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

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

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枕面縱19.5厘米,枕面橫30.9厘米,高15厘米。為豆形,白地繪赭石色花,枕面周邊飾回紋,中間刻劃折枝蓮花,一帶兜肚嬰兒,兩腿一伸一蜷,仰臥在蓮花之上,作玩耍狀,畫面空隙處布滿赭石色小圓圈。前後壁均刻劃有蓮葉紋飾,後壁有一圓孔。底部無釉,胎呈灰白色。該瓷枕是開封市博物館的館藏宋瓷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
  • 館藏地點:開封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宋
  • 類別:瓷器
文物特徵,文物背景,

文物特徵

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是一件宋代登封窯燒制的陶瓷精品,登封窯屬磁州窯系。瓷枕為豆形,枕面縱19.5厘米,枕面橫30.9厘米,高15厘米,白地繪赭(zhě)石色花。枕面隨器形而做一開光,用回紋作為開光邊飾,開光內以珍珠為地刻劃娃娃臥蓮紋樣。中間刻劃折枝蓮花,一帶兜肚嬰兒,作玩耍狀。娃娃腦聰蓄髮牧給,頸飾項圈,手腳戴訓鐲,身著兜肚,手執苛梗,半臥於荷葉之下。其表情悠然自得,天真稚壯,肌體豐滿,大有呼之欲出之感。畫面空隙處布滿赭石色小圓圈。前後壁均刻劃有蓮葉紋飾,後壁有一圓孔。底部無釉,胎呈灰白色。“娃娃臥蓮” 是宋代瓷器上流行的一種吉洋圖案。它來源於當時流傳的佛教故事“鹿母生花生子”,有祝福“連生貴子”之意。該枕造型優美,紋飾繁縟,特別是枕面紋飾生動活潑,人物造型準確。“珍珠地”是磁州窯瓷器一種特殊的裝飾手法,它借鑑金銀器的簪花技法,在陶瓷坯體半乾時施一層化妝土,然後用竹木或金銀製成的工具刻畫花紋,再罩上一層透明釉入窯燒制。

文物背景

瓷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夏季納涼用的寢具。北宋詩人張耒的《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云:“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這幾句詩明確地道出了瓷枕的質地、釉色及其消暑納涼的功效。此外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一詞中也寫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據專家考證仿青白玉的青白釉瓷枕有時也被稱為“玉枕”。因此詞中的“玉枕”並非真正的玉枕,應是當時燒造的青白釉瓷枕,詩中同樣也道出了瓷枕納涼的作用。
瓷枕的裝飾方法大體可以分為胎裝飾釉裝飾兩類。所謂胎裝飾,即對胎體的加工改造如運用刻、劃、剔花以及化妝土裝飾、堆塑等手法而達到的瓷器裝飾效果,如瓷枕中的珍珠地、刻畫花等;釉裝飾,即通過胎體上的釉、彩的附著與繪畫而達成的裝飾效果,如瓷枕中的白地黑花、三彩等。珍珠地是中國宋代北方瓷窯普遍使用的裝飾方法之一,其製作工藝首先在器物胚體上施白色化妝土,再於其上劃出主題紋飾,在紋飾以外的空間(或在紋飾內)用小圓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狀細小的圓圈,最後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窯燒成。
在瓷枕上描繪代表吉祥寓意的圖案、書寫詩文等不僅是瓷器裝飾的重要工藝手法,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美好的精神追求,具有典雅的文化內涵之美。嬰戲紋是中國的傳統吉祥紋飾,因表現兒童遊戲場景,故名。嬰戲紋這種題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見於唐代的長沙窯,宋代的磁州窯系和景德鎮青白瓷上也較為常見。從宋至明清,受瓷器裝飾技法的進步,嬰戲紋逐漸豐富,從最初的一兩個孩童玩耍發展到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嬰戲圖案,大量出現在瓷器、刺繡、銀器、漆器等不同的工藝品裝飾之中,既反映了傳宗接代的宗法觀念對古人思想生活的影響,同時也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追求太平盛世的美好理想,因為只有當國家太平、民眾安居樂業時,兒童才可以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