分別刻穿璧紋和蓮花紋。
第三組為中室畫像石,共32幅。畫像刻於四壁、中立柱、斗拱、過梁及室頂。此組以刻在四璧上橫額上的反映墓主人生活內容的畫像為中心,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他的富貴逸樂的生活。在這一組的主體畫中,南璧上橫額西段和西璧、北璧上橫額四幅相連線的車馬出行圖最為主要,畫出墓主人的大官僚身份:眾多親朋在宅院、雙闕前恭迎龐大的車騎隊伍,從宅院的建築形式和車騎隊伍後無送者,反映出墓主人應是出遊歸來。其次為南璧上橫額東段的豐收宴享圖,刻糧倉、糧堆、裝滿糧食的牛車,主人督導僕役裝糧入庫的豐收圖和廚夫們抬豬、椎牛、剝羊、釀酒、切菜、燒灶等,畫出墓主人大地主的身份。再次為東璧上橫額上的樂舞百戲圖:眾多伎藝人表演飛劍跳丸、頂幢、走繩、七盤舞、魚龍曼衍之戲、車戲、馬戲,以及敲擊鐘、鼓、磬、鐸,吹奏排簫、笙、竽、塤和撫琴等,畫出墓主人生前的享受。南壁中立柱上的馬廄圖,仍是畫的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一部分,為主體畫的從屬畫。襯托此組主題思想的,是室中上橫額下四周的9幅18個歷史故事圖和歷史人物圖,包括倉頡造字、衛姬請罪、堯舜禪讓、周公輔成王、藺相如完璧歸趙、晉靈公縱犬咬趙盾、孔子見老子、荊軻刺秦王、聶政刺韓累等,並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姬”、“御者”、“齊侍郎”、“蘇武”、“管叔”、“令(藺)相如”、“孟犇”、“鐵揗”、“晉靈公”、“敖(獒)也”等12處48字。這些故事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津津樂道的故事,故事中的聖賢豪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景仰的人物,此與主體畫仍有關聯。此外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神怪、東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龍、雲紋等各圖,也是襯托主題思想的。同前室一樣,栱上、柱礎上、藻井上也有作補充的蓮花紋、方格紋和圓餅紋等圖案畫,並加施黑、綠、紅三色彩繪。
第四組為後室畫像石,共8幅。分布於後室中隔牆上。後室是安置棺木的地方,等於人生前的寢室寢室左右兩間,表明是夫妻合葬,中間雖有間隔,但相互間可以自由往來。此組畫的主題思想是寫出墓主人夫婦生前閨房內的生活,用僕人滌器圖、侍女執鏡捧奩圖、衣履圖和男僕送饌備馬圖來表現,圖中有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僕人以及驅邪逐鬼的方相氏等。同前室和中室一樣,也有襯托主題思想的奇禽異獸的畫和作補充用的圖案畫)。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幅狗抓耗子圖,狗作弓身欲撲狀,其前一隻耗子瑟瑟發抖,表現出濃厚的民間生活的氣息。
四組畫雖各有其主題思想,但各個主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的,它們成為墓主人的一部“榮哀錄”。它們表現出墓主人生前建功立業的偉績,安富尊榮的生活,死後喪祭儀式的隆重,並期望他長眠於這宏麗的墓室中,有神靈的佑護,千年永固。
整個畫像內容涉及戰爭、娛樂、宴飲、風俗人情等各個方面,是漢代生活的一個縮影,是我們回望漢代歷史的一面鏡子。

北寨墓群的發掘及出土文物

根據現有資料,1994年籌建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以前,該墓晚清以來曾被挖掘過三次。
其一,晚清期間的挖掘。晚清時期,沂水縣政府曾組織過對該墓的發掘,這次發掘情形,所見何物,一切均不見記載。
其二,1947年期間的發掘。1947年國民党進攻山東解放區之前,當時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曾組織力量,用了三百多個工,進行挖掘。
當時,沂南縣政府在南寨村辦公,縣政府司法科、公安局等在北寨村辦公,“老四團”在南寨村休整。縣政府民主進步人士、參議員劉佛緣(俗稱十一少)建議對北寨“將軍墳”進行挖掘,在縣政府和南寨村莊長劉乃章的組織下,“ 老四團”和公安、司法科配合,使用了村裡的一些民工,進行挖掘。這次發掘從清理墓頂封土開始,在墓門前挖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土溝,拆除了墓門兩側的磚牆,墓頂東南角蓋石已經沒有了,東北角廁所間的石塊有缺口,是盜墓賊砸開的。墓門挖開後,未見墓門石;進入墓中也沒有什麼更多的發現,只是在墓門裡側有一個陪葬用的灰色陶狗,在後間室前有一具人的骨架,還有幾枚五銖錢。見沒有什麼東西,人們又將其堵死,填土前,到東山採石場裡定做了兩塊墓門石和一塊蓋頂石,把墓門和東北缺頂堵上了。
其三,1954年期間的發掘。當這座封存地下的古墓在1954年的春天被陽光重新照耀時,那些沉默了千年時光的漢畫像石也得以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它的精美和完整讓中國的考古界瞪大了驚喜的眼睛。1953年,沂南中學(當時設在北寨村正南半里的南寨村內)教師周克同志從民眾口中得知有此墓,便把訊息反映到文藝報。同年5月30日,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蔣寶庚、台立業兩人前往調查。1954年春,華東文物工作隊奉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指示,與山東省文管會聯合組織力量前往清理。3月3日,蔣寶庚、台立業二人由濟南乘火車到益都,再由益都乘汽車到蘇村,然後由蘇村步行到界湖鎮——沂南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在界湖鎮作好聯繫工作,3月6日一早便開工。發掘工作先由墓道開始,挖出墓道,以便出土,然後清理墓室。室內淤土甚多,並雜有亂石,一個星期才清理完畢。在清理時,發現墓頂曾經人動過,墓頂石前有部分被砸毀,落到墓里,為了修復墓頂,又將墓上封土起去。此後一面洗刷墓室,開始為畫像石作拓片,一面報告華東文物工作,請派人前來作了繪圖和協助捶拓工作。3月18 日,工作隊派王文林、黎忠文、張世全三人前往,在北寨村住了五十天,繪好墓的結構圖,做好畫像石拓片。4月28日,工作隊又派李連春前去拍攝照片。為了妥善保存這一重要遺蹟,在提取了詳盡的考古資料後,文物部門將墓葬原地封存保護。當時請沂南建設委員會協助,將墓加以修理,頂上石塊移動的歸還原位,缺少的補上,並裝安新的封門石板,墓頂及石門用石灰漿灌抹,墓道用土填塞,頂上加一公尺厚的封土,最後打了個石標樹在墓門頂上。
為慶祝“五一”勞動節,同時加強文物政策的宣傳,工作隊在沂南文化館舉辦了個展覽,將畫像石的部分拓片展出,到場觀眾二千多人,全部工作於5月14日結束。
1994年夏,沂南縣委、縣政府決定籌建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對一號墓重新清理、開發,並發掘相鄰的另一座墓葬---二號墓。發掘工作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沂南縣文物管理所聯合進行,7月17日開工,8月3日結束。
兩座墓葬均多次被盜,隨葬器物殘存較少且絕大部分殘毀。特別是一號墓殘存遺物極少,除1947年出土一件灰色陶狗和數枚五銖錢外1954年出土完整器物僅一件小陶盤(應為盞)和一件三棱形銅箭鏃,其餘均為陶器殘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盤、耳杯、器蓋、燈座把(原稱豆柄)、案、罐底、鼎足、屋宇明器殘片等。
二號墓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銅器、銀器等87件及100餘枚銅錢,另有鐵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跡。這些遺物主要分布於前室、中室、前室西側室、中室東側室和後室隔牆的券門中。
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器形有鼎、盤口壺、頭頸壺、盆、盒、盤、碗、圓案、長方案、耳杯、魁、燈座、盞、 釜、灶、甑、博山爐、井、灶、勺、豬廄、狗、雞、鴨等。石器有五龍戲珠三足硯、豬、黛板;銅器有女俑、泡釘(漆器附屬檔案)、“五銖”錢、“大泉五十”錢、“貨泉”錢:鐵器有刀、棺釘(均腐殖不完復原);銀器有小環等。其中的燈座為宋代博山瓷油燈,據專家分析認為,此墓宋代就曾被盜過,瓷油燈系盜墓賊盜墓後所棄用之物。
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俑,在漢代文物中極為少見,彌足珍貴。硯為石灰石質、圓形、子母口,由硯身和蓋組成。硯身圓底,飾三熊足;硯首,線刻蓮瓣紋和旋渦紋,其中部鑿刻一橢圓形墨池;硯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硯外緣及子口上緣線刻蓮瓣紋。硯蓋呈圓弧形,中心突起成圓柱狀,其上刻“五銖”錢紋;周圍環繞五條身體線刻鱗紋的透雕的龍,龍首緊貼“五銖”錢,組成一幅五龍戲珠(銖)的圖案;蓋周邊及外緣線刻勾連雲紋。直徑19。7厘米,通高7。4厘米。銅女俑出土於東後室東北角,裸體,發後梳,似圍巾幘;高大鼻,闊嘴;細長身,扁胸,凸腹露臍,寬臀;雙臂微曲下垂,手指併攏,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寬3。7厘米。
同時發掘的4號墓,位於1號墓的西南100米處,是一個小型磚石墓。共出土了鐵刀、金環、陶倉、陶盆、陶案等各類文物50餘件。
2005年5月21日,在首屆中國臨沂諸葛亮文化旅遊節“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學術研討會”上,著名學者、原山東省文物管理局局長、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原館長蔣英炬先生指出:“1954年沂南北寨畫像石墓的發掘,是中國考古歷史上第一次用現代考古手段對畫像石墓的科學發掘,它是一個標誌點,又是一個制高點,說它是一個標誌點,是因為在此之前,沒有對畫像石墓的具有考古意義的科學發掘,正是1954年對沂南北寨畫像石墓的發掘,正式拉開了對地下畫像石遺存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序幕;說它是一個制高點,原因是沂南北寨古畫像石墓給了這次發掘一個機遇。沂南北寨畫像石墓保存么完整,畫像如此豐富,可以說是‘冠冕’之作,這是一次機遇;儘管以後有許許多多的發掘,但像沂南北寨畫像石墓這么完整、這么豐富者卻非常罕見。《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有它形成的歷史條件和認知水平,它仍然對今天的研究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借鑑作用。”
沂南北寨畫像石墓發掘簡報及其《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正式發表後,引發了一場有關墓葬與畫像的學術大討論,掀起了一股漢代文化藝術研究的高潮。2001年,《中國文物報》組織“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圖書”評選,該文獻被評為“二十世紀最佳考古發掘報告”。

綜合評價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規模宏大,墓室結構複雜,畫像雕刻精美,內容極其豐富,儼然一座莊嚴肅穆,而又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地下府第,是我國現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畫像石墓,它所涵蓋的意蘊豐富的文化內涵,變化萬端的圖象內容,堪稱出類撥萃的冠冕之作。該墓的發現與挖掘,是中國當代考古學研究與漢畫像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件事情,在全國的漢畫像石墓中,它以結構完整、圖像內容豐富且保存完好,而被譽為“不朽的藝術豐碑”。該作為一詞條,已收入《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中國建築史》等也曾分門別類地作過介紹。畫面“七盤舞”已收入《辭源》作為詞條“七盤舞”的插圖;畫面“車馬出行圖”作為《中國歷史》高一教科書的封面內容,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一直延用了幾十年。畫面“豐收宴享圖”中的收租部分,曾以“豪強地主田莊的糧倉”為題被編入國中《中國歷史》教材中。中國中央電視台、日本國家電視台曾從中華文明精品的角度攝製了專題片。中央電視台二頻道《走遍中國》欄目、四頻道《藝術品投資》欄目、十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山東電視台《收藏天下》欄目等都攝製、播放了專題片,一次次引起了轟動。
1954年5月,在北京故宮午門正殿舉辦了“全國基本建設出土文物匯報展覽”。此次展覽,是從1955年來全國基本建設中出土的13萬餘件文物中選出3760件加以展出,歷時半年,觀眾達17萬餘人次。1954年5月,毛澤東三次到故宮午門城樓參觀展覽,每次都看得很仔細,當毛澤東聽了講解員關於山東省沂南縣出土畫像石的介紹後,立即笑著問:“怎么知道它是漢代的?”講解員從服飾、制度等方面回答了提問。毛主席滿意地點點頭,並指著畫像石上的雜技圖案,對周圍的同志們說:“這就是我們漢代的雜技圖啊!”當看到反映當時大地主收租子的畫像石拓片時,毛主席親切地對跟隨的警衛戰士說:“這就是中國的歷史,你們要好好地學習”。
毛主席對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的盛讚,原載1977年10月14日《光明日報》記者文章《毛澤東視察博物館》,黃麗墉在其編著的《毛澤東讀古實錄中》,對此談話資料予以節錄。這是迄今的歷史記載中,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得到的唯一一位領袖人物的盛讚和評價。這個評價,使人們深切地領略到人民領袖毛主席博古通今的淵博學識,這對我們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深入研究畫像石這一重要課題,將有極大地啟迪和指導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從2006年開始,連續三年(2006—2008)發行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幣,每年發行一組,其中貴金屬紀念幣中共6枚金幣、12枚銀幣。六枚金幣中的第一枚的主景為中國古代馬術運動,圖案中的馬術體育造型,取之於一號墓“樂舞百戲”中的“馬術”表演。畫面上一馬飛奔,四蹄騰空,一男子左手執手戟,右手扶馬鞍,身體騰空,居於馬背之上。整幅畫像造型誇張優美,動態感強,人物幾乎完全飛離奔馬,服飾飄蕩閒逸,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